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向我们提问说,自己家的孩子“说不得”,一说他就哭,甚至还动手打人,不知道怎么办。还有家长说,孩子特别害怕困难,遇到丁点大的困难就想放弃,甚至看题目不会做也要哭鼻子,这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这些问题都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关。对挫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遇到了不易解决的困难”。当我们遇到困难,并且预见或是实际没有办法去解决,行动受到了阻碍时,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负性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就是“挫折感”。比如老师叫孩子回答问题,孩子怎么也答不上来,他就会觉得很难受。孩子因为需要和想要回答问题而答不上,心里很难受,这个难受就是挫折感。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抗挫折不是去“对抗”挫折,抗挫折能力也不是打败挫折的能力。或者我们用一个谐音词来体会抗挫折的本质,就是“扛挫折”。我们需要做的是承受挫折的压力,哭鼻子也好,发脾气也罢,只要孩子能够在这之后收拾心情,重新投入问题的解决中,也是能够抗挫折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种表现和大家希望孩子没有挫折感和没有负性情绪表达的期待有点差距,但是有负性情绪的表达,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孩子的自我能力感越来越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越来越好的时候,畏难情绪的表达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短暂了。
那家长要怎么样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呢?三岁以后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第一,接纳挫折感的表达,协助孩子疏导负性情绪,甚至化负为正。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画画,发现自己画得不如别人,很长时间都不开心。那家长就需要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情绪,帮助他表达出来,还可以进一步找出情绪出现的原因:孩子希望自己也表现很好,其积极的一面是对自己有所期待和要求。处理情绪的方法在我们的系列课《育儿达人养成课:三步奠定孩子人格底色》中讲了许多,主要需要家长做到有效的共情、倾听。处理完情绪后,我们再协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先让孩子自己思考适合他自己的解决策略,必要时才提供协助。孩子遇到挫折时,切勿处处代办。比如在孩子和同伴有冲突和争执时,要是孩子并没有长时间的严重的哭闹,家长可以不必介入争端,而是给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让孩子明白自己有能力处理,增强自我能力感,这是抗挫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第三,帮助孩子明白,谁都会遇到挫折,事情不可能永远按照我们的想法和要求来发展,让孩子能发现并且接受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时候家长会无意中给孩子灌输“一定要做得好”的信念,给孩子戴上“完美”的面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经不起挫折,不能接受自己做得不好,这是很不利于他发展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139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28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68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80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86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