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父母眼中的正确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
我们家孩子洗碗总是洗不干净,他洗了我还得拿出来再重新洗一次;
上次学校手工比赛,我儿子做得乱七八糟,要不是我帮忙他肯定拿不到奖;
我这两天发现我家孩子神神秘秘的,肯定是早恋了;
明年孩子就高三了,我打算让我们家孩子报金融专业。
在妈妈们的眼里,自家孩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习惯性地去修正孩子的“问题”,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她们到最后无一例外地露出迷茫的表情:
为啥我帮他洗干净了,他还暴跳如雷?
我帮他拿了奖,他为啥还是一点都不开心?
我跟我们家那孩子说不要跟男孩子走得太近,她反而几天都不跟我说话。
别提了,我们家那个要死要活非得去读历史专业,历史能当饭吃吗?
这让我想到看过的一篇新闻《常春藤女博士,因为母亲一句话跳楼自杀》 。
一位事业有成的母亲,对自己和独生女都很严格,始终追求完美。有一次,她去美国看望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不知怎么的就开始指责起女儿的不对来。
女儿面对母亲的不满,问道:“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母亲回答:“你觉得你自己做得很好么?”
女儿闻言,立刻从阳台跳下,当场死亡。
也许这位母亲直到女儿跳楼都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就如同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
我想,父母们的困惑在于:“明明我是正确的,明明我是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不领情呢?”
02、孩子眼中父母的正确
孩子是怎样看待“父母的正确”的呢?
(1)千:他们眼中的正确对我来说就是罪恶
21岁的男孩千天资聪颖,但他不愿意去上学,也不愿意去工作。有时凌晨5点睡觉,有时下午4点起床。
千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从来不相信我能做好。小时候,我想要自己洗脸,爸妈总认为我洗得不干净,于是每次我洗完后,他们又把我抓回来重新再洗一次。后来,只要他们把我的脸洗干净,我就会在墙上再次蹭脏。直到最后,他们放弃了,认为我就是一个不爱干净的孩子。从此再也没有人帮我洗脸,我再也不想洗脸。”
我说:“如果你愿意把你的聪明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千的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我知道我可以,但是我不会那样做。如果我成功了,就证明他们当初那样对我是正确的。我就要坏到底,来证明他们是错误的——他们的正确对我来说就是罪恶。”
千将所有的聪颖都放在了与过去对抗上,他要通过自己的失败来证明父母教育的失败,从而证明自己的正确。
(2)小雨:我一直按父母安排的正确的路走,却迷失了自我
小雨绝对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班上最受宠爱的学生,每次考试全年级第一,从小到大都是他们班字写得最好的、画画得最好的、钢琴弹得最好的……
小雨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犯过错,因为她写不好字会被罚抄100遍,做错一道题会被打10个手板,周末要上7个特长班,她的休息时间都在从这个特长班辗转到下一个特长班的路上。
但是她在咨询室告诉我:“我感觉我的心是空的。我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要什么?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说:“看起来你对生活感到迷茫,这让你很痛苦。”
小雨喃喃地说到:“我一直按照爸爸妈妈的期望去努力,但是现在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了。”
表面上看起来,千与小雨千差万别,但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一个努力走向与父母相反的路,一个努力追寻父母的路,但都失去了自已原本该走的路。
03、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犯错?
这里的犯错既包括父母害怕看到孩子犯错,也包括害怕自己犯错。
(1)我们看到犯错的孩子,就像看到童年被父母责罚的自己
一位妈妈曾告诉我:“我看到孩子把一个很简单的题做错的时候,整个人会瞬间情绪失控。我忍不住朝她大吼大叫,但发完脾气冷静下来,我简直不敢相信刚才那个狰狞的人是我。”
每一位父母都曾经是小孩子,每一个成人都是大号的儿童。也许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犯错时会被父母指责,这种指责会让我们惶恐不安。于是,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相似的场景激发了我们童年对于犯错的恐惧。
(2)我们将自己想当完美孩子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在游戏咨询的亲子关系团辅中,一位妈妈分享她和孩子的故事:“当我看到儿子把一张画纸画得一团漆黑,当我看到我儿子搭积木半天搭不起来,我就忍不住想冲过去马上帮他做好。”
我问她:“你当时在想什么?”
她迟疑了一下告诉我:“我当时在想,他怎么表现得这么糟糕?”
我又问:“如果儿子的表现真的很糟糕,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思考了一下:“如果儿子的表现很糟糕,说明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
我接着问:“如果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想了很久回答:“这会让我爸妈很失望吧!”
不管一个人年龄多大,拥有多大的成就,依然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就连著名作家王朔也会在采访中问母亲:“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你还爱我吗?”
犯错的孩子意味着失败的妈妈,失败的妈妈意味着我们在某一方面是不好的,而这种不好是不被我们父母所接受的。
(3)尽管我们已经长大了,依然会习惯性地向父母认同
我们对待一个人的方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书香世家出生的父母会重视孩子的阅读,音乐世家出生的父母会重视孩子音乐的培养;一个从小被温柔对待的父母会同样温柔对待自己的孩子,而一个从小被粗暴对待的父母同样会将这种粗暴延续。
我们不知不觉地重复了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就像我同学的爸爸易怒易暴,小时候她三天两头挨打,有一次在外面,她儿子犯了错,她失控地扇儿子耳光,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与她爸爸如出一辙。
我们这样对孩子,是因为我们曾被父母这样对待过,这是一种潜意识向父母认同的结果。
04、做刚刚好的“妈妈”,接纳自己与孩子的不完美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词汇叫“刚刚好的妈妈”,心理学家曾奇峰对它的解释是:“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1)面对我们的未完成事件,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们完美小孩的投影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童年的遗憾:或许是没有实现的愿望,或许是没有得到的礼物,或许是没有感受过的爱。
我们既认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传承,也希望孩子是我们理想的延续,更希望通过孩子的完美无缺来证明我们是好的。
但孩子只是因我们而来,并不是为我们而来,我们的理想终将需要自己去现实,我们的好需要通过自己的成长来获得。
(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是通过错误成长的
一位中国学生去美国老师家中做客,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钥匙,动作笨拙地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却怎么也打不开。那位学生想过去帮忙,却被老师阻止了:“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会把门打开的。”
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我们最容易做错的题,到最后成了我们记忆中最难忘的知识,而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当然,孩子一定会遭遇挫折,当他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提供的解决方法,而是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
(3)孩子注定要与我们分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
孩子经历千辛万苦从床头爬到床尾拿到玩具,远比父母将玩具从床头拿到床尾放到孩子手上更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无数次试错当中得到的成功更能激发孩子的探索能力与独立能力。
无论是走向外界的探索,还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都意味着孩子将会与我们分离,而允许孩子犯错是妈妈放手的第一步。
正如我一位朋友说的话:“即使那条路是错的,我也要自己走。就算我跌进了错误的泥坑,我也要自己爬上来。”
因为,即使别人的路再正确,每个人最终都要走独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556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088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363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44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2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