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靖边县一58岁男子将79岁的瘫痪母亲活埋在废弃墓坑里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强烈讨论。令人唏嘘的《楢山节考》故事竟然有了现实版,中国《二十四孝》也流传过《郭巨埋儿》,不管主人公亲手杀害的家庭成员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是用一部分家庭成员的牺牲,换取另一部分的存活。
但现在已经不是《楢山节考》的时代和社会了。2020年,人要“活着”的成本已经无限降低,社会对贫弱者有着基础的保障。我们之所以要生活在文明社会,不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惨事发生吗?
宪法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即使是家庭内部,也没有权力对其进行重新分配。更何况,本案中的儿子,并不是无力照顾,也不是生存受限,他的杀人动机,甚至不像《楢山节考》那样,迫于习俗和生存压力,而是嫌弃母亲大小便失禁,弄得家里很臭,让他感到心理压力很大。
不是因穷生恶,却是更离谱的因臭生恶???
照他这想法,他婴孩时期他母亲可以埋他多少次了???
简单来说,就是不想负责,嫌麻烦,懒。
但是,当儿子面对社会谴责的压力下,这位母亲却希望儿子不要被重判,小编只能说一句:“母爱真是没有边界”。设身于这位母亲背后,她要留下多少苦涩的泪水。有人会说这是母爱泛滥,但谁又能真正了解“母爱”呢?
《说文》里有:“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母”字从女,甲骨文的形状像两手抱着幼子,又像正在给幼子喂奶的状态,其中两点,就像人乳的形状。
“母”字最为亲切而圣洁。我们试想一下,在春日融融或在晚风轻拂之中,母亲拖儿带女,领着一大帮孩子,就像牧羊一样步覆人生,孩子在无私母爱中嬉戏、撒欢。这个画面是多么温馨美好。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后来虽然进人文明时代,人们无不憧憬儿时母爱的伟大。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唐朝孟郊《游子吟》写得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困难当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离死别是寻常之事。蒋光慈《写给母亲》一诗更是令人泪下:
曾忆起我离家得那一年,那一年的春天,
那时是杨柳初绿,草儿初青,野花儿初露脸;
在一个清醒明媚的朝晨,你送我一程又一程,
我说:‘母亲,回去罢!’你说,‘儿啊,你几时才回来?’
你走送我,走送我到你不能再上去的山巅,
你目送我,目送我到林木遮蔽着不能再见;
你只希望我,叮咛我‘我的儿啊,暑假早归来!’
又谁知一别七年,到而今我还是未返家园。
就在离家这一年的春天,我离开了悲哀的祖国,
跑到那冰天雪地的冷土,探求那新邦的生活;
我是毅然地,冒险地,但同时又是偷偷地跑脱,
啊,我的母亲,请你宽恕我,我没有给你字儿一个。
这些字里行间哪一个不是流露着对母爱的感恩和不舍之情,那我想瘫痪的母亲所给予孩子的爱比起这些人来说,一定也不会少。
同样的爱,一个是好吃懒惰、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是勤奋刻苦、报效祖国的人,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拥有一个正确的母爱教育。
小编想讲稻盛和夫的故事,每当稻盛和夫说起他的母亲时,总是满心的“感谢”。他的母亲纪美对孩子们的爱毫无保留,所以当稻盛和夫一提到母亲时,所能想到的就是“温柔”。她的温柔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对丈夫的支持、对孩子的信任上。“温柔”一词看似简单,以为百依百顺便是温柔,它实则体现了一位女性最大的智慧与涵养。
稻盛和夫小的时候,家里经营着一家印刷厂,母亲不仅要操心工厂的日常管理,还要照看一大家子人,要为了生计跑出去经营小买卖,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可母亲不仅不抱怨,却总是给孩子营造出温暖的家庭氛围。
稻盛和夫在书中回忆儿时的情况时说,自己小时候特别爱哭,一哭就是3个小时。起初母亲还会关心地来抱他哄他,但小和夫却更是变本加利。他的母亲不仅不会训斥责骂,反而放任他去哭,哭累了的小和夫便会安静下来找事干,比如爬到桌子底下去看木质花纹,哭过一场,心情相反格外平静,他望着那些花纹开始想象图案里的“另一个世界”。母亲的“不管”,造就了小和夫独立的性格,也锻炼了他的肺活量以及成全了孩子特有的想象力。
稻盛和夫得益于母亲教诲最大的收获便是“信任”,母亲纪美从小便鼓励他要自立自强,鼓励小和夫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哪怕做错了,母亲也会耐心讲明道理。信任恐怕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只有信任,家长与孩子之间才有平等的尊重,孩子在获得信任后才会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失,信任也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人格。而对于父母来说,信任孩子,也是在重塑自己。孩子和父母互为一面镜子,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但家庭的“温暖氛围”更应该是彼此观照,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能从来不需过分颂扬,它流于平常的生活,流于小事之中,但正是这种小爱与信任才能教会孩子面对世界时报以大爱。这便是家庭教育的力量。而稻盛和夫的母亲正是秉持着这种爱与力量,让稻盛和夫自立、自主,成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所以有成就的孩子都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再说具体一点,是离不开母亲的教育。胡适便说过,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古时的人,把娶妻的事情,看得极重,女子教育还不致十分抛却。尽管如今,现实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不一定是女子非要相夫教子,父亲就非得忙于事业。但无论是什么情况,唯一不变的就是家庭教育中要有爱,此爱非溺爱,更非纵容,而是爱中有威严,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辨是非。
胡适的母亲与稻盛和夫的母亲都是没受过太多教育的人,但她们温柔,能将爱的坚强化为生命之水,一点一滴地浇灌于孩子的心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3840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83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943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23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83121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