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怎么也走不出越付出越惨的怪圈?
作者:罗文娟 2021-01-12 16:48:15 心理百科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

百度“爱就是付出”可以搜到超过99000000条讯息!

可是,现实是这样的……

8岁:“阿姨,为什么我对同桌那么好,连口香糖都给他吃,他还不喜欢我当同桌”?

18岁: “我对他这么好,他为什么还喜欢隔壁班那个小白花呢?”

38岁:“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白养了啊!一点都不懂感恩!”

48岁:“这一家子,都是白眼狼,我一辈子操碎了心啊!”

在生活中、咨询室里和我的公众号后台的留言里,我发现,从8岁到68岁的女性会提问的内容,有一半与付出的惨痛有关的疑问。

当然,事实上,男性也一样有这个问题,可能男性刷完公众号都不喜欢回复,或者男性都不喜欢吐槽,所以,生活中和公众号后台的留言看上去,男性相对较少,同时,咨询室里,越付出越死的男性,依然不在少数。但为了方便行为,以下均用“她”来代表。

所谓“付出型人格倾向”

我还记得我还当租客时的遇见的事:

“那你能不能不付出了?”

邻居于大妈给我楼上的阿姨调解时,是这样问的!楼上的史阿姨震惊且生气地说:

“那怎么可能?你不知道老王是酱油瓶倒了也不会扶啊!”

于大妈讲了1个多小时以后,还是在史阿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里落荒而逃。

为什么你怎么也走不出越付出越惨的怪圈?

我刚好吃完饭,听到于大妈边下楼梯,边对着楼上的史阿姨同意说:

“你家老王真是太过份了,你太苦了!”

当然,DSM—5(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是没有这个“付出型人格倾向”的诊断的,这是我一好友对她妈的判断。提出来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整理后发现,大约有以下的特点:

A

她总是承担特别多,特别苦

基本上所有的“付出型人格倾向”,看上去,都过着水深火热的人生。

比如史阿姨,她是单位的财务副科长,财务科正科长把所有的重活,累活都交给她做了。平时在家里,她要干所有的家务,家里还要弄得干净整洁,连钟点工都做得没她好,她家老王从袜子到内裤,甚至连申报高工的资料,都是她帮忙整理的。

在这里,有个让人很惊讶的特点是,她们会自然地认为

要帮忙是不可以的,不会有人帮忙。她们会说:“没办法,那怎么办呢!“

要帮忙的话,别人拒绝了会特别痛苦。她们会说:“我都做了这么多,叫你帮一点点都不行。”

别人做得不如她好,别人总要出问题,出问题就麻烦了。她们会说:“你看,早就叫你要注意了,坏事了吧!”

B

她在关系中特别重要,如果关系里没有她就麻烦了。

也就是,在她的重要关系里,一定是她是付出非常多的一方,而且,对方基本无能到小宝宝的级别,核心是“对方的人生,多亏了你了”!

这个特点很神奇,比如史阿姨家的老王,怎么样都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平时蛮精神的一个人,虽然不爱说话,但工作起来,是真材实干,真的看不出来是史阿姨嘴里的那个“吸血鬼”。

所以,她最喜欢听的话是:

哇,这个家多亏了你!

哇,你就是太能干啊,真是没办法!

要是没有你,该怎么办啊!

C

她是不能改变

如果你象于大妈一样问史阿姨要不要改变,她会象受到侮辱一样,觉得你不理解她的痛苦和艰辛。

同时,一般上,她们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都能在谈话里,不管是讲事实、摆道理、绕弯子、拖时间,让想要劝说她们的人承认“她真是付出得太多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付出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史阿姨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家里特别苦,妈妈是搞妇联的,类似于平凡的世界里孙玉亭的老婆贺凤英的工作,每天都要出门开会,出门调解,出门搞运动!

史阿姨其实是没有人带大的,同时,大一点时,就要带着家里的三个弟弟妹妹,相当于弟妹们的小妈妈。

我很清楚地记得许多位有相似经历的来访者,在长程的咨询里,通过双椅,对话到了童年早期的自己,她哭着说:“我不知道我小时候是这样长大的。”(事实上,连我自己的个人体验里,都不曾相信,自己原来有这么窘迫的经验)

为什么你怎么也走不出越付出越惨的怪圈?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早年的绝境式的经历,会成为今后人生的脚本,启动方式一般是这样的:分裂,投射。

所谓的分裂,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把自己特别不想要的位置分裂开来。

经历绝境的经验是肯定要分裂出去的,因为人在经历绝境时,巨烈的痛苦和恐惧无法应对时,会进入解离状态(简单的说法就是意识模糊,话都说不清了,人也意识不到自己了,很多孩子在极度痛苦、惊恐和大哭时,都容易出现这个状态),进入解离状态后再恢复回来时,这些可怕的位置,一个没有拯救和希望的位置,会分裂出去,同时,持续成为人生的主题。

这些人生主题,往往安放在亲密关系中的对方身上:孩子、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让他们成为当年那个无力和没希望的自己,拼命拯救。

安放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为性格的一部分: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

完形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未解决的事物情境常会产生[未竟情境]或[残缺的完形]的经验,这些未竟情境会在儿童成年后继续当事人的生活。简单地说,在“付出型人格倾向”里的解释就是:当一个人经历过无法拯救的困难以后,终其一生,他们都在全力以赴拯救那个没人拯救和温暖的自己,只不过,把这个自己,扔在别人身上。

在情绪的位置上,他们的人生初级情绪一般会是恐惧,次级反应性情绪就是对他人或者当下事态的着急和担心。我记得有位丈夫说到自己的妻子:她整天都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担心得不得了,孩子少穿件衣服,她都能急一上午,担心孩子要发烧感冒住院肺炎,如果不按她说的做好像天都要塌下来。

越付出越惨的原因

按道理说,关系里有一个人付出,另一个人不是享福么?

如果有人问史阿姨的老公老王,老王一定会告诉你另一个版本,比如,史阿姨对他的看轻,不信任他,总在担心他,唠叨,以及老王的内疚,自己感觉到自己无能,感觉到关系的不幸福。

因为付出型的人非常需要自己是英明、正确、能干的,所以,往往,她们在关系中,会用各种手段,证明自己对的同时,一定要证明对方是错的。

而事实上,我相信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因为婚姻里其实分不了对错。

“每次她和我争对错,都一副如果我不认错,她就会死的样子。久了,我哪敢跟她争啊!”

这是咨询室里婚姻治疗里的一位丈夫说的,

“可是如果我让着她,她还觉得自己真的英明,真不知道怎么相处,懒得和她说了!”

但委屈还是在的,还有——这个关系里,她说了算。

“家里,只有她的标准才是对的,所以,我要是做事,她都是不满意的,怎么样都能挑出问题来”

这位丈夫还说:

“还脾气急,有时候,我觉得这是男人干的,我还没想好怎么做,她就说我不会做,她就自己做了。其实我也给她收拾过许多麻烦,但她不认啊,就喜欢说我无能,我干脆不做。”

也就是说,付出型的人把内在没有能力,没得到保护,处于绝境中的那部分自己扔到别人身上时,其实就看不到别人真实的样子了。

没有人会喜欢自己是“无能、没办法自保、总在绝境”的状态,所以,付出型的人,越付出,就代表越把对方当成过往绝境中的自己,对方自然越不喜欢这样的关系,付出型的人自然颗粒无收。

为什么你怎么也走不出越付出越惨的怪圈?

Q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位“付出型人格倾向”怎么办?

豆瓣最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怎么对付父母的方法,从暗杀到自杀,有非常多重。我还曾经参加过一个QQ群,里面都是一堆的付出型伴侣受害者,密谋各种方法来对付家里的“母老虎”。

当然,效果基本是很一般的,做为一个有良知的心理咨询师,我告诉你咨询室之外可能可以使用的绝招:

A 谈过往

对于她(他)们的痛苦过往,要非常认真的听,感同身受的听,在这个位置,真诚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人在这个位置,往往不敢去听,因为过往真的很艰辛。

B 肯定现在

肯定当前生活中她(他)们的心意、情感,注意注意注意,不是肯定行为,因为肯定了行为,行为就容易被固定。(这一招是我的督导最强调的地方)

比如,可以说的是:妈妈,你真的好为我们着想,就希望我们不要受委屈,希望我们少受累,你就是很心疼我们。

C 说出我们看到的事实,表达我们自己的需求和心愿。

注意,如果没有做完A和B,就不用做C了,如果跳过A和B,直接做C,效果会非常惨烈。

很多人和“付出型人格倾向”关系完蛋的原因就是直接跳到C的位置去了。

D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这些,也没办法让对方接受心理咨询,如果你想改变这样的关系,那就你做咨询吧!

Q

如果你自己就是“付出型人格倾向”呢?

很重要的工作,当然是把曾经没有被拯救和温暖的自己,给拯救出来。同时告诫自己,过去已经过去,当下是当下,否则,就等着越付出越惨吧!

A:当你总感觉对方很无能时,把这些感觉写下来,方法参照情绪日记的写法。

B:当你感觉到自己当下经常有绝望和无助时,或者你处于工作狂状态下,写心情日记。

C: 回忆童年,找到你最无助的那段时间,慢慢地补回自己的记忆和情感。

D:如果以上你都做不到,然后又感觉到这篇文章对你的味,你想要试试对自己好一点,请联系我们这样专业的咨询师

参考文献

1. J·布莱克曼著,毛文娟、王韶宇译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2. 《完形治疗的实践》卓纹君主编 台湾版

3. 《情绪聚焦疗法》莱斯利・S・格林伯格 P53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学MBTI智商测试冥想易怒症原生家庭聊天边缘性人格障碍亲子关系社交恐惧症控制情绪恋母情结爱情挽回心理学家心理医生恐惧症PUA职业价值观偏执型人格双向情感障碍情商测试九型人格叛逆安全感心理健康测试思维反刍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