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抱怨996工作制的时候,却有一群可爱的人坚守着007,他们从没有一丝怨言,他们并非生而不凡,也没有钢铁之躯,他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那就是“医生!”。医疗,是治愈的过程,并非确切的结果,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不是他们拥有超能力,而是对病人的同理心,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请各位能够像医生关注你们一样,关注医生,尊敬医生,在疫情期间我们又看到了一群抗议前线,勇往直前的医生们,他们就是我们的“英雄”。致敬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时刻准备着被人们所依赖,时常被人们抱怨,却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们,相信此次抗议之间,让你们对这些可爱的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一本纪录片《中国医生》带你了解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们!
01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位脑血管主任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那就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一旦发病,六小时以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就会引起偏瘫和死亡。
这六个小时内,医生的每一个判断和决定都是为患者争取生还的机会。
为了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朱良付医生和他的团队们设立了绿色通道,希望团队行动可以像军队一样高效。
为此每个流程上的医生都要轮流住院值班,只为了能够及时拔刀出鞘。
朱良付医生是整个绿色通道项目的组长,不管多晚接到救治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去。
当然除了绿色通道的工作,他还有普通门诊要做。
他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有一次他忙到夜里12点,他还有16台造影要做。
直到早上5点,他才得以休息。
同为医生朱良付的同事,不禁道:“我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做医生。因为太没有生活乐趣了。更不用说管自己的小家庭了。”
作为医生,他们不仅管不好自己的家庭,还管不好自身的身体。他们常常告诫我们:要饮食规律,作息规律,不要熬夜。但,心塞的是,他们自己却常常忙得没有时间喝一口水,吃一口饭,没有足够的睡眠。
朱良付医生说,“我很担心自己哪天就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的医疗责任没有尽到。
国家要培养一个像我这样的主任医师需要差不多25年的时间。如果,我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国家资源”四个字,让我想起陶勇医生。
年仅39岁,就已经是国内顶尖的眼科医生,硕士生导师,目前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还发表了48篇SCI论文的陶勇医生。
私下里,他还会给患者贴钱动手术。但这样的人,却被无知的医闹毁了。
一把普通的菜刀,把他砍得遍体鳞伤,也让他再也没有机会上手术台。
但清醒后的陶勇,当得知全国人民深陷肺炎之中,带伤录制了10分钟的音频,希望鼓励大家不要被苦难打倒。
读一首诗给你听:
心中的梦
陶勇医生
我,来⾃安徽
七岁那年,⼀场⾼烧,让我再不能看见
我,来⾃河北
从⼩患有恶性肿瘤,双眼……摘除
我,来⾃⼭东,⽣下来那⾥就是空的,
⽼⼈想要把我掐死,
妈妈紧紧抱住,
给我活下的希望。
阳光和阴影,我⽆法区分;
爱情和甜蜜,我不能拥有。
别⼈只是偶尔焦虑,
⽽我们却⼀直苦恼,
因为⼤家眼中的美丽,
我们永远⽆法知晓。
我很怕
拿起筷⼦吃饭的时候,夹不起菜,会被讥笑;
⾛路时不⼩⼼碰到旁⼈,
会被责骂;
当我们⽤盲杖不停地敲打地⾯,
烦躁的声⾳让别⼈躲避不及;
当我们打开收⾳机,
⽆论如何调低电台的声⾳,
在别⼈的⽿朵中,总是嫌⼤。
但是,我⼼中,还有⼀线希望。
希望有⼀天,
我可以拿着打⼯赚来的收⼊,
给⽗母买⼀件新⾐,添⼀双新袜。
我也希望,有⼀天,
膝下也有⼉⼥,在⽿边,
和我说说悄悄话。
夜深⼈静的时候,
每个⼈都会想家,
挂掉⽗母的电话,
我能想象,
他们两鬓的⽩发,
还有⼼中割舍不断的牵挂。
我会努⼒,
让⽗母不因我是盲⼈⽽终⽣活在阴霾之下,
我把光明捧在⼿中,
照亮每⼀个⼈的脸庞。
最后一句,不就是他行为的写照吗?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我与病患
陶勇医生口述
17年前,非典的阴影笼罩北京时,我在北大人民医院接受长达两周的隔离。和我一起隔离的有一位刚考上研究生的女孩,她因1型糖尿病发生了严重的眼底病变,视力只有0.1,读书看字非常吃力。
我问她,你这种情况,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学,她说:因为读书的时候,我会忘了我的眼睛不好。
10年前,我们眼科病房来了个农村小男孩,名叫天赐。他爸爸说,因为这个孩子是上天赐给他们全家最好的礼物。可是,小男孩双眼生长了恶性肿瘤,晚期,而家里一贫如洗。
妈妈离开了他,但爸爸没有。于是,白天他在我们医院接受化疗,晚上,父子俩在北京西站卖报纸。
有一天,我听到同病房的小孩问他,“你家在哪儿?”他晃着头发掉光了的大脑袋,说:“我没有家,我爸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6年前,一个瘦小的8岁女孩,薇薇,让我印象深刻。她很幸运,因为骨髓移植很成功,治好了白血病;但她也很不幸,因身体免疫力差,得了病毒性眼病,双目失明。
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向眼球内注射药物,每周一次,连续6次。可是因为年龄小,需要全麻,每次要增加1000块钱的费用。小女孩拽着我,焦急地说,她不用全麻,骨髓穿刺她经历了很多次,她可以的。
我问她妈妈,是什么让薇薇这么勇敢,她妈妈说,因为她想把钱省下来,给她的弟弟上学。
02
不攻克白血病,医生也做不下去了
大部分人一想到白血病就会感到恐惧,这是爱情悲剧中女主角经常患的病症。
但自2000年以来,孙自敏就带领她的团队通过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攻克了脐带血移植植入率低的难题。目前,她已经成功救治了900人的生命。
这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挽救背后,是孙自敏24年来不能忘记的遗憾和对医生职责的坚守。
在1990年,孙自敏(从业3年)做了血液科15年的白血病的回顾分析。结果,让她心里感觉非常凄惨。
所有的,患了急性淋巴型白血病的病人都死了,只剩下1人。
最后,连这1人都死了。
在她看来,这意味着她们这些医生这些年来的努力等于白干。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因为,她每次查房看到的都是苍白的脸,无力的笑容,毫无生气的病房。
作为一名医生,再苦再累都没有关系,但没有成就感,真的很难以坚持下去。
3年后(在她从事血液科的第6年),曾经的发小患了白血病成了她的病人。最终,她的发小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了她最大的心病。
自那以后的24年里,孙自敏常常为自己没有办法救治她而后悔。她常常想,如果她可以晚走10年,自己就可以救她了。
自那以后,她立志一定要攻克白血病,如果她不能攻克白血病,她这个医生也做不下去了。
我们常说“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在她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终于在2000年,即在她发小去世的第7年,她终于用脐带血移植救活了一个小女孩。当时,她根据国外脐带血移植的案例摸索做,开始很顺利。但移植的第10天,女孩子体内的新造细胞数就往下降,还开始发烧。她很害怕,很无助,还为此和很多专家探讨。但是,他们都没有做过,也给不了什么建议。
那个时候,连孩子的父母都在楼下说“治不好,就让我们带回家吧。”她坚决拒绝,说“不能带回去,再给我两天时间。”在当天晚上10点,她让医护人员打了10ml甲强龙。或许,她的不断坚持,感动了上天。
第二天,奇迹终于发生了,小女孩体温降下来了。
最终,孙自敏迎来第一个成功案例,长久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03
医生比任何人更在乎患者的生命
南京鼓楼医院,有一位非常帅气的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人称现实版江直树。
一天,他们接到一个因煤气罐使用不当,而造成95%皮肤烧伤的患者,老刘。
老刘,59岁,老伴和他在这次事故中一起烧伤,有一个独生子。
对于皮肤烧伤的病人来说,植皮手术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但是,每次植皮都只能一部分一部分的植,这意味着要患者要进行多次手术,也意味着患者的家人要花上百万的费用。
这对于普通的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不用说一个独生子。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徐晔和家属做了三次比较正式的交流,每次的焦点都停留在钱这方面
徐医生希望老刘那双烧伤比较严重的手,可以进行植皮手术,这是老刘能活下去的关键。
因为创面不关闭,后期是非常容易感染的。
为此,他还从医院的基金会申请了2万元。
但老刘儿子考虑的是,做完手术后,还有一个恢复的经费问题。他已经花了20W,手术后还要20万。
本来他刚买了房子,还办了各小厂。如果现在卖亏太多了。
最终,医学的瓶颈没到,人心的瓶颈却到了。
老刘,被强行安排出院。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徐晔都会在老刘的病房里呆一会。他知道,老刘会像一个月前的病人一样,因放弃植皮,而离开人世。徐晔只能这样开解自己:我不希望他死,我希望他可以好。但是,对老刘来说什么才是好呢?我救回了他的性命,但他浑身是瘢痕,生命质量、家庭质量都下降,这难道就是好吗?我判定的好,未必是真的对他好。
医生,往往是那个最不想病人有事,最不想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人。
我们要感谢这些医生们,虽然医疗水平有限,和不可控的生命的规律,但是他们仍然在患者绝望中为他们争取每一份希望,只愿患者们能够看见希望,健康的活着!
也希望在抗议一线的各位医生们,和坚守原岗位的医生们,能够凯旋而归,和家人们团聚,加油中国,加油武汉!
致敬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医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39636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401330 人想测
免费测试
38003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201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5582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