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抑郁的桥梁: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作者:熊朋迪 2020-09-07 14:48:31 心理百科

作为一个咨询师,我也经常陷入抑郁状态:躺在床上一整天,什么都不想做,抗拒回微信,又因为什么都没做而超级自我否定。家人有时会说我懒,好朋友说是你太累了,咨询师同行问我,你躺着不动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什么?

我想了想,“就像一只瘌蛤蟆”,它觉得自己应该跳起来,但是身体实在不想起来了。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状态里的我,是理性的自我要求和想放松的身心需求在剧烈地打架。

如果把一个人看成一辆车,这辆车总是往“应该的”方向开,没有想做、爱做的事给油箱加加油,油箱的油就会越来越少,即使猛踩油门,车也很难往前走了。你的生活被“应该做的事”填满了吗?电影《绿皮书》里的黑人音乐家唐,生活在种族歧视仍旧严重的60年代,每次用程式化的微笑来结束给上层白人观众的演奏,假笑笑得让人心痛。他在聚光灯下掩饰着愤怒与悲伤,只有在大雨滂泼的黑夜里的在街边怒吼出:”我到底是谁?”微笑抑郁症跟这有类似的地方:在“应该”笑的时候笑,只让脆弱躲在没人会看见的角落。

跨越抑郁的桥梁: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那些应该做的事:

应该做的事常常和别人的期待有关,最难办的是这个“别人”常常就住在我们自己心里。从小到大,我们会内化很多规则,比如出人头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我们常常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为了满足社会期待和主流眼光而做的妥协。

我听过有很多同学跟我说:我不敢不优秀,因为我父母做惯了“别人家的父母”,他们接受不了我不优秀;也有同学说:我现在混成这样,没有办法跟过去的同学联系,因为我不再是那个被大家仰慕的对象……

这些自我设限的声音、内化后的期待,形成一张“应该”之网,将人束缚在一条单行线上,人只是自动化地坚持行走,由内而外的生活热情被压抑掉了。如何看清什么是自己由衷想要的?

现在请想象一下,假设所有你取得的成就都将是匿名的,你对该成就的重视是否会发生变化?

举了例子来说,假设你正打算继续深造,那么请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机会继续你的学业,但是你不能告诉任何人你获得了这个学位,你是否还想去完成这件事情?或者要是你的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你继续接受教育,你是否还那么重视这件事?

跨越抑郁的桥梁: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你还可以找一面镜子,利用镜子做自我对话:假设没有人会知道,事情只是在你和镜子中的你之间发生。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假设没有人会知道,不会有任何喝彩声,没有人会对你的选择做出评判。这里只有你和自己的对话。你真正想在人生中得到什么?”

建议你真的花一些时间去做这些练习,这能帮助你了解放下外界评判之后,自己真正在乎什么。“我应该”和“我想要”一定矛盾吗?

在我们应该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情中,很可能是有交集的。只不过“我应该”的侧重点在“应该”,“我想要”的侧重点在于“我”。如果只盯着“应该”这个层面,即便事情本来也是你想做的事,但因为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丧失了本来投入其中可能有的活力和快乐。因为对于特别在意别人眼光的人来说,生活会像是表演,即使成功了也会觉得只是扮演的那个人成功了,自己离真实的喜悦总会隔着一层。而强掉“我想要”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去抗拒应该做的事,而是把自己重新作为生活的主人公去看待,是“你”选择去做什么,而不是没有选择的去成为什么。

跨越抑郁的桥梁:从“我应该”到“我想要”

从 “我应该”到“我想要”,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能要承受暂时没去做某些事情而引发的”羞耻感”,还可能面对一时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恐慌感。但是一旦能跟自己内心真正在乎的东西再次链接,你的内心能量会再次流动起来,内心一定会有更多光芒散发出来,到那时跨越抑郁将不是你的目标,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才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俄狄浦斯情结控制情绪回避型人格障碍爱丁堡思维反刍悲观主义焦虑洁癖职场心理绿帽哈利波特心理健康智力焦虑症九型人格自卑弗洛伊德聊天恐惧心理心理测评女人心理职业价值观强迫症孤独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