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趁父母被隔离,玩游戏刷掉1万3:有远见的父母,都很会“谈”钱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从浙江返回老家的一对夫妻,害怕自己可能会携带病毒传染给家人,于是选择了自我隔离14天,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他们把手机留给了八岁的小儿子,谁知道,当夫妻14天自我隔离出来后,却发现两张信用卡共1万3的钱不翼而飞。
当他们知道这笔钱是被自己孩子拿去玩手游挥霍掉的时候,妈妈焦急的哭着说:“这是我将近一年的工资”
玩玩游戏,动动手指,一万多块钱就瞬间被转走,这样的事件在网上一搜,并不少见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
对于金钱没有什么概念
他们知道这是父母的钱,但并不知道这笔钱的价值和背后的意义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孩子对于“金钱”的认识,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金钱教育
这个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他既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也教会孩子不去伤害别人。
所以,以下这5个金钱教育原则,与父母们共勉。
01、要教会孩子“钱是需要用劳动换取的”
曾经有记者街头采访一些00后学生,问她们:你认为谁最有钱,你的零花钱有多少?
有一些孩子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
“爸爸最有钱,我爸一个月赚几千多万。”
“零花钱一般是礼拜一,都发几千多万。”
“我们学校的校长最有钱,我觉得他有一亿多。”
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对于金钱的概念如此模糊,说明父母在这些孩子面前鲜少谈论钱
以至于这些孩子并不知道:
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到底赚了多少钱?
这笔钱到底能买些什么,不能买些什么?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孩子看上了一台苹果手机,但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买这么贵的
为了劝孩子放弃,妈妈对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买不起”
这时孩子说,妈妈你早上去菜市场买青菜的时候也买得起,为什么手机就买不起
这个故事背后反映的就是,在缺失金钱教育下,金钱在孩子眼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世间万物都是等值的,可以拥有的
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
所以金钱教育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和“劳有所获”
这里,我很欣赏郭晶晶和霍启刚教育孩子的方式
之前霍启刚不止一次在微博中晒出自己两个孩子在干活的照片。
带孩子去田地里插秧
让两个孩子周末帮爸爸洗车
等孩子做完这些,就奖励一些小零食和零用钱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也会让他们知道买东西背后的“代价”和付出。
当然还有一些方式:
可以带孩子去趟超市,和孩子介绍,3块钱只能买一条糖果,10块钱可以买一袋饼干,让他们知道钱币的等价物
或者带孩子去做一些志愿者活动,带孩子到你们工作的地方看一看,真实和孩子谈自己的薪酬,让他们知道金钱不是凭空而来的
02、有远见的父母和孩子谈钱“不哭穷,不炫富”
生活中我有见过这样的父母,家里并不是穷得掀不开锅
但是看到邻居去逛街购物回来,就说:我都穷得没钱买衣服了,真羡慕你们
孩子想要买些什么,他们会说“买这些做什么,我们都穷得吃不上饭了”
生活中充斥的是挥之不去的窘迫和怨气。
在知乎上,有人问:“父母总喜欢给孩子哭穷,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下面的回答,常可以看到两个字是:自卑
网友说:家里是小康家庭,但从小被灌输的想法就是“家里很穷”
这种观念一直深深刻在骨髓里,演变出来的自卑感,像癌细胞一样扩散,畏手畏脚,不敢与人深交,不敢谈恋爱…
就像我大学认识的一位同学,哪怕她现在已经通过工作赚钱,可以买得起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她在看到自己一件很喜欢的衣服时,还是会有“不配得感”
父母的“哭穷”,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令孩子心穷一世。
而炫富则又是另外一个不可取的方式
孩子生活在一个喜欢炫富的家庭中,往往会有一种“我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我”的心理
放纵物欲下,只会让孩子学会肆无忌惮地索取和攀比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寒之家,亦如大多数普通平民之家,对于孩子的金钱教育都需要摆正心态
父母不能事事都顺从孩子,但是在孩子合理的请求上,可以去善待他们的愿望,让孩子知道“我是值得的”,这样才会让一个孩子拥有充盈的内心。
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去满足,那么真诚地告诉孩子原因,告诉孩子可以通过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一直把生活的绝望和冰冷都强压在他身上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带着5岁的儿子,哪怕已经穷困潦倒要睡大街,领救济粮,但他从未在孩子面前抱怨过一句。
而是一直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在告诉孩子:不要灰心,要捍卫梦想。
这种精神上的“富养”无疑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
03、告诉孩子:“不要为了金钱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之前我曾经从一个医生口中听过,有些女孩为了钱去捐卵
因为手术过程输卵管被破坏,最后导致这辈子恐怕无法怀孕。
那时候在心想,这简直就是为了钱枉顾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一台苹果手机,有人去卖肾
为了买名牌和豪车,有人出卖自己身体
为了钱,有人去借网贷,最后被利滚利,金钱的窟窿怎么填也填不上
网络上有个曾深陷网贷的网友透露心声:
深陷网贷那段时间才明白,深渊最深处只有地狱,每天最恐惧的事不只是接受不断的催促电话和言语威胁,还有看不到未来的绝望…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孩子,金钱的获取是有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够伤害自己。
当然也不能够伤害到别人,昧良心赚黑心钱。
卢梭曾说:“金钱应当是保持自由、实现价值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使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面对金钱每个人都有很多种选择,但无论如何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待生命,心存敬畏”
否则迷失自己,只会坠入深渊。
04、要教会孩子认清“需要”和“想要”
有一次,我在商场逛街时,看到一个女孩哭着闹着要妈妈买洋娃娃
面对哭闹的女儿,妈妈很无奈的说:你家里都整床的洋娃娃了,这个洋娃娃都是和家里那些一样的…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那些,家里已经有很多包包,但还是控制不住要买买买的“冲动消费”行为
在《反溺爱》一书中,作者罗恩指出,要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需要从小教孩子认清“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需要”与“想要”的界限并不是固定的,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不一样
比如说,一双鞋子是“需要品”,但是一双名牌鞋子对于一些稍微普通一些的家庭来说,他可能就成为了“想要品”
所以父母在设定“需要”与“想要”的界限时,可以给物品的价格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在价格范围内是“需要”
超过价格范围则是“想要
又比如说,一个玩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需要品”,但买十几个几乎相同的玩具,就没有必要了
所以物品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情况设定一个范围。
如果面对一个孩子超出预期的消费需求时,教育专家尹建莉建议的方式是:
家长补贴一部分+孩子自己通过劳动赚一部分
这样既让孩子知道了“劳有所获”,通过劳动为自己的“欲望”买单,学会节制
也让孩子在劳动赚钱等待的过程中,培养了延迟满足力。
05、一切教育的基础都需要父母陪伴孩子
在一个孩子沉迷网络主播,把父母几十万存款打赏给女主播的新闻下
我看到那个孩子说,他之所以那么喜欢看那个主播的视频,是因为在里面有人和他对话,在里面他得到了陪伴和满足
有心理咨询师曾经说过:孩子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家庭活动的导入,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会沉迷到游戏、网络直播当中。
因为当与父母的情感链接断开,容易让孩子用错误的方式寻找内心的慰藉。
教育并不是父母给予多少金钱和资源,而是父母用陪伴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金钱教育也是如此。
《反溺爱》作者罗恩表示:自控、乐观、节俭、慷慨、毅力、消费观、取舍的思想,这些都可以通过金钱教育获得。
这笔“财富”对孩子来说,才是受益终身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72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9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099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56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36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