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妈妈”让儿子感到窒息
在《神秘的角落》中,演员刘琳扮演的单亲妈妈周春红让人记忆深刻,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好妈妈”,性格坚韧、勤劳朴实、爱子心切,为了儿子朱朝阳甘愿掏心掏肺、付出一切。
由于工作单位离家远,每次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坐下来喝口水、喘口气,而是挽起袖子下厨房给儿子做饭。离家前会亲手为儿子包好蒸饺、烧麦,准备一堆好吃的放在冰箱里当作儿子的“口粮”。
儿子哪一顿没吃好、没吃饱、营养不够全面,她都会惴惴不安、心怀愧疚,甚至考虑为了方便照顾儿子换份就近的工作。
原本离婚单身的她可以正大光明地找个男人,谈场恋爱,但为了不影响儿子,她和单位领导马主任一直“偷偷摸摸”地来往,当对方提出想和她重组家庭时,她毫不犹豫就拒绝了。
那一刻,我看不到这个单身母亲眼里有丝毫的犹疑,她刻意表现出的冷漠与隔绝,恰恰是对自我的防御。她不敢去触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被爱的渴望得以满足,所以在儿子与男人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她把所有的关注和期许都投注在了儿子身上,过度牺牲,甚至连一个女人正常的生理和情感需求都舍弃了。
所有压抑的能量最后在“喝牛奶事件”爆发,周春红出于无奈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与马主任有私情,不料儿子朝阳目睹了这尴尬的一幕。
回到家,周春红给朝阳冲了一杯热牛奶,让他喝掉,可朝阳当时不太想喝,拒绝了妈妈的要求。那一刻,母亲周春红压抑的情绪彻底爆发,她使劲儿掐、捏朝阳的脸,像一头疯狂的“猛兽”,冲儿子怒吼道:“大人的事,你懂什么!”、“这杯牛奶,我让你什么时候喝,你就必须什么时候喝。”
惊恐之下的朝阳端起那杯牛奶,连同内心的委屈、无助、愤懑一饮而尽。
然而“喝牛奶”事件并没有让母亲清醒半分,她的爱变得越来越控制,朝阳和父亲出去吃了顿饭,她要盘问,儿子泡澡的时间久了,她都会心生不满。
周春红婚姻不幸,她把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所有的爱恨都压在了儿子身上,试图在朝阳身上找补自己缺失的一切。她以“爱”之名去控制、束缚、占有,一步步将儿子推向了“恶”的深渊。
那个被窒息的母爱压得喘不过气的朱朝阳,眼神是“飘忽”的、脊背是“弯曲”的。他活成了少年版的“张东升”——敏感多疑、自卑懦弱,对身边的人过度“设防”,过早暴露了人性深处的“恶”。
2“牺牲型妈妈”让女儿不堪重负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三《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林妈妈原本是一名海归硕士,前程似锦,但为了两个女儿,她辞去了教授职务,做了全职妈妈。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都在为孩子考虑,所做的每件事出发点都是为女儿着想。但妈妈“自以为是”的付出,对孩子来说未免太沉重。
每当女儿茉莉的做法不合林妈妈的心意,她便会河东狮吼:“要是没有生你,我早就当教授了!”
茉莉小时候第一次偷拿妈妈的钱,惨遭暴打,被妈妈骂作是“垃圾”;茉莉儿时的理想是“收银员”,在妈妈眼里却是“没出息”。
女儿茉莉的长处、理想,这些林妈妈统统看不见,她关注的不是女儿快不快乐,而是女儿怎么做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
她判断女儿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茉莉偶尔一次考砸,便会招来一顿责骂:“失误粗心都是借口,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成绩顾好!”
女儿考好了也会“恶语相向”:“要不是我这么盯着,你怎么可能考第一名?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
就连茉莉上学赶时间,林妈妈掏出车费的间隙,也不忘“补刀”:“这些费用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啊!”
妈妈在女儿面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对得起我的付出吗?”
似乎在林妈妈眼里,茉莉就是个错误的“存在”。
母亲说出的话没有一句是柔软的,每一句都“夹枪带棒”“怒气逼人”“怨气冲天”,像一把把尖刀扎在女儿胸口,字字“诛心”、刀刀致命。
在母亲施虐般的“重压”之下,女儿茉莉最终崩溃,在十六岁那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她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用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填补母亲心里的委屈和不甘。
3过度牺牲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曾说过:“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在生活中,“过度牺牲型”妈妈的语言模式往往是这样的:
“我付出一切,都是为了你……”
“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你这孩子我白养了,一点儿都不懂得感恩……”
妈妈透过这些“声讨”式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为你而活,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不顺从就是大逆不道、不懂感恩……”。
而孩子体验到的感受是:“我欠你的,你是我天然的‘债权人’,我必须迎合、顺从才配得到你的爱……”。
这种状态下,妈妈的过度牺牲就成了一种变向的“索取”,妈妈付出越多、牺牲越大,内心就越容易“失衡”。
一个过度牺牲自我的妈妈,活得如同一座孤岛,她的情绪长期积压得不到宣泄,孩子很容易就成了负面情绪的“接收器”。
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如己意,少喝一口水、少吃了几口饭、多看了一会儿电视、晚了几分钟写作业,妈妈都会感到焦虑和痛苦,并且把这种情绪转移给孩子,而孩子带着巨大的“歉疚感”,会被迫感激,讨好妈妈,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过度牺牲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妈妈不快乐,孩子又怎敢快乐?
4妈妈活出自我,是让孩子快乐的“良药”
过度牺牲的妈妈,在生活上往往能给到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孩子除了学习、吃喝拉撒睡的需要,也有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
一个为孩子舍弃一切,“掏空”自己的母亲,又何来力量滋养他人?过度牺牲的妈妈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先学会关照自我、活出自我,成为孩子心里的那束光。
① 抛弃“好妈妈”的自我人设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一个“好妈妈”就应该为了家庭、为孩子牺牲自己、奉献自己,我们很容易被这种讴歌牺牲、奉献、付出的“群体文化”催眠。
当你自我设限,逼自己去做一个“好妈妈”,也就等同于放弃了更多自我的部分。只有抛弃“好妈妈”的自我人设,拒绝过度牺牲和付出,才能找回迷失的自己。
② 重拾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孩子稚嫩的肩膀无法承载两个生命的重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负重前行。
你的角色顺序首先是自己,才是妻子、是妈妈,请重拾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不逃避、不躲闪,奋力追逐,活出自己的价值感。
③ 适当放手,给自己的生活“留白”
把自己照顾好,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无论孩子有多烦,自己有多忙,一定要学会适当放手,给自己的生活“留白”。
寻求父母、公婆、另一半的支持,把孩子和家务扔给他们。约闺蜜喝茶、吃饭、逛街,做SPA,再不济,也要关上房门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光。
苏兹·卢拉在《母亲进化论》一书中提到:“为人母者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关怀,而养育孩子的秘诀就是在照顾孩子和自我关怀之间的绝妙平衡。”
但愿每一位妈妈在艰难的养育过程中,都能掌握这种绝妙的平衡,让孩子快乐,更让自己快乐!
作者:木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少儿咨询师,自媒体写作者,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23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088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7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3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52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