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杠精吗?杠精的心理现象(上)
作者:黄贝尔 2020-11-22 18:07:41 心理百科

黄贝尔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

杠精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用中性一点的表达,可以被称为“好辩行为”。这个网络名词源于“抬杠”,而抬杠源于一种古时的民俗活动。据说是一个伶牙俐齿的丑角,被抬在轿子里,围观的老百姓与这个丑角斗嘴取乐的活动。

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发现从身边的人,到网络上的言论,杠精似乎呈现出一种爆发性增长的趋势。也许杠精作为一种比较偏执的行为或人格特质,在现实世界中从来没有少过,但可能由于人们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这种经常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等手段的表达,一再伤害着人们的内心。

人的行为,由外界刺激而起,由自我认知而发。除了躯体神经系统的反射行为之外,相当多的行为都是参照着过往的经验,甚至带着偏见与伤害而生成的。因此,一些带有着“杠精”色彩的行为,往往当事人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创伤。这里先来解读一些杠精行为中的心理特质:

你身边有杠精吗?杠精的心理现象(上)

从众谬误Slippery Slope

从众谬误(又叫群众论据)其实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运用的杠精行为。通常在一个论点产生时,例如家庭里面产生争论的话题,或者网络上的热点议题。人们会先去观察并参照大多数人所支持的立场。因此,杠精的参照标准是:多数人支持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会被群体的情绪和力量所带动。美国哲学家欧文·科皮(Irving Copi)也正是这么定义从众谬误的:群体的热情的感染力带动了个人认知的偏差。

对于从众谬误,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立即举出好多例子。例如从长辈嘴里听到的:“你们俩都几岁了还不考虑生孩子?所有人都说三十多岁才生孩子对孩子不好啊!”;还有“你看看这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吧,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从众谬误”。

你身边有杠精吗?杠精的心理现象(上)

滑坡谬误Ad Populum Fallacy

滑坡谬误是另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往往从一个极其微小的点出发,用一种看似明确,实则荒谬的串联“逻辑”,来把问题扩大化,并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滑坡谬误既会出现在争执中,也会出现在人们的思维中,不被表达出来但对自己造成精神负担。

育儿中常见的滑坡谬误有:“看书的时候还玩笔?这样能看好书吗?能考好试吗?这种态度还想上重点高中?”男女关系中的滑坡谬误有:“你手机里这个号码是谁的?为什么连续好几天晚上给你电话?你为什么总是要瞒着我一些事情?你做人为什么一点都不坦荡?”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滑坡谬误”。

你身边有杠精吗?杠精的心理现象(上)

红鲱鱼谬误Red Herring Fallacy

如果说上面两种谬误仅仅是从众或夸张的话,下面这些心理谬误就开始扭曲现实了。红鲱鱼谬误是一种常见的,用修辞或故事性手法转移焦点的手段,目的是让对方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与当下现实无关)焦点上,从而赢得辩论。

网络上如果遇到杠精,人们有很大机会也会碰到红鲱鱼谬误。例如当下的疫情中常见的争论:

【甲】日本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很好,对中国的态度也很不错,值得尊敬。

【乙】你纵观历史就知道日本有多虚伪,骗的就是你这种人!

再例如:

【妻子】你怎么解释你有外遇这件事。

【丈夫】我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你看不见吗?我的压力多大你不知道吗?你全职在家也不挣钱,家都是我一个人撑起来的。没有我的付出我们的婚姻还存在吗?

需要知道的是,红鲱鱼谬误和另一个常见的行为——放烟雾弹——是不一样的。红鲱鱼会引入另一个焦点话题来转移注意力,而烟雾弹则是把问题模糊化、复杂化而使人们找不到焦点。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红鲱鱼谬误”。

你身边有杠精吗?杠精的心理现象(上)

错误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

错误概化是利用极小的样本,以及样本所反应出来的事实,来概括大群体,进而强化自己错误观点的行为。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独立事件的表象,或者最终的某个结果,而难以去考证大样本的真实情况。以至于某些杠精抓住一个痛点,通过“概化”的方式,来刺痛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在心理上处于虚弱的位置。

在家庭中,和网络上,经常都可以看到错误概化的出现。例如在家庭中,妻子向丈夫抱怨婆婆的育儿模式不科学,丈夫经常会说:“妈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好啊,她的出发点总是好的吧!?”而在网络上,一些营销号也会用错误概化来制造舆论,例如:“95后是怎么做到月薪5万的?”以及“28岁,我终于存够了300万的首付”。而往往这些信息会配以对话、截图等辅助工具进行渲染。

作业:请大家在评论中列举一下你遭遇过的“错误概化”。

你身边有杠精吗?杠精的心理现象(上)

从谬误到心理疾患

心理技巧有时的确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被用来作为宣传、营销的有力工具,也可以被用来作为伤害他人的武器。如果说上面那些可以被称之为操控他人的心理手段的话,如果这些手段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那么很可能Ta面临的就是心理疾病了。

文章开头说了,杠精这种行为,又叫做“好辩行为”。而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唯一和“好辩(argumentative)”相关联的,是一种叫做“对立反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精神疾病。通常罹患这种障碍的,都是青少年。但是如果在青春期有过ODD问题的成人,呈现出人际、社交问题的比例也会相对高很多。

对立性反抗症患者并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破坏或者反社会行为,但是经常会有闹情绪、喜欢与大人争辩、故意挑衅别人、推卸责任、怀恨在心等等的现象出现。并引致社交、家庭、学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近年的研究表明,ODD似乎也成为预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指标之一。

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分析另外四种杠精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并对ODD做深入的解读。

杠精心理学,和杠精互怼有没有用?(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无性婚姻绿帽情结PUA治疗师易怒症安全感自愈能力焦虑职业价值观回避型人格智商测试分院测试自闭症九型人格职场心理自卑心理产后抑郁症性取向双向情感障碍负面情绪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师依赖型人格障碍亲子关系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