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作者:薛伟 2020-02-29 16:48:20 心理健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与抑郁有关的话题。相信大家对抑郁并不陌生,因为在社会大众层面上抑郁已被广泛了解。近期我们不断听到一些报道:知名人士发生意外,大抵都与抑郁有些干系。这样看来,抑郁好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严加防范,否则后果严重。可实际上,也许大家并不真正了解抑郁,也不知道该怎么防范。

其实,抑郁作为一种情绪来看是很正常的。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一定会经历的。但抑郁的情绪和抑郁症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抑郁的情绪严重到无法自控才是抑郁症。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抑郁情绪没有什么大不了,真正有抑郁症的人,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就情绪而言,抑郁和抑郁症差不多。那么,抑郁症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治疗抑郁症呢?

抑郁反应(抑郁和抑郁症)在医学上的解释过于专业,太枯燥又不易理解,因此在这里不做过多讨论。我们今天就从法国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著名电影《蓝色情挑》出发谈一谈抑郁和自由。导演连续拍了《蓝》《红》《白》三部曲,其中《蓝》要表达的主题是自由。

在电影中,女主角朱莉的家庭非常幸福:丈夫是著名的作曲家,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在一次突发的车祸中,丈夫和女儿都死了,只有她一个人活了下来。由于突然失去至亲,朱莉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她觉得活着没有了任何意义,不久就出现了抑郁反应。电影细致地表现了她陷入抑郁状态后的挣扎,以及为了重获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主动性控制能力——重获心灵自由——而做的各种努力。

当一个人陷入抑郁时,心灵仿佛进入了牢笼。四周一片黑暗,无法动弹,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内心处于非常束缚和不自由的状态。摆脱抑郁情绪,重新体验生命中的种种鲜活,让生命流动起来,这就是自由。《蓝》所描述的,就是朱莉走出抑郁,回到有意义的生活的整个过程。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抑郁是如何产生的

(1)自我的空虚和贫乏

抑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会陷入抑郁呢?

朱莉原本的生活状态是:她担任丈夫的助手,丈夫非常有名,他们共同的女儿很可爱。她生活的意义来自于丈夫和女儿,与自身体验的关系很少。

如果你的生活价值和意义来自于他人,而这种关系一直存在,那不会有什么问题。朱莉已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很长时间了,而且一直生活得很好。但是失去丈夫和女儿后,她的世界瞬间崩塌,自我的无价值感、空虚和贫乏感就出现了。抑郁最核心的体验就是自我的空虚和贫乏感。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总结抑郁和哀伤的区别是:抑郁是自我的空虚和贫乏;哀伤是世界变得空虚和贫乏。一个向内,一个向外。抑郁的产生源自自身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轰然失落。意义感和价值感的失落,是因为个人的价值长期以来都建立在别人身上,处于被占据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他人,由他人提供,依赖他人,这就为抑郁埋下了祸根。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2)婴儿的抑郁

每个人都会经历抑郁。

人在婴儿时期,一切都依赖母亲,与母亲处于融合状态。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婴儿的慢慢成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逐渐架构起一个有自我存在感和界定感的身份。婴儿时期,每个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都源于母亲。如果你要成为自己,必须要离开母亲。如果你永远和母亲联结在一起,心理上就是一个孩子。

当我们慢慢长大,心理上需要对自己有控制感,因为依赖别人的时候是不自由的。任何人想成为自己,都要跟原来的状态告别、分离。而在分离的过程中,别人给你的照顾和意义就会失去。这时候,你就要转向自身,自己去创造意义。这就是长大的过程。

对于心理上长大的过程,心理学有很多描述,我们这里就不再涉及太多概念了。在电影《蓝》中,通过成人朱莉展现了小孩离开母亲后必然产生的抑郁情绪。之后,她经过各种努力,最终成为了真正的自己,内心才获得了独立与自由。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婴儿”朱莉的人生功课

(1)无用的逃避

朱莉是一个成人,已经结婚并生了小孩,可因为这种突然的丧失处在了抑郁当中。这就反应出:她跟母亲原始分离的心理过程没有完成。所以成年之后,当受到外部事件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掉落在抑郁之中。当然,丧失亲人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应激,悲伤难过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陷落其中,就说明你在婴儿时期没有完成这一过程。

在生命历程当中,如果我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意义,而是寄生在他人的生命过程中——寄生不一定不被社会接受,很多时候是被社会接受的,一旦失去对方,寄生的个体就会发现:其实你没有达成你自己。这样的话,自己就需要再次补上功课。作为丈夫的助手,朱莉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很幸福,如果不是出现了车祸,就不会有问题。

朱莉刚开始自杀时被阻止了。为了能摆脱抑郁,她做了各种努力。她离开了自己的房子,卖掉了所有的东西。这种努力在心理学上叫回避:不去接受让自己难过的东西。当我们不去接受的时候,是不是感觉不再难过了?事实上,这样的努力最终总是以失败告终。朱莉虽然搬出了原有的家,住在陌生的街区,但她依旧无法摆脱抑郁的情绪。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2)妓女的启发

除了朱莉自己的抑郁,导演还借助她的眼睛去看其他人的抑郁经历。我们不妨借此来讨论:当人处在不自由的状态中,应该做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创造出生命的意义。

朱莉住在陌生街区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妓女。街区里其他住户觉得很羞耻,要把她赶走。因为朱莉的强烈反对,妓女才留了下来。于是,她就有机会了解妓女的故事。电影对这一情节展现得很简单。妓女说:“我做妓女是因为自己喜欢,而不是迫不得已。”如此看来,她应该很自由。但是,她并不感觉自由。

有一次,她的父亲到她工作的场所看她,那一刻她是崩溃的。她完全不知所措,打电话给朱莉求救。她所谓喜欢的事情,貌似不是真的喜欢,只是为了反抗家庭的压力、束缚和责任。她想走自己的路,但在心理上没有找到这条路。她表面处在反叛的位置上,骨子里其实还是依赖,还是不自由——对家人的反叛,类似于青少年的叛逆,看似在追求自己的权利(虽然这也是追求自己权利的必经之路),但她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地获得自由,只是在回避承担自己。

朱莉从这个女孩身上领悟到:也许正是自己的逃避,使自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一次意外的人生灾难,迫使她不得不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但在没有得到结论之前,她始终处在抑郁状态。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3)接受新恋情

在某种程度上,抑郁会让人变得深刻。在生活中,你可以感觉到:抑郁的人比较思辨和深刻。

在逃避失败之后,为了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朱莉做了新的尝试。丈夫早期的助手跟朱莉表白,希望和她一起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工作。其实,在搬到陌生的街区之前,这个助手曾找过朱莉,他们甚至还发生过亲密关系。当时,朱莉试图通过与他人迅速建立亲密关系,来抵挡内心无法忍受的失落和空虚。然而,人无法直接通过身体接触获得充实感。所以,那个时候她放弃了,离开了他。

期间经历了妓女的事情,她开始慢慢地回到过往的生活,开始接受他的邀请并尝试完成丈夫未竟的工作。她总算为生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此时,她的抑郁虽然没有完全消除,但毕竟有所改观。

朱莉的这一转向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人生意义的失去容易产生抑郁。要想摆脱抑郁,就要重新获得人生的意义。你会失去意义,是因为你的人生寄居在别人的生命中,比如朱莉和丈夫的关系。无论是谁,要想获得自由,要想拥有活生生的感觉,都要付出。唯有通过付出获取属于自己的意义,抑郁才会离开。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4)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

什么是属于自己的意义?

朱莉和助手共同完成亡夫未尽的事业,看似是目标,其实是别的。他们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来创造自己的意义,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这中间有很多地方跳空了,需要来弥补。

刚开始,他们努力揣摩丈夫要表达什么,但总觉得很不对劲。尝试失败后,他们突然意识到:没有必要将它看成亡夫未完成的作品来继续创作,可以将其看作自己的创作。自此,两个人才变得鲜活很多,才开始创作自己的东西,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

但是,他们的意义在哪里?意义需要去创造吗?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意义到底来自哪里

意义来自何方?导演用了两个隐喻来探索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需要自己创造呢,还是慢慢寻求捕获呢?

(1)正例:流浪汉的笛声

电影中吹笛子的流浪汉,吹出的旋律跟朱莉想要捕捉的东西非常相似。后来她问流浪汉从哪里学到的这首曲子,流浪汉说是他随便吹出来的。

流浪汉固然很穷,在街边随便吹吹笛子,别人就给他一点钱。但同时,朱莉看到有贵妇人开着高级轿车送流浪汉来吹笛子。这就说明:这个人不被约束,完全处在自由的状态中。他可以接受身无分文,也可以接触到很物质的生活。然而,在物质层面上,他没有做太多的停留。他的生命始终处在流动之中。这,就是自由的感觉。

他吹笛子的旋律就有自由的感觉。这就是朱莉和他丈夫一直在寻找的感觉。每个人都在寻找这种自由的感觉。已经存在的自由感,因为很多情况被掩盖,所以无法找到。自由被掩盖后,自身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就无法彰显。

而当我们处在流动状态中,人性自由的意义就彰显出来,不管是吹笛子、画画还是工作。这个时候,你似乎抵达了生命相对自由的状态。在感受层面,你就不会抑郁。因为,在自由的状态中,你能感觉到自己直接与存在本身相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感。自我存在感,与寄居在别人身上的存在感不同。它更宏大,跟整个存在本身关联,而不是跟他人关联。这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2)反例:母亲的逃避

此时,我们发现:寻找自由,摆脱抑郁,就是寻找生命意义的途径。一旦有这种存在感,你就能感受到自由,获得独立。如果采取逃避的方式,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一,继续抑郁。电影中的朱莉曾尝试自杀。不过,朱莉有积极的部分,虽然她很痛苦——她努力想办法摆脱抑郁,最终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存在感。

通过抑郁,找到自由。抑郁仿佛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觉得太痛苦而放弃努力,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电影是通过朱莉的母亲表现这个结果的。如果你陷入抑郁和痛苦,放弃努力,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自杀。朱莉的母亲变成老年痴呆,是变性的自杀。为什么说老年痴呆这种逃避痛苦的方式与抑郁有关?

朱莉母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她住在医院中,被人照顾着。朱莉两次见她,她都把朱莉叫成自己妹妹的名字。朱莉的母亲因妹妹意外去世感到非常悲伤和抑郁,但是她没有像朱莉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抑郁的痛苦而获得自由。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朱莉的抑郁其实也是母亲通过感受传递到她心里面的,即代际传递。情绪、心理疾病等会由母亲代际传递到下一代。回到母亲身上,朱莉的母亲无法接受失去妹妹的现实,之后开始变得痴呆。心理的防御完全消失,暴露了她的真实状态。痴呆之前,她的内心一直是被束缚着的,她不会呼喊妹妹的名字。但是,痴呆之后,她反而可以喊出妹妹的名字了。

在电影中,有个情节表现老年痴呆的母亲企图摆脱抑郁:她看电视上的极限运动节目,一次是高空走钢丝,另一次是蹦极。你可以想象,一个老年痴呆的老太太,没法跟人对话,在半无意识的状态中看极限运动的神情。

极限运动,仿佛是最极端的挣扎方式,似乎想获得最大的自由。但事实上,在极限运动中,人获得的自由恰恰很小。蹦极的时候,看似十分自由,其实你是被一根钢丝牢牢地绑住。高空走钢丝,好像要突破能力的极限,其实你能做出的自主反应非常有限。朱莉的母亲一方面尽最大的努力摆脱束缚,完成分离,另一方面又在逃避。由于在逃避,因此,所有的努力只能带给她最小的活动范围。最后,她越来越感觉到被束缚。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3)插曲:老年痴呆与抑郁的关系

老年痴呆与抑郁差不多。抑郁是陷入某种情绪中无法自拔,无法控制自己,是很深的束缚。老年痴呆是更深的束缚,情绪无法反映,甚至连思维、人际关系、跟外界的接触都在慢慢丧失。最后,跟外部的一切隔绝。这些都是逃避状态发生后在身体上的反应。

电影很巧妙地通过母亲的状态——半无意识地看电视和将朱莉喊成妹妹这些场景——表现出:一个人在生命中重要的人和物丧失之后,如果不能完成分离来寻找自身的意义就会越走越远,在行动、语言等方方面面越来越深地失去自己,在形式上变得跟痴呆一样。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4)对比:被束缚的身体与自由的身体

在《蓝》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讲的是与朱莉的母亲对应的另一个老太太。她的身体状况很不自由:驼着背,走路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她的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她想把它扔进垃圾桶,但垃圾桶太高,对她来说很费劲。可是她仍然不停地慢慢挪动脚步,一定要把空瓶子扔进垃圾桶里。

当时,朱莉坐在咖啡厅的窗户边,看到这一场景,她的内心被震撼了。老太太那么不自由,还要努力遵循社会规范。表面上看似不自由,但你能感受到她内心的自由。老太太的自由是在她把空瓶子扔进垃圾桶里的一刹那显现出来的。那一刻,坐在人生阴影中的朱莉,看到老太太身上有一种自由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中,有一句话叫“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太太遵循社会的所有规矩,她坚持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里,而不像那个妓女一样反叛所有的规则。即便她的身体很不方便,她也完全地接受自己,因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朱莉母亲的身体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也许在痴呆之前,她一直抑制着这一问题,但她心灵的束缚却通过痴呆彰显了出来。由此可见,这两个老太太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从抑郁到自由的涅槃

电影带给我们的启发

首先要理解:抑郁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必须经历的,只有陷入其中才会成为心理问题。我们要学会通过接受它来努力达成自己。否则,就会陷入其中而失去自由——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受到阻碍,随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症。

其次,抑郁症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能力拥有自己的生命意义——因为过度依赖他人,人生完全被他人占据着,没有真正利用自己的生命来品味人世间的种种。不体验自己的生活,就无法真正地摆脱抑郁。如果你尝试去做,将会得到生命中的另一种感觉——自由的感觉。《蓝》通过一种很感性的方式展现了这一过程。

再次,我们通过电影还看到了另外一点:一个人的内心状况,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正所谓“心外无物”,这个世界就是心的世界,心的世界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你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和心灵状态相对应。只有调整好心灵的世界,生活的种种才会自由和顺畅,否则就会被束缚住。

最后,抑郁其实是被束缚后的反映,也是最普遍的反映。因为有被束缚的感觉,才能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如果在生活及生命发展中完全没有抑郁的感觉,没有被束缚的感觉,你怎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可以去哪里呢?抑郁虽然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同时也非常有益——它能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适当地承担抑郁,会让你的内心更深刻、更宽广。

所以,完全拒绝抑郁和被束缚的感觉,不去努力寻找与之对应的另一种方向看似自由、开心,其实内在的空乏一直存在着。内在的空乏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存在。

所谓的意义是要穿越抑郁才能获得,而不是通过回避来得到。朱莉的母亲就是没有人生意义的反映,内心空空如也,因为她没有把抑郁、把经历的灾难当成了解自己和生命的信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学家易怒症性取向源码心理医生心理学自卑心理产后抑郁症孤独症依赖型人格外貌焦虑自愈能力治疗师树洞咨询师控制情绪回避型人格焦虑哈利波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桃花运MBTI亲密关系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