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老师曾说,“心理学是生活的智慧。”
我们推出了故事分享栏目,在这里可以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生活。
同时,期待你的投稿,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故事。(投稿详情参见公众号菜单栏,写的好还有稿费哦)
疫情期间闲着没事,重温了综艺《幸福三重奏》。
这个节目曾有个特别出名的“剥虾论”,出于好奇,我特地仔细地关注了那个片段。
几对夫妻一起吃饭,福原爱在为她的老公剥虾,一旁的大S看见之后,露出来难以置信的表情。她一脸傲娇地说:“如果我老公不给我剥虾,我是不会吃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我特地关注了她老公汪小菲的神情,结果不出我所料,一脸懵还有些吃惊。
可见,当事人汪小菲并不知道,原来自己不给老婆剥虾,后果会这么严重。
实际上,大S的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度理想化”。
怎么说呢?
汪小菲并不知道自己有“剥虾”的义务,所以他的反应是吃惊,可是大S却把这件事看成是理所当然,并且觉得她老公应该早就知道。
这其实,是大S对老公理想化的一种表现。
理想化一直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干扰我们的决定。
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亲密关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
01理想化加上贬损,容易毁掉一段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老公和孩子有多好。
可是回到家后,对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却是满肚子抱怨和牢骚。
实际上,在外人面前的夸奖和炫耀,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外人面前的优越感和安全感,为了满足自己的理想化。
当现实和炫耀的差距过大时,他们就会通过贬损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夫妻之间的很多冲突,大部分都是一些不易察觉的理想化和理想化带来的贬损造成的。
我认识一对夫妻,女方特别佛系,对老公没什么期待。既不会天天督促老公努力升职加薪,也不会缠着他买这买那。
最常和老公说的话就是:“我没啥要求,这样简简单单就很好。”
可是她的丈夫就是个特别爱拼搏的男人,妻子的话并没有让他很高兴,反而让他觉得窝火。
有一次,妻子和朋友去逛街,买了几件打折的衣服。
回到家后,丈夫问她买了什么,她下意识地把衣服收了起来,还解释道:“这衣服不贵,很便宜的,我看打折才买的。”
结果她老公当下就生气了,大声对她喊:“难道在你眼里,我连几件衣服都会计较吗?”
女人很委屈,她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很体贴了,为什么丈夫还会生气。
其实,丈夫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在他看来,妻子的说话和行为,是在贬低自己,在暗示自己没有能力养老婆,所以他很愤怒。
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男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有一种特别理想的自我意向,但是又没有信心确认自己像理想中那么优秀。
明明是很体贴的一句话,在他们眼中就是:你对我很失望,是因为我不够好。
他们把这种声音解读成否定和指责。
对于自我认同感并不高的人而言,指责不一定是去数落你不好,隐形的指责只需要暗示“因为和你在一起我过得不好”就够了。
一方那些体贴的好话,可能会忽视了一个将自己理想化,并且无法接受失败男人的感受。
当彼此都不理解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发生争吵,甚至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02 活在别人的理想化中,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疲惫
如果你做什么事都考虑别人怎么看,其实是因为你的内心一直在讨好别人,试图扮演那个理想化的自己。
大学同学小雪长得特别漂亮,但是极其缺乏主见,别人一句话,就能轻易改变她的决定。
同学无意中说她穿裙子好看,从此她买衣服就只买裙子,即便她本人并不喜欢穿裙子。
别人说她适合长发,她熬过几个夏天终于有了一头长发,实际上她更喜欢短发的自己。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群人视频聊天。
有个舍友调侃她,可别吃胖了。
当时,她开玩笑地回应了几句。
但之后几个月,她就开始不吃早餐,中午和晚饭也吃得很少,结果因为低血糖晕倒了。
她觉得舍友是在暗示她长胖了,所以必须减肥,实际上她的体重根本就没有变化。
别人的一句话,就让她把自己饿进了医院。
像小雪这样,扮演别人眼中理想化中的自己,真的很累。
虽然,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做一个人人都满意的人会更安全,但这就意味着,你要一直带着面具生活。
活在假象之中,我们和别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假的,人际关系也不真实,这个世界就会给你一种虚空的感觉,你也会因此感到疲惫不堪。
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自在的。
周国平说过:人的成长有三次,一时接受这个世界不围着我转,二是接受有些事,我们怎么努力也达到不到;三是发现我们平凡,并接受平凡的自己。
所以,试着摆脱那种理想化的期待吧。
我们不是圣人,有喜怒哀乐,没必要一直顺着别人的眼光生活。
03 打破理想化,你需要勇气
在豆瓣的一个小组上,有一名女孩讲述自己出家的经历。
这个女孩家境贫寒,但是成绩优异,是全家人的骄傲。
从小学开始,她就是班里的第一名,凭自己的努力她考上重点中学,靠奖学金读完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让人艳羡的工作,高薪体面。
看似前途风光无限,但是女孩肩膀的压力却已经快把她压垮了。
打从她一毕业起,她的父母就完全不工作了,他们把养家的任务全托付给女儿,可家里有个比她小9岁的弟弟需要上学,而父母的养老生活也要她负担。
女孩一直很担心,如果自己工作没有了,该怎么办?
她害怕家里人失望的眼神,也担心家里人指责她不够负责任。
她谈过好几个男朋友,但都因为她与家人的关系而被迫分开了。
最后一任男友曾跟她说过:“也许是逼于无奈,但你现在就像个救世主,按照你爸妈的编排生活,一直追求他们的认可,我也很想让你不要这么疲惫,但是我做不到。”
和最后一任男友的分开,她真的非常难过。
她开始反思,自己一路走来,从未轻松过,一直背负着全家人往前走。
压力加上失恋的悲伤,拉断了她最后一根弦。
她打电话告诉自己的爸妈说:“我在外面真的很辛苦,我根本没你们说的那么能干,我真的没办法一个人养你们全部人了,我也不想再继续这样下去了。”
说完之后,她便把父母都都拉黑了,还删除了自己所有的联系方式。
然后找到一所寺庙,试图疗愈自己的内心。
这个女孩把自己活成了父母理想化的样子,连自己都察觉不到,内心其实暗暗在积累恨意和埋怨,在内心深处,她也觉得自己的家人是“吸血鬼”。
而她的父母之所以把她理想化,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
只有把自己的女儿想象成无所不能,他们才能心安理得地压榨她,才不会产生愧疚感,让他们可以直面自己的、无力的人生。
这个女孩最终从这个家庭中逃离了,她打破了这种理想化,选择出家,选择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
断绝联系,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如果你真的觉得很痛苦,就一定要有魄力去挣脱,先从痛苦中脱离出来,再去考虑其他事情吧。
写在最后:
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都想要以一个特别完美的姿态呈现。
然而,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者事情。
过度的理想化,会扰乱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徒增烦恼。
有一句话说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心境: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与其困在理想化的世界中闷闷不乐,不妨转换一下自己的思路,把理想化当成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活出更轻松的人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760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83135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4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711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68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