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作者:Rita 2020-11-16 09:20:42 成长心理

为了缓解霸凌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伤害,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做了各种研究和尝试,也为学校开发了不同预防霸凌的项目。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心理学家在试验和分析后都给出了哪些减少霸凌现象的建议,以及这些建议是否真的有效。

我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会介绍如何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

第二部分我们来介绍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保护孩子不受霸凌。

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我们知道不少心理学家将霸凌现象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施暴受害双方的状态上, 而斯坦福大学的Howard和Flora (1999) 教授的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已有的霸凌预防项目是否真的有效”。

虽然这是一篇1999年的总结性文章,但是却归类并深入研究了各种已存在的霸凌预防项目,并且为未来项目的设计提出了不少非常有用的建议。

我们知道霸凌算暴力行为的一种,所以很多北美的学校都将“反暴力”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早在1995年时,超过五百万美国学校启动了暴力预防项目。这些项目最早致力于帮助学生培养社交能力和同龄人间的矛盾解决以及调停,也就是培养学生好好相处的能力,让他们不要产生矛盾,或者在产生矛盾之后,能够用非暴力手段解决。

在Howard等人的研究表示,纵观反暴力项目,“管孩子”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控制暴力行为的方式。虽然我们都知道孩子要管,但是一些家长和教育机构会面临“怎么管”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管理孩子行为来控制暴力行为的发生”的几个要点:

1、明确是非

也就是告诉非常明确地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比如说我们读者群里有一位叫做“五花肉协会会长”的朋友。这一天,五花肉会长在群里说,招代理!!无需投资,月入几千!!人脉不变现就形同虚设!人家都在家数钱!你还在等什么!大家快来我这儿批发弹力裤,两千一条入,两万一条出,能不能说动下家全靠你的本事!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五花肉会长的这个行为非常不好。我们是个正直的群,怎么能忍受有人在群里传销弹力裤,于是我要制止这个行为。

那么要有效制止这个行为,我们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定义错误行为”。比如我跟五花肉会长说,不许卖弹力裤,那五花肉会长会觉得只是弹力裤的问题,下个星期换个别的来卖,治标不治本。

我们要做的是先将五花肉会长行为中错误的地方指出来,也就是“不许传销”,然后再解释一下传销是什么意思,并且告诉她,这是错的,如果再犯,那么将会有不好的后果,那么这“合理管理”的第一步就有效地完成了。

我们在制止霸凌的项目中,第一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算霸凌,告诉他们霸凌的不同形式,然后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最后告诉他们如果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么他们将会受到惩罚。

那么我们这里引申出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为什么孩子有些行为屡禁不止,作为家长,我们要反思是否将自己的要求准确地传达给了孩子,我们禁止的到底是“卖弹力裤”还是“传销”。

2、奖惩分明

第一步完成之后,我们的第二步是“奖惩分明”。

我们读者群里有一位叫做红包的朋友,特别在意我的睡觉时间,一到12点就催我就睡觉。

我很感动,于是她一催我我就去睡。

但是我一去睡觉,她就在群里发红包。

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这个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奖惩制度” -- 我明明那么乖,都按红包说的做了,但是为什么我没有奖励,反而有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通过移除愉悦事物来惩罚)。这个时候我就非常混乱,我到底下次该不该听话去睡觉?唉,不听了,醒着抢红包。

所以奖惩分明是很重要的,正确的行为后面一定要跟着好的结果,这样的奖惩制度在未来也要保持一致。

3、奖惩实施迅速

那么我们现在来说“奖惩实施迅速”。我们群里有一位朋友叫“就是那个谁”,一天到晚在群里唱月亮之上,还跟那笑,特别欠打。我认为这种行为不太符合我们这种高贵精英群的气氛,于是很想提醒他,但是每次他唱的时候我都不在,都是翻聊天记录的时候看他在那里唱,也就是说我无法做到“及时提醒”,看到他在那唱已经是半天之后的事情了。

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然而奖励和惩罚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迅速”,也就是“行为”出现之后,必须要紧跟着“奖励”或“惩罚”。只有“迅速”,才能让人把“行为”和“后果”马上联系起来。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惩罚,“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将被削弱,从而可能达不到管理行为的目的。

也就是说,正确的管理应该是在他刚打出“我在仰望”的时候就马上给他个差评让他闭嘴。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惩罚要紧跟着行为,并且要确定那对孩子来说是真的“惩罚”。

在Howard等学者的总结中,将上述“行为管理”作为游戏融入日常课程的班级相比控制组都出现了较少的暴力行为,甚至提高了一些极度内向的女孩的社交能力。

Howard等人在后续讨论中提出,由于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那么除了“行为管理”,还有那些家庭因素影响了孩子的暴力倾向呢?

我们来看一个列表:儿童作为暴力受害者(受到来自监护人的暴力行为)儿童作为暴力目击者(经常目击父母实施暴力)家长忽视儿童(对儿童不加管教)儿童有学习障碍(智商较低)儿童社交能力差儿童滥用药物(吸毒)家长使用非常严厉但是反复无常的家教(同样的行为,有时给予严厉惩罚,有时给予奖励)监护人与子女之间无交流

这些家庭因素都与儿童的暴力倾向有关。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Howard等人还提出了学校与社区环境对儿童暴力倾向的影响,并且在最后从不同层面给成年人们提出了建议,来降低儿童使用暴力的风险。我整理了一张表,各位朋友可以看一看:

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Howard建议所有反暴力的项目在设计时都应同时将这三个层面加入考虑,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亲子交流会,让家长和儿童一起到学校来学习反暴力知识,并且通过互动让家长学习如何控制自己孩子的暴力倾向。

有些朋友说,这对我没用,我不在乎我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暴力倾向,我只在乎别人不欺负我的孩子。

然而在幼年时就出现暴力倾向的个体其实很危险:至少21个追踪性研究都表示,大部分暴力的儿童在长大后依旧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并且相比其他孩子,这些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实施犯罪的可能性更高:高达70%的长期犯罪者在8-10岁时都曾有暴力倾向。

所以家长们请务必要注意孩子们的暴力行为。

确实,就算成年人再怎么反对暴力,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孩子还是会去霸凌别人,那么第二部分,我们来说一说,家长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1、家长正确地认识霸凌

各位家长可能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什么是霸凌了,那么我们来自检以下,如果自己的孩子回家跟自己说了这些话,我们能不能判断出孩子在学校被霸凌了。

“今天A莫名其妙推我一下”

“A之前在班里说我是小偷,现在全班都觉得我是小偷,都不跟我说话,看见我就把东西全收起来”

“今天A说我是傻帽”

“A今天又把我书包从楼上扔下去了,语文书找不到了,我要点钱重新买”

大家觉得哪些情况证明孩子正在遭受霸凌呢?请在心里先记住自己的答案,我们慢慢解释。

首先,我们要明确,遭受霸凌与遭受普通的暴力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有些家长说,嗯,我教小孩的时候,都是说“在学校不许被欺负,有人欺负你,你就往死里打他,你不敢还手就是你自己怂,我回来就打你”

这些家长想要通过教孩子坚强,让孩子自己保护自己,从而震慑其他人,让别人不敢再欺负自己的孩子。这在对待普通暴力的时候没有太大问题,然而在对待霸凌时,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各位家长可能并没有正确地认识霸凌。

在第一次受到暴力行为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还手”,“严肃地叫停”,或者“及时获得成年人的帮助”,这在理论上都可以阻止对方继续施暴,也可以是自己在未来也不成为目标。

然而当孩子在受到霸凌后,这样的建议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只因为霸凌与暴力行为之间隔了一个“心理力量差距所产生的支配关系”。

也就是说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不止是暴力的施受关系,而是已经开始存在“心理上的支配”关系。霸凌的一个要素就是“重复的暴力行为产生心理上的力量差距”,也就是受害者多次受到同一人的暴力行为,并反击无果后,在心理上已经处于弱势,已经无法反抗。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对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或大海时那种无力的感觉。即使我们有全套的保护措施,在悬殊的力量差距面前,我们会本能地害怕。

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这种压迫感不仅仅发生在被暴力的那一刻。对于霸凌的受害者而言,在面对施暴者时,自己时时刻刻处于弱势一方。由于霸凌也经常伴随着“旁观者不作为甚至对施暴者表示支持”,这会令所有人,包括受害者自己,都会给施暴受害双方分别贴上“强”和“弱”的标签,在心理上决定了力量的差距。日积月累,这样的情况会击垮被害者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令受害者怀疑自己的存在,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更将受害者变成深海当中的孤岛。

当孩子试图反抗无果,并与施暴者产生了心理力量的差距后,家长如果不能提供支持,还一位强调“你被打就是你自己废物”,那么孩子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

连孩子的安全都保护不了,何谈教育。

在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再回看之前的几个场景。“今天A推了我一下”和“今天A骂我傻帽”都属于A对我们孩子的暴力行为,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反击,还手,或者坚定地说不。

但是“A动员全班孤立我”和“A每天当着同学扔我书包”就很有可能是霸凌了,孩子很可能已经试图反抗,但是完全没有效果,霸凌的心理差距已经发生,孩子可能是在试图向家长请求最后的支持。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问清楚,确认是否存在“心理力量差距所产生的支配关系”,如果有,那么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提供支持,表示自己很重视这件事,并站在孩子这边,会与孩子一起解决。

所以总结来说,如果孩子受到的是暴力行为,那么鼓励孩子保护自己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成为霸凌受害者,那么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绝不能强迫孩子去自己解决问题。

2、教孩子正确地认识霸凌

相信各位朋友们都能够意识到霸凌的严重性,那么我们现在来说一说如何防止孩子成为受害者。

心理学家们认为让孩子们在认知方面了解霸凌是预防霸凌的第一步(Craig, Pepler, Murphy, & McCuaig-edge,2010)。在认知达标的基础上,在使用我们之前说的行为控制法时才可以事半功倍。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霸凌的定义,当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措辞,描述霸凌。

这样,在孩子遭受或目睹霸凌的时候可以及时报告给成年人,有理智的成年人出面解决的话,事情会变得更好控制。

第二,要教给孩子霸凌的后果。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霸凌别人会使他人极度痛苦,从而减少孩子本身的暴力行为。同时,让孩子了解霸凌力量悬殊的本质后,可以让孩子保持警惕,在察觉其他人试图从心理上支配自己时,能够及时出手叫停。

第三,孩子可以通过了解霸凌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朋友”,“敌人”之外,人与人之间还会产生各种其他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社交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正确的社交方式可以保证组内的和谐,孩子应当学会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3、预防霸凌的一些实际操作

当然,有些朋友会说,人跟人之间不可能永远和谐,人活着总得挨几次狗咬。确实,我们不侵犯别人不代表别人不会侵犯我们。人家打我我不还手,那次数多了我就容易变成被霸凌的对象。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呢?除了以暴制暴以外,还有那些方法呢?我们来列个表(Craig, Pepler, Murphy, & McCuaig-edge,2010):

1. 无视,走开

有些朋友会说,这其实挺怂的,但是有的时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霸凌者想要得到心理上高人一等的感觉。在某些情况下,当霸凌者的行为被人无视时,无法获得支配的快感,自讨没趣,所以也就会停止暴力行为。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社交能力或者情绪管理能力差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在被激怒后,可能处理不好,使得霸凌者觉得“哎呦,一戳你就生气,一动你就有反应,跟河豚似的,大家看看多好玩”,这种情况可能会加剧霸凌行为,所以不如翻个白眼走开。

2. 声明自己的立场这种方式多用于当自己被人诬蔑的时候。比如有人说Rita所有文章都是抄的,那我就可以发个声明说,我没抄,我电脑里存了各种文章草稿和来源文献,您主张了,您的举证呢,凭您一张嘴吗,笑死我了。

3. 使用幽默“原来没有证据就可以主张,那么我主张‘在没有人看着您的时候,您的嘴里就会吐出鸡屎’”

4. 找其他人在还手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意识到找一个相信自己的朋友的重要性。不管在什么年龄段,得到社会支持都非常重要。好的社会支持会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并且完善自我认知,在受到攻击时不会迅速投降,而是与朋友一起守卫自己的人格。

有一些朋友认为,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宣传反暴力,反而一定会助长暴力行为;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提暴力的事情,不在学校里宣传暴力的起因以及后果,那么孩子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也就不会发生暴力行为了。

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对一件事的“无知”和“愚昧”,更会加大这件事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只有对一件事足够了解,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才会去试图控制事件的走向,才能不被别人牵着走。

比如说我根本不了解wifi工作原理,也不愿意了解,那隔壁老王说,wifi信号就是辐射,跟核辐射是一个道理,你电脑都能受影响,你肯定也会受影响,过两年就癌症,赶紧掐了吧,我一听,好像很有道理,反正我不懂,也不愿去研究,我掐了吧。

再举个极端些的例子,我不了解受精原理,隔壁老王说,女人心里有别人,给老公戴绿帽子就会生女孩,我一听,好像挺有道理,反正我也不懂,我老婆生了女孩,我打死她好了。

如何预防霸凌?作为成年人,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

如果了解就一定会去做的话,那研究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事案律师,警察和法官当中犯罪率应该最高,而无力宣传反暴力的穷苦地区应该没有人犯罪才对。对“性”避而不谈,人流性病就没了吗?对“暴力”避而不谈,大家就相安无事了吗?

我们一直说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要是我们连这件事本身都不了解,并且根本不愿意去了解,我们怎么能够独立思考,到头来还不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所以我非常希望各位朋友在谈儿童暴力行为的时候,可以多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并且支持相关研究和项目,我希望在未来,由于大家的重视,我们的孩子们可以更有知识,能够独立思考,相关研究和项目也可以全面启动,让霸凌远离我们的校园。

今天的文章比较长,不好意思。

感谢阅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商回避型人格产后抑郁测试心理健康测试治疗师女人心理男人心理心理医生焦虑症思维反刍绿帽情结心理学心理咨询MBTI冥想俄狄浦斯情结智力源码心理咨询师自闭症倾诉桃花运容貌焦虑自卑存在主义性取向抑郁症测试社交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