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几个原则,别再与爸妈“暴力沟通”了
作者:岛中小豆子 2020-09-07 15:07:49 成长心理

“你怎么这么懒?”

“别管我,我自己会收拾的。”

“TA根本没有别人家孩子那么听话。”

“那你为什么不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你的孩子呢?”

“你为什么不学学哥哥/姐姐?TA从来不让人操心。”

“他们从来不惹麻烦吗?你永远注意不到我的闪光点!”

“我都是为了你好。”

“可你认为的好明明不是我想要的。”

“我跟你没法正常交流。”

“我也觉得。”

“我家孩子不爱跟家长沟通交流,自己的事情也不主动去做,需要人推着动,我该怎么办呢?”

“医生我家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况啊我们都很担心”

(场景引入需要,大家不要学!)

这些场景我们可能自己经历过,也可能在别人身上看到过。“别人家、自己家孩子”的魔咒、和父母没办法沟通、明明自己很好可父母总是按他们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然后又不免思考,或许不长久地同在一个屋檐下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学会这几个原则,别再与爸妈“暴力沟通”了

最近岩心关注到 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 这篇文章,仿佛能感受到叙述者流露于言语间的感情,我们有何尝不想做一个有选择的人?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能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跟学习不太相关的事。那么问题来了,我不努力学习有罪吗?我学习不好还能有出路吗?

或许是联系自身,又或许是社会大众的主流认知,不许交坏朋友、只知道打游戏就是不务正业、十二年教育的阶段性胜利非常重要、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努力……这些都成为父对孩子的要求。仿佛孩子的学业好坏代表着自身荣辱,可以出差池吗?最好不要吧。

父母的高期望和我们的正常需求有时候难免存在冲突,比如打游戏,这些在我们看来正常的事在父母眼中就是豺狼虎豹。

或许不是所有的优秀学子都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在学习成绩、学识上高人一截,毕竟人都有想放松自我的想法,只是在学业的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推动并且自己也有相应的能力,因而就能借此而不断在学业上变得更优秀。可是,想要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却原地踏步的人何尝没有?

高考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可以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句话太过沉重,有主见有追求的人当然不会去过于相信这句话,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但不幸的是,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教会了我们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可能未来的路也不好走,大多数人同样相信这个。大学实际上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揭穿了“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个谎言。还是有很多人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这当中仍然有父母的希冀,但掌握自主权的人更多了,因为更多人需要为未来考虑,热爱科研或不想立马挨社会的毒打就需要努力考研保研出国。

实际上,大部分的人都在设想更好的未来,它其实是一段很长的路,然而周围的环境总是过分重视路上的坑洼和拐角,很少有人跟我们说上一句,没事,人生还很长这不算什么。当我们成绩很好时会被很多人夸赞,缺点可能都会神奇地被忽视或是被美化;当我们不小心从预设轨道偏离时父母总是难以按捺上前纠正的冲动,纠正次数多了难免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这个时候“拥有自己的选择权”的命题一出,父母跟孩子有时难免有一方会输。这也成为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的点。

沟通不应该成为出现问题后才采取的解决方法,更应该成为父母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互相了解对方想法的渠道。

写到这里,岩心并非想指出由于父母在教育方法是哪个的不足会引起子女方的不满,其实是想让作为子女的我们思考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有时候我们觉得无伤大雅的事在父母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比如收拾房间、帮忙做家务,对于这样的事与其造成矛盾不如我们换个思维,花些时间去完成这些事,这样对于减少父母和子女间的矛盾是有正向作用的。

当然,岩心不鼓励拒绝不了父母的建议但是不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做法,有时候我们默不作声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种默许,让父母误认为自己的意见是适合子女的,长久积压的情绪总是需要表达的出口,因而矛盾是很难避免的。

关于如何与父母沟通,岩心想借助非暴力沟通的几个原则,供在看的父母以及孩子参考。

首先,尽可能不带评论地陈述事实

我们最难避免的事就是评论他人和事件,但对比他人的评论会发现评论本身带有了个人的色彩,也就是说,在己方看来无法忍耐的事在他方看来或许无关紧要,评论仅取决于影响个人利好的因素或者是喜好的不同,而这些可能都是会改变的。

陈述事实的时候不需要过多地延伸,比如“你最近成绩很不好,你肯定是不好好学习,估计是游戏打多了,下星期不许带手机”,又如“你们从来不问问我想要的是什么,你们只是在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为了我,我宁愿不做你们的孩子”,前者伤害了孩子后者伤害了父母,过多地超出事件本事的引申往往会导致矛盾的爆发。基于观察事件表达想法,表达的时候不采取绝对化的评论,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

其次,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

实际上我们在表达自己诉求的时候容易用力过猛,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同子女还隔着一个重要的身份,如果劝说无果家长的权威往往又会出现;对于子女来说,当父母在表达观点时过于强势或者试图改变我们的想法时,我们亦容易产生反叛心理。于是原本在互相表达,最后变成剑拔弩张,其中的一方被迫同意。

表达自我是有技巧的,平和的聊天氛围更容易表达自我、倾听他人,情绪的不稳定往往容易导致人想要通过强势的语调去使另一方同意自己的想法,即使最后某一方的观点被采纳了,总有人的情绪是没办法被照顾到的。因此,一旦沟通的氛围过于紧张,则需要暂停沟通,以免矛盾继续演化。暂停的方法不宜过于偏激,如某一方拒绝沟通,而应尽可能地达成寻求更好的时机来进行沟通。

接着,学会请求帮助

父母有时候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长期之后子女也难于保持向父母寻求帮助的热情,因为他们总会认为这是无效的。请求帮助意味着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即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什么,希望对方做什么。沟通的过程中确保对方理解我们的意思,同时也了解对方在听到我们请求后的感受,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如果接受不了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最后,学会倾听

人总是过分关注自身,即使是在替别人做决定时我们也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出从自身出发的判断。对于父母和子女来说,这样的弊端容易导致双方沟通存在断层,即二者无法真正了解彼此的诉求,也就少了很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倾听他人时需要暂时放下已有的想法与既有的判断,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方做出决定的原因,当听到对方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时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代之以一些简短的语气词暗示对方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需要给予反馈时,使用客观平和的语气而不是否定的语气去应答。创造轻松的谈话氛围,体会别人说“不”时的情绪,发现对方不认同自己看法的诉求,寻找彼此的共同点。

暴力式沟通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即使一方暂时占上风这也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优势,过分的压抑迟早会导致矛盾的爆发,因而我们需要建立非暴力沟通的方法。父母并不需要跟子女一再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对成绩不好“零容忍”,而要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同时,孩子也不必要以为否定父母的决定,在可以减少摩擦的地方主动去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的最后,没有人是完美的,无论是父母亦或是子女,我们都需要在情绪波动时容许、包容对方的不完美,同时要看到对方的闪光点,没关系,人生有无限可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商存在主义叛逆心理恐惧症心理测评社交恐惧哈利波特原生家庭思维反刍心理学家九型人格心理咨询焦虑症爱情挽回自卑心理MBTI测试心理智力测试心理效应绿帽情结心理医生双向情感障碍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