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谈到了杠精(好辩)行为中普遍被人们利用的几种逻辑谬误。而这些谬误经常被一些人利用,既作为捍卫自己观点的武器,又作为伤害他人的利箭。有句人尽皆知的话:“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有时人们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似乎被善于诡辩的人所影响,自己居然也和对方“杠”上了。
这里继续列举一下另外四种常见的杠精手段,并分析上篇文章提到的一种呈现出好辩人格特质的心理问题:对立反抗性障碍(ODD)。
错误类比Faulty analogy
上期的读者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小作业。一位读者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以前还不都是这样带孩子,不也健康成长了,以前怎么怎么样,到你们现在怎么就不可以?”这也是育儿中很常见的,与长辈之间发生矛盾时收到的“灵魂拷问”。
按照这种逻辑思维,过去某种事物(过去的孩子)在以往经历过某种状态,现在类似的事物(现在的孩子)也必然会经历这种状态。上面那句话,属于时间轴上的,纵向错误类比,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横向错误类比,例如:
“都是一个公司的,你看看谁xxxx样,你再看看你!”
“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人家为什么能考高分?你怎么就不能?”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错误类比”
稻草人论证Straw person
在格斗训练中,人们经常用稻草人作为假想目标,进行打击或刺杀,然而稻草人却不会产生任何反击行为。同样,杠精在进行诡辩时,往往会拿出一个和原论点相关的,但由自己扭曲假想出来的“稻草人论点”,并进行恶意抹杀或攻击。例如:
妻子:我不想总是做一个全职妈妈,我也想有自己的工作,这样我感觉自己比较有价值:丈夫:你能干什么?一个月赚的还没有我一周赚的多。不要总是被那些女权洗脑好不好?
妻子:宝宝这么挑吃,要不要咨询一下医生,看看有什么建议?丈夫:饿他三天看他吃不吃!战争年代饿慌了人们树皮都吃啊!
严格来说,“稻草人论证”与“偷换概念”还是有区别的。稻草人论证中的双方的论点是可以找到关联性的。例如上文里的「自我价值」和「女权」,以及「挑吃」和「饥饿」。但是偷换概念则是用两组完全不同的概念进行错误类比,例如:“这个粥煮得太稀了”——“那你去喝胶水吧”。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稻草人论证”
两难悖论Pseudo dilemma
生活中很多的窘境或压力,一时间找不容易找到具体的主导因素。例如产后抑郁这种问题,就有可能是综合性原因导致的。然而杠精们却会把事情的“结果”先拿出来,把对方放在一个脆弱的位置上,然后再拿出一个对方看似无法否定的“诱因”,去构建自己的观点。例子:
“你看你产后抑郁了吧,我当初说的话你不听,这种人家是不会对你好的!”
“你说话呀?你倒是说话呀?没话说了吧!那说明你没有道理啊,心虚了啊!”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两难悖论”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最后一种在争论中常见的杠精行为,叫“诉诸情感”。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表现形式比较隐蔽的诡辩模式。通常人们的行为中,会存在情感的驱使或引导,但是也会存在特别理性的时候。“诉诸情感”指的是,过度强化在一些事情上面情感的驱动力,而完全回避事态中的理性成分。例如:
“你想想当时的处境吧,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也会这么做,你可能比她更慌!”
“你是妈妈呀!你不照顾孩子谁照顾?”
诉诸情感,是一种拿人们的正常情感作为软肋,加以针对,使其产生内疚感,并忽视自己内心真实诉求的手段。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诉诸情感”
杠精是心理疾病吗?
上篇文章提到过,DSM-V中唯一和“好辩”相关的心理疾病是对立反抗性障碍,又叫违抗性障碍(ODD)。它的成因未知,但可能是在成长环境中,家庭中总是充斥着争吵、激辩、人际冲突。表现形式为:
反复发怒
与人争辩
拒绝遵守规则
故意惹恼别人
经常指责他人的错误或品行不端
非常容易烦恼
ODD常见于青少年中,但近年也有学者指出,相当多的成人存在类似与ODD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人并没有从环境中学会如何用常态的、积极的、富有同理心的形式与他人相处。相反,他们会认为诡辩、攻击、表达愤怒是一种“常态”。
这一类人,通常“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都比较低下。因为在成长环境中,他们所观察到的,都是一些比较负面的表达方式或交互模式。例如:
拒绝付出,认为别人的付出或宽容是理所当然的。
无法接纳自己。他们对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其实是不接纳的,好辩行为是为了掩饰对自己的不接纳。
自恋。这些人一般拥有一定事业上的成绩,懂得如何赢得别人的赞赏,同时也知道如何操控别人的情绪。
认知简单、麻木的人。这些人无法鉴别自己的情绪,同样对他人的情绪感知也非常模糊粗糙。
知道了ODD的特质,那么就有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付杠精行为,最关键的点就是要提升自己的“自我觉察”力。由于很多的杠精行为,都存在扭曲、偏离现实的特点,因此一旦顺应着杠精的思路,那么必然被“掰弯”。
良好的自我觉察力,能够帮助一个人精准定位自己的需求,使得对方的杠精行为显得索然无味。这里举两个例子:
场景一
在“稻草人论证”中,妻子觉得孩子不吃饭,应该咨询一下医生,丈夫则摆出“饿孩子”这个稻草人。这时,妻子如果去假设丈夫真的会饿孩子,并想象孩子被饿后的惨状,那么就偏离了自己的认知。其实妻子本意是想多征求一些专业意见。
妻子如果说:“我准备等会去约一下医生,周末我们一起去,这个周末的活动/工作尽量推了吧”。这样一下子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
场景二
“两难悖论”中,由于杠精经常把对方先推到一个脆弱的位置上,以至于当事人总觉得自己是被动的、无助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上文说的:“你倒是说话呀?没话说了吧!那说明你没有道理啊,心虚了啊!”
其实这个时候,杠精一方并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一种讥讽和取笑。自我认同感高的人,可以说:“我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你这句话并没有让问题解决。我如果不能解决,希望你能帮我解决。如果你也觉得无能为力,或许可以安慰一下我,或许也可以像我一样——什么都不要说。”
面对杠精,如果能让自己进入一个宏观视角,会发现他们可能是一群曾经被深深误解、压抑,甚至伤害和扭曲的群体。他们正是带着自己生命中的伤痕,或者无可奈何,把他们自己的痛投射在别人身上。所以,杠精的诡辩,也许就是他们内心一种另类的呐喊吧。
参考资料
1.Rodden, J. (2020, January 14). What Does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Look Like in Adul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dditudemag.com/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in-adults/
2.Writer, S. (2016, August 5). DSM Definition: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pdfamily.com/content/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8209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5329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302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4322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8264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