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往往对“疼痛”避之不及,觉得疼痛会带给我们不好的感受,可是疼痛仅仅是一种感受吗?由此引发的心情低落、脾气暴躁该怎么解释呢?
我们经常忽略生活中的小疼痛,殊不知,这些小疼痛积累多了,也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持续时间为一个月以上,那就是慢性疼痛了。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满身病痛地活着,你会怎么做?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岩读~
01、什么是疼痛?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forStudy of Pain)将疼痛(Pain)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可以用这类损伤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验”(IAsP,1979)。
这一定义将痛觉视为一种令人厌恶的、包含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复合感觉,并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根据这一定义,疼痛包含至少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独特的感觉特性,二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事实上,关于疼痛的这个定义来之不易,研究者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以往的误区,对疼痛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在以前的认知中,疼痛一直是感觉上的。即使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疼痛研究开始,大半个世纪过去,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和大部分研究仍然只留于解决疼痛的 “感觉”问题,而用于治疗疼痛的最有效的药物仍然是吗啡和阿司匹林,其他专用的镇痛药也都是基于这两种药而研发出来的。然而临床治疗证明,从感觉的角度来止痛,只是治标不治本,其效果并不理想。如多次注射吗啡止痛后,人体会产生抗吗啡的物质,而使得此类药物止痛效力降低。
在近些年的临床实践里,医生们惊讶地发现,一些抗抑郁、抗惊厥的药物具有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严重的疼痛,尤其是连吗啡都止不住的疼痛。这一点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并开始逐渐关注与疼痛有关的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情绪和认知。
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很高,提示心理障碍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之一。后来又发现,痛感知的形成依赖于复杂的神经网络交互作用,组织损伤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受到中枢多个系统的调节,包括非伤害刺激激活的上行传递系统,以及各种环境和认知因素所激活的下行抑制系统。
首先,从心理因素分析,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反映真实的或可能的组织损害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不是简单的“单程旅行”,而是一首“交响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在现代医学里,所谓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不仅包括疼痛的传感,还包括认知、情绪、记忆、激素、动机等许多因素的参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02、不可忽视的“慢性疼痛”
现在人们常喜欢说 “痛并快乐着”,但在临床医学里,事实并非如此,疼痛与抑郁这两类常见的疾病时常并发。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时常伴随抑郁症状的存在,而心理疾病常表现慢性疼痛,比如抑郁症患者也会伴有腰背痛、关节痛等多种躯体症状。
研究发现,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中起着关键作用,慢性痛患者通常都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在慢性疼痛患者中有31.6%呈抑郁状态,23.3%为焦虑状态,头面部疼痛易受情绪影响,抑郁、焦虑状态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4.7%和36.8%。
另外,晚期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研究中,显示出心理学不良刺激与疼痛强度密切相关,而且焦虑所导致的疼痛对正常生活的干扰要大于抑郁情绪所致。疼痛会导致功能残疾和应激 , 这些又会加重疼痛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缺乏社会支持 、抑郁性疾病以及物质滥用史等均可促使急性痛转变为慢性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非及其研究团队用充分的实验证据证明,抑郁对不同类型疼痛有不同的作用,通俗说来,是指患有抑郁的人或动物,面对外来刺激引起的疼痛时反应更迟钝;相反,他们更关注内在的刺激,也就是说,如果面对内心或是体内的痛苦,感受会更强烈。
这也正解释了临床上抑郁与疼痛共病和抑郁患者实验性疼痛不重反轻这两个现象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罗非说:“抑郁多半都是持续的痛苦折磨而产生的,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持久性的痛苦状态,无论打针、吃药,也只是缓解病患当时的疼痛,而无法真正止住疼痛,因此慢性疼痛常常伴随抑郁。”
03、理论解释:多因素综合的闸门控制理论
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提供了关于疼痛产生机制的模式。该学说认为皮肤机械感受器将疼痛信号经C纤维迅速传递至脊髓后角,在进入闸门之前先经脊索向高位中枢投射产生快痛。这种护性机制快痛可使身体脱离疼痛刺激物。慢痛发生于损伤后伤害感受器受刺激经由慢传导纤维传递至脊髓后角。
脊髓是调控和整合疼痛的中心。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己在脊髓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号的量及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或控制脊髓通过开放或关闭疼痛闸门对刺激发生反应。闸门开放时,疼痛信号沿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下丘脑右侧大脑边缘系统,产生慢痛感受。
很多因素可以加重或减轻疼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严重受伤的人不觉得疼痛,而焦虑和紧张能加重疼痛。该理论认为在脊髓和大脑中有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来调整输入的痛觉信号。脊髓后角被认为是调节感觉输入的闸门。
该理论认为认知、情感及行为、躯体感觉等因素对此通道有调节作用。对慢性疼痛的理论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多因素综合的闸门控制理论是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认知、行为和躯体感觉都是慢性疼痛系统的一部分。
最后,小编想留给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所感知到的疼痛真的存在吗?或者说,你所感知到的疼痛程度是准确的吗?
下期跟大家分享影响疼痛的心理学因素以及如何从心理上缓解疼痛等知识,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马华维,郑妍,姚琦.疼痛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32(04):363-368.
[2]王宁,史妙,王锦琰,罗非.疼痛的心理学治疗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07):670-672.
[3]史妙,王宁,王锦琰,罗非.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06):574-576.
[4]王锦琰,罗非.疼痛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临床和社会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04):238-240+243.
[5]赵艳鸿,高长明,赵玉姝,谢志浩,贾锐,贾振富,潘德金,王军. 慢性疼痛的心理学研究现状[C].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分会软组织痛学组、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全国软组织疼痛微创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分会软组织痛学组、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04:67-69.
[6]岳剑宁.心理因素对疼痛认知的调控[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236-238.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08.03.020.
[7]纪晓蕾.疼痛的意义对疼痛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8]马可.女性疼痛心理学浅析[J].医药与保健,2007,15(12):52-53.
[9]疼痛研究获突破痛不只是一种感觉[J].科技与生活,2012,(3):57-57.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64588 人想测
免费测试
63465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0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039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54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