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作者:金超轶 2020-12-27 17:22:06 成长心理

安全感早已不再是仅属于⼼理专家的专⽤术语。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和了解这⼀种⼼理状态。⼤多数⼈可能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不安全感所带来的负⾯情绪和体验,也已经⾮常清楚的意识到这种负⾯体验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也认识到这种不安全感是来⾃于童年的经历。

不可否认,所有的不安全感都是源⾃恐惧。孩童时期的⽆价值感通常会延续到成年,影响我们的⾃我认知以及我们与他⼈的互动⽅式。

很多成年来访者会跟我说在⾯对⼀个决定时总觉得⾝体⾥有两个声⾳:

⼀个声⾳说“就这样做”,另⼀个声⾳会⽴即跳出来说“这样做可能会不好”。这就是“批判的内在声⾳”。

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这种批判性的内⼼声⾳从⽗母对⾃⼰的消极态度开始,想象⼀下,当我们还是孩⼦的时候⾯对这些话语时内⼼的感受:

“你怎么这么笨!”

“你就不能⾃⼰想办法吗?”

“你看看那谁多乖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这些观点内化为⾃⼰的观点。从⽽在⽣活中保持这个信念,我们渐渐成 为了那个坚信⾃⼰是不被爱的,不被需要的,不符合他⼈标准的那个失败的⼈。

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很多研究表明我们很多不安全感的问题可能来⾃于我们早期的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

如果妈妈们能够快速准确的回应宝宝的需求,那宝宝就会形成⽐较安全的依恋类型。

不安全依恋

如果对于宝宝的需求妈妈们采⽤逃避或者前后不⼀的⽅式对待,孩⼦当然只能体会到漠不关⼼或者⽆所适从,那宝宝就极有可能形成不安全感。

如果说童年时期的依恋类型决定了孩⼦甚⾄到他成年的安全感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和孩⼦的依恋关系呢?

对宝宝的需求保持敏感

对宝宝需求的敏锐度可以说是建⽴安全依恋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母们要做的事情是认真耐⼼的观察⾃⼰的宝宝特有的信号,并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理论认为:“总是对孩⼦的需求做出反应会让他们被宠坏。事实却恰恰相反,你对婴⼉的需求越敏感,他们长⼤后就越不会被“宠坏”。亲密关系可以帮助宝宝建⽴信任,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往往更独立。

关注宝宝的兴趣爱好

和宝宝进⾏积极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尽可能的参与到宝宝所关注的事情中。例如,拼图游戏,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聊和浪费时间,可是谁也不可否认这个活动对于宝宝却有⽆⽐的吸引⼒。试着参与到宝宝的兴趣活动中,你可以添加⼀个故事来使这个拼图更有趣。⽐如“狗狗怎么叫?” “猫猫喜欢吃什么?”这向宝宝表明,你想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没有什么⽐在你们都觉得有趣的活动中⼀起⼤笑更能增进感情的了!

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让⿎励多样化

现在⽐较流⾏的是“ABC”⿎励模式。

A代表情感。通过⼀些能引起笑声的活动,⽐如熊抱,或者发出⼀些奇怪的声⾳,来获得宝宝积极的响应。

B代表⾏为。通过体育活动刺激宝宝的⾏为,⽐如在游泳池或浴缸⾥溅⽔,或者在操场上狂奔。

C代表认知。⽤⼀些思维活动来挑战宝宝的认知能⼒,⽐如看书,⽤粉笔在⼈⾏道上做实验,或者唱⼀⾸你们都喜欢的⼉歌。

这⾥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宝宝所发出的信号。如果孩⼦觉得⾃⼰不能胜任这项任务,不要强迫他们参加。如果操场上的秋千太吓⼈了,试试滑梯吧。如果⼩家伙没⼼情在浴缸⾥逗留,那就给Ta讲故事吧。

越是追求完美的父母越能给宝宝安全感?

提供强有⼒的情感⽀持

注意观察宝宝的情绪,⿎励他们努⼒表达⾃⼰。如果孩⼦试图表达他们的感受(通常是通过⼤笑、尖叫或哭泣),不要淡化他们的感受。让宝宝知道你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如果宝宝摔倒了,等待宝宝的情绪反应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孩⼦摔倒可能会产⽣⼀些特定的情绪,⽐如害怕、伤⼼、受挫、紧张,在他表现出这些情绪后请不要吝啬你的拥抱, 拥抱会帮助你的孩⼦重新振作起来。最重要的是,⽗母们要为宝宝营造⼀个安全的氛围,让你的⼩宝贝感到Ta的探索是安全的(不论是环境还是⼼理上的)。如果宝宝在和朋友们玩之前看起来很谨慎,就让他们知道你就在附近,和⼩伙伴们⼀起玩不会有什么危险!

保持⼀致性

⼀致性也很重要。⽗母们对某⼀件事出现前后不⼀的要求或者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会让宝宝陷⼊混乱。Ta不能确定哪⼀种或者哪⼀个⼈的看法是正确的。约翰•鲍尔⽐(John Bowlby)称之为连续性法则:“安全环境越稳定、可预测,孩⼦的依恋倾向就越安全;越断断续续、越不可预测……就越焦虑。”在这⾥需要补充的是,很多⼈认为:“婴⼉可以和不⽌⼀个⼈有安全的依恋关系。”事实上,婴⼉只和⼀个⼈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个花最多时间照顾他们的⼈。正所谓“谁带的谁亲”。

最后,安全的依恋并不要求你成为“完美”的⽗母。你不必总是做⼀个完美的⽗母,因为趋于完美的⽗母只会给宝宝带来焦虑。尽你最⼤的努力,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孩⼦想要什么,不要担⼼。依恋之所以安全,是因为你所做的⼀切都是为了能让宝宝感受到和你的互动,同时向宝宝展现出你对Ta的关注和及时调整的意愿。

参考资料

1.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2.Byng-Hall, J. (1985). The family script: A useful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7, 301-305.

3.Sroufe, L. A. (1985). Attachment classif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ant- caregiver relationships and infant temperament. Child Development, 56, 1-14.

4.Weiss, R. S. (1973).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双相情感障碍原生家庭爱丁堡心理健康测试控制情绪社会心理学爱情挽回职场心理树洞焦虑绿帽情结容貌焦虑源码心理咨询师社交恐惧症霍格沃茨九型人格咨询师智商叛逆回避型人格亲密关系抑郁症测试易怒症外貌焦虑抑郁症男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