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复杂的生物体。我们身处光明之中,也不时走入“隐秘而灰暗”的角落。
当我们感受到快乐,又感受到失落,当我们体会五味杂陈,当我们经历哭笑不得,当我们学着内心焦虑也绝不面露难色,当我们试图用狂欢的状态来掩饰悲伤……看起来“积极向上”,就是成熟的标志吗?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情绪,但却很难接受需要与痛苦共处的现实。
如同开篇的引言一样,那些“隐秘而灰暗”的角落,可能堆积着悲伤或是痛苦的情绪。认识、接纳,并与自己“隐秘而灰暗”的部分和平相处,才是通往治愈、真实和完整自我的唯一道路。
“痛感”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方面。远离那些带来痛苦的想法或是情感事件,在短期内可能显得“小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只会使得这些经历的影响延长,并加剧与之相关的不安。
越是努力让自己避免回想,就越是容易想起。
有科学研究表明,尝试隐藏或否认我们的情绪会导致身体承受更大的压力。一项研究比较了60名焦虑和情绪障碍患者,在同等痛苦程度下,采用情绪抑制与情绪接纳两种策略时其主观与生理变化的差异。
结果发现,在情绪恢复的阶段,采用接纳策略的个体表现出的负面影响更小:单纯地压抑负面情绪,并不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一味地追求积极的假象,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并解决问题。
“积极”,也会变得虚假而有害。
为了避开那些不愿回忆的想法,我们越发习惯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内容上。其实积极思考并保持乐观态度并没有错。那些“设想你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演说家”“假如你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手机了”“告诉自己我能行!”的策略,在某些情境下对个人的成长与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当积极的口号已经响亮到掩盖了那些人们经历过的真实存在的困难与痛苦时,“积极”,将变得虚假而有害。
“盲目积极”
是指在所有情况下,都做出毫无帮助且过于概括的乐观预期的状态。
无论情绪如何变化,都被要求保持“别担心,要开心”的状态,显然是很不健康的选择。然而在我们与自己,或者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却时常出现类似的场景:
--告诉自己“坚持下去!”“再忍一忍!”
--为自己真实而多样的感受而愧疚,觉得自己理应是积极向上的
--用“还行吧”“还可以”这些粗略的描述概括所有感受
那我们可以如何表达?
--“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或者感受,我一直在听。”
--“可以感觉到你的压力很大。”
--“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
--“对自己好一些~”
--“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不是一个人。”
“幸福”“快乐”是美好的祝愿,但“应该幸福”“应该快乐”反而会带来困扰。
接纳自己的多种情绪,接纳生活的多种模样,光明或是灰暗,快乐或是沮丧,你都还是你。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编译自 psychology today (2020.11.13期),There’s Nothing Positive About Toxic Positivit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some-assembly-required/202011/there-s-nothing-positive-about-toxic-positivity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061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58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30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94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57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