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提问:
精神病院的发展前景是“疯人院”吗?
精神病学的出路是心身医学吗?
精神科医生是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温水煮青蛙吗?
道龙老师是什么观点?
张道龙医生回答:
一、 精神科医生的现状
现在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床位越来越多,病人住院时间越来越长,又都是重症病人长期不能治好,而且只是进行药物治疗,因为只有药物能管住病人在医院的行为问题。最后就变成了精神病人都关在专科医院的病房里,这和我们过去说的“疯人院”没有任何区别!
作为精神科医生你知道吗?在这样反向筛选的过程中,精神专科医院就变成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状态,病人长时间治不好,医生没有成就感,患者更没有成就感,因为出不了院,由于担心患者给社会带来危害,精神病院都变成了密闭环境,这样会给我们整个行业污名化。所以美国六七十年代开始“去机构运动”,把病人放在社区诊所或大学的附属医院治疗,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从过去的几年变成1-2周,还有的医院平均是4-6天,这样患者就比较有成就感,出院后由社区医生继续看病,住院处就不需要很大了,平均只有20-30张病床,相当于把90%的病人都放出去了。
中国经常是几千张病床,实际上却变成了变形的养老中心,变形的监狱。在药物和住院天数上政府还给报销,更没有动力让患者尽快好起来了,这样也就没有办法走向让患者以康复为主的医疗模式,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样训练出来的医生也只会看重症精神病,不是精神分裂症就是双相情感障碍。问题是,人群中有80%的人没有达到诊断标准只是有心理困扰,20%达到诊断标准的人中还有大部分是轻到中度的病人,他们都不会去找精神科医生看病。长此以往,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病人积累得越多,周转率越低,病人功能越低,医生们也不会治疗人群中这些处于高功能状态但行为异常的病人,这些人只能找别人去治疗。
二、精神科医生的危机
国家现在从机构上准备逐渐建立心身医学这个行业,很多病人开始找临床心理科或临床心身医学,不再找精神科医生,因为大家认为精神科医生只负责“疯人院”的重症病人,只会给病人开药,这样就把我们这个行业做得越来越萎缩,被边缘化了。首先边缘化我们的就是心身医学的这些人,他们来治疗高功能的病人,他们的病房周转天数可能只有1-2周,这样精神科医生就越发被污名化,技能也越来越单一,心身医学的人就逐渐替代我们。但现在还没有心身医学这个专业,所以这个行业目前发展比较畸形,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都是精神科医生转型,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心、身医学哪边都做不好。很可能就是过渡的产物,最后心身医学又很可能被神经内科或心内科所代替。
我们看到很多大医院都在琢磨怎么做这块业务,先在神经内科或心内科治疗伴有心身障碍的病人,他们做好后就会把心身医学竞争掉,心身医学把精神科竞争掉,精神科变成只能负责“疯人院”的医生。他们做得好是因为都是神经内科或心血管背景,专业起点比较高,三分之二的高功能病人都找他们看病。还有一个好处是,病人去看心血管医生或神经内科医生,即便用了精神活性药物,也不会被污名化。
试想一个人来精神病院住院,拿到精神病院的诊断书,即便家人不歧视她,身边的同事、领导和朋友会如何看待她?未来怎么找工作?
与神经内科给的诊断书怎么会一样呢?不论这个诊断叫什么,都不会被污名化。我们精神科就会面临这样的打击,整个精神医学行业被边缘化到只能给重症精神病患者看病、开药,让病人住院几个月或几年。而心身医学变成只有科室,没有专业,医生被训练得心、身两方面的专业都不过关,更谈不上整合了,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科室。
既不能像精神科那样治疗重症精神病,也不能像神经内科一样治疗器质性疾病,自己的心理学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所以心身医学在英语国家做得越来越萎缩,因为两边都不靠。我们未来就会被神经内科取代一部分,大内科医生认为我们只会开药,也不给我们转介,之后我们的结局是什么呢?无路可走,像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等待死亡,那时我们的行业就走向死亡了。
三、精神科医生的出路
我一直强调大家要系统性训练,规范化训练,要做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害怕别人竞争,没有危机意识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到下一代就被我们把这个行业做死了,不像美国的精神医学几百年下来还兴旺发达。
我们在芝加哥大学是四年全脱产的学习,有最先进的评估与诊断系统,门诊加病房,还有最好的教授,这样的训练当然能培训出高水平的医生。我们国家医生的培训显然不是这样,面临很多障碍,所以提高很难。大家不能等到全国的体制搞好后再重新学习四年,所以我们建立了这个专业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外加每周三次的案例讨论,试着进行一年的专业化训练,看看大家是否能有明显提高。假如结论是我们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这种建立专业社区的办法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也能使大家明显提高,这也是一种改革,毕竟这种方式投入最少,得到最多,这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将中国现有医学教育与美国医学教育的整合,1年等于4年。大家这一年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不论是专业社区的学习还是个人拼命努力,我想象不出任何一种方式,一年的学习都坚持不下来你还能变成好的医生,我认为这是绝无可能的,这已经是最低限度的训练。结合大家的本职工作(临床医生提供案例),加上好的教材(DSM-5系列),我来为大家培训督导,一年后希望大家能有所提高。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够提高多少,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脱产集中精力学习与业余学习肯定不一样,两三年的学习与一年的学习也肯定不一样,大家在专业社区集中精力只谈学术,不涉及其他,这样坚持做下去,我们的行业至少不会是温水煮青蛙,而是想办法从锅里蹦出来,寻找求生之路,让我们的行业兴旺发达,避免被心身医学或大内科的双心团队取代,那将是我们行业的悲哀。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69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50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43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77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44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