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安家》让大家看的不亦乐乎,讲述的是孙俪扮演的大女主房似锦在缺爱缺钱缺安全感的环境下逆袭的奋斗史。主线故事悦妈我不多说(作为非专业影评人,还是继续保持吃瓜群众的姿态吧),但是一个支线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剧中,幼年的房似锦常常挨打,每次只要一进屋,就能嗅出谁不高兴。不等他们抄家伙她就跑,为逃避挨打,她练就了逃跑的能力。
我们可能不会像房似锦妈妈似的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但是情绪上来了,忍不住动手打孩子却是时常发生。打了又后悔,不打就发疯,这种心理怎么破?
最近悦妈陪小悦悦练舞蹈,悦悦的态度总是很不认真时,悦妈开始也能耐心鼓励加启发,但是反复折磨下,最后就控制不住自己打了悦悦。在打了之后也很后悔,悦悦的肢体协调本来不好,其实她也在努力的跳了,只不过赶不上平均水平罢了。
在上一代的教育中,不挨打的孩子可能并不多,在没有孩子之前,我们想的是如何用爱滋养孩子,谁知有了孩子,一样会着急起来打孩子,成为我们讨厌的那种父母。
那为什么我们无法打破这种轮回的咒语呢?可能就是原生家庭的力量。我们寻找问题解决的方式通常是我们体验过、感受过的方式,而非是我们学会的方式(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学了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自己这一生的道理吧)。
如果我们在童年体验过父母的体罚,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可能就会变成当下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画面,但“不听话就挨打”可能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一旦进入相似的场景,我们的潜意识就被激活,我们会本能地选择相同的方式。而且我们可能不止打孩子,还打老公!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打自己未来的外孙或孙子,那就尽量在这一代终止吧。
如果非要打孩子,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问题一:打孩子是为了宣泄我们的情绪吗?或是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吗?
我们以为需要抗争的是外部的压力,其实真正的关卡是自己。就像我们以为问题都是孩子导致的,所以自己发火是不得已或是理所应当,但其实孩子只是引发我们此刻焦躁情绪的导火线,又或者他们只是踢猫效应中的那只猫。他们是否承担了我们的工作压力,又或者被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压力呢?
问题二:如果你是“不听话”的孩子,你希望父母怎么对待自己?
当你是孩子时,做了“不听话”的事情惹得父母胖揍一顿,你是真的想惹他们生气吗?是否在“不听话”的背后,隐藏着其他的原因呢?比如悦悦的学舞蹈的态度不认真,是不是因为在学舞蹈时总是感受到消极的体验,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呢?
问题三: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必打?
如果我们动不动就打孩子,可能孩子都被打皮了,反倒是无所谓的态度了,甚至变成了负强化,通过犯错误挨打来获取我们的注意力。打应该作为“必杀”绝招,只能在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上使用。这时孩子才能知道这次的错误有多严重,多不可逆,才能在下次“作妖”时心有余悸。
最后,实在不推荐只是为了不打孩子而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言语暴力可能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建议家长们试试在开始生气的6秒内做到:
— 首先降低声音— 然后放慢语速— 最后胸部挺直做一个深呼吸。没准我们先做好情绪疏导了呢!
作者:马俊巍 | 悦妈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智教育高级指导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16896 人想测
免费测试
6623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87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0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203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