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丨我说我抑郁了,可没人相信
作者:高歌 2020-03-19 19:37:25 心理健康

嗨,压力山大的你们。

今天的推文主题是你们在后台点播次数最多的:抑郁。(光是写出这两个字就已经觉得沉重了。)

很多人留言的时候提到:我说我心里难受,可没人当回事,都觉得我是在闹,一会儿就好了。

但有研究者在2000年就发现,认为孩子有抑郁症的母亲数量,只占了认为自己有抑郁症的孩子的一半!而且最终结果显示,孩子对自己的感觉才是最准确的。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真实存在的抑郁问题。

所以,下次再有谁说你无病呻吟,就直接把这篇文章甩到TA脸上!

心理小知识丨我说我抑郁了,可没人相信

今天就来讲讲,你们经历的“抑郁”是怎么回事。

01

青少年抑郁

“抑郁”这个词的范围很广,包含了从轻度到重度,从儿童到老年的多种抑郁形式。

对于你们来说,有一种专属的形式——青少年抑郁

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外表逐渐成熟,心理和思想也变得复杂,再加上越来越多压力事件来临,让很多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悲伤、无助甚至失去学习和活动的兴趣。

“青少年抑郁”根据严重程度又分为三类:

① 抑郁情绪

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想法的刺激,感到不愉快、不幸福、悲伤、烦躁、兴趣降低等情绪,是最为常见的抑郁问题。

② 抑郁综合征

由于身体不适、生理缺陷、受到欺负、发育不良等问题,导致青少年低自尊、不快乐、悲观、内疚、孤独等情绪症候群。

③ 抑郁障碍

抑郁的严重状态,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心情消沉、食欲下降、疲倦、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丧失兴趣、甚至想自杀等心理和生理症状。

我觉得呢,你们大部分属于第一种:抑郁情绪。

心理小知识丨我说我抑郁了,可没人相信

青少年抑郁的表现

因为抑郁是指向心理内部的问题,不易被察觉,通常也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威胁,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

青少年的抑郁与成人相比,初期的表现比较隐蔽,发展的过程通常是缓慢且长期的,难以及时被重视和解决,所以加重的可能性比成人增加了2~4倍,而且有复发的风险。

除了上面提到的抑郁情绪以外,“青少年抑郁患者”还会有以下特点:

① 缺乏自信

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不行,外表、成绩、能力等等,进而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一处不如别人,处处不如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因为做不好,所以干脆不去做。

② 失去希望

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因为觉得就算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自责,消极看待自己的未来。

③ 自我封闭

感觉别人都不理解自己,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人,觉得孤独,因此更加和别人疏远,不愿交往,只想独处。

④ 容易被激怒

经常发脾气,冲动,执拗。

有研究发现,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学习成绩正在下降的学生抑郁症状更为严重,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其次。

心理小知识丨我说我抑郁了,可没人相信

青少年抑郁的主要原因

① 家庭因素

没有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专制或过于放纵、经历了家庭创伤事件(父母离异、去世、家暴……)。

② 学习压力

不喜欢上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三大原因。尤其是不知道能否考上大学的不确定状态,让高三学生的压力成倍增长。

③ 缺乏支持

家长和老师过分指责、唠叨,鼓励不足,以及身边没有亲密朋友的陪伴和沟通,会导致青少年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只能独自面对遇到的问题,逐渐变得失望和自闭。

依赖型人格/自责型人格

依赖型的人有很强的与他人联系、相处的需要,通过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来证明自我价值,所以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就容易抑郁。自责型的人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在标准和目标,当不能实现目标时,就会自责,陷入失败的抑郁情绪中。

其中,我认为学习压力过大和社会支持不足,是“青少年抑郁”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小知识丨我说我抑郁了,可没人相信

青少年抑郁的自我调节

实话说,我能为你们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我也不想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来敷衍你们。对抗“抑郁”还是需要你们的家人和朋友重视起来,从生活和心理上帮助你们走出来。

我就只说两个建议:

① 打破消极思维循环

我考砸了→我怎么学都不行→我高考肯定考不好→我上不了大学→我找不到工作→我养活不了自己→我的人生完蛋了→我下次考试肯定也考不好→我又考砸了……

这个循环的每一步都是错的。

② 发泄

剧烈运动、找个地方大吼大叫、捶枕头、用毛巾砸墙、对着朋友或空椅子倾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癖双向情感障碍心理咨询源码思维反刍心理测试九型人格治疗师抑郁症负面情绪智力测试正念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俄狄浦斯情结自卑心理EPDS情商测试亲密关系职业性格洁癖情绪管理无性婚姻自愈能力人际关系倾诉心理学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