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性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孩子都是在跟父母的关系中学会如何沟通和表达爱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做了很好的示范,就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想要很好地跟孩子谈论跟性有关的话题,就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研究数据表明,跟家长有良好互动的孩子,初次性交的年纪会晚一些,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也会降低,学业上会发展得更加顺利。反之,如果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就会让孩子产生敌对情绪,不信任家长,遇到困难也不会想到去父母那里求助。
戴安娜·鲍姆林德是加州大学人类发展学院博士,她对家庭教养模式有过深入研究,并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1)专断型
专断型父母在家庭中有绝对的权威,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通常不会跟孩子交流,也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无论父母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只需要照做,绝对服从。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就是专断型家长。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专断型家长会说:“你不要哭了,有什么不高兴的呢?你现在是大孩子了,大孩子都要去幼儿园,如果你再哭,我就生气了!”
专断型家长反对孩子有负面情绪。首先,这类家长本身可能就有焦虑情绪,每当遇到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激发他的焦虑,从而对孩子过分严苛;其次,这类家长会认为负面情绪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每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马上会用惩罚等方式来阻止。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尊感低、社会技能较差,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情绪不会因为被阻止而消失,压抑的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展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很多青春期孩子出现焦虑和抑郁,都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2)宽容型
这个类型的父母听起来会给孩子很多包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父母能够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和交流,但缺少规则,边界不清晰,让孩子有一种放纵感觉,在家里不是家长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由孩子来控制家庭氛围。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宽容型家长会说:“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去上学,这样吧,我陪你玩十分钟游戏,然后我们再去幼儿园。”
虽然宽容型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也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并没有很好的界限指导孩子该如何调节情绪,而是随着孩子的要求走。这一次是答应一起玩10分钟,那么在孩子的认知里,下一次就可以是20分钟或30分钟。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虽然他自己能够很好地表达情绪,但无法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未来在他建立关系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一段关系中没办法共情他人,这段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其次,这类孩子容易被情绪控制,出现冲动行为,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3)忽视型
这类家长不关心孩子,也不参与孩子的养育,而是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可能是家长忙于事业,没办法也没时间照看孩子;可能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两人应对自己的关系已经很难了,再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可能是父母本身有严重的情绪问题或其他问题,导致自己无法顾忌孩子。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忽视型家长需要的是马上解决问题,他会对孩子说:“你没必要哭,那么多小孩子都去上学了,你也要去。我现在去给你买好吃的,到幼儿园老师也会给你玩具玩,走吧。”
这类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负面情绪,认为情绪不重要,快点解决问题才重要,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自杀和自伤风险较高,容易发生酒精和药物滥用,做出违法和冲动的行为。
(4)支持型
这类父母能够跟孩子双向沟通,既能给孩子制定清晰的规则,又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用充满爱的语言表达出建议,而非一味提要求。虽然规则有一定的界限,但会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支持型家长会说:“我知道你今天不高兴,不想去上学,但你也不能待在家里,因为我也要去上班。那么,现在我们做些什么能让你好一些呢?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公园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吗?”
支持型家长会共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认为自己被家长理解,同时也理解自己的情绪。接下来,家长会建立界限,即虽然我理解你的情绪,但你一定要去上学。而后,一起探索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好成绩,情绪问题较少,社会技能更好,而且犯罪率更低。
尽管我们认为支持型教养模式更好,但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单一的教养模式,而是几种教养模式交替出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主要教养模式是积极的,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身心健康。那么,一个家庭该如何做到支持型教养模式呢?
首先,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每个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不同,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自己孩子在愤怒、生气、伤心、恐惧、担忧的时候如何表现;其次,要学会倾听,一是明确在那个当下到底是什么情绪,二是让孩子有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再次,在观察和倾听后,要让孩子学会命名自己的情绪——越小的孩子越难以识别情绪,很难表达自己到底是在害怕、伤心还是其他情绪,如果能命名自己的情绪,情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最后,要学会共情。跟孩子讨论情绪以后,要站在他的角度理解情绪。
我曾在一堂亲子课上让家长和孩子写下自己做过什么事向他人表达爱,他人做过什么事让自己感受到了爱。结果发现,小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更容易让父母接收到。比如,他们会送礼物、画一张贺卡、直接跟爸爸妈妈说“我爱你”等。遗憾的是,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孩子通常感受不到。
心理学提出过一个理论,就是爱的五种语言。
(1)肯定的语言,即赞扬。表扬不要简单地说“你太聪明了”“你太棒了”,而是要赞扬到具体事件,并且只赞扬一个优秀的特质;
(2)有效的相处时间。所谓有效,即两个人都没有其他事情做,只用心陪伴彼此;
(3)送礼物。礼物,是真心地想表达我很爱你、很在乎你。
(4)自愿的行动。
(5)身体的接触。对孩子而言,皮肤的接触是感受爱和亲密感的重要方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703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0807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9358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141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971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