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情况下,沟通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能够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很多人认为沟通只是两个人进行交谈,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沟通也是一件需要讲求技巧性的东西,如何达到你的沟通目的?如何正确沟通?
如何达到你的沟通目的?如何正确沟通
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沟通的困难有关。
首先,需要沟通的情境往往是两难的。比如你的伴侣可能说了些让你不开心的话,但是你很犹豫要不要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因为你知道对方很累、难得休息,你并不想破坏对方的心情。又比如你和同事一起完成一个项目,你觉得ta消极怠工,时间紧迫,必须得争取让Ta和你一起努力,但你又怕指出这一点会影响到同事关系。
其次,即便你发起了沟通,也不一定能到达对方。比如你希望父母给你买台新电脑,于是你告诉他们你的室友有了新电脑,而那新电脑很好,但你的父母只是很平淡地回应,你只好结束话题。而有时候你感到对方明白了你的意思,对方也不一定会遵循你的沟通请求。比如你很认真地告诉亲戚,下次来家里不用带礼物,太贵重。他们当时答应了,但下一次,他们依然拎着大包小包来拜访你。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障碍,导致了沟通的不成功呢?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有效又适当的沟通方式,我们选择了研究人际沟通的专家Ronald B. Adler与Russell F. Proctor教授(2007)的《沟通的艺术(Looking Out/Looking In)》来为大家做导读。谈一谈人们对沟通的迷思、影响沟通的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的两个维度:内容信息与人际关系
在书中,Ronald B. Adler与Russell F. Proctor将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参与者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
这就指出了,沟通包含了两个维度:内容维度与关系维度。内容维度指的是明确讨论的信息,例如“下个转角左转”、“这家店更便宜”等等。而除了这些明确的内容,每次沟通还包含了关系维度,它传递的是沟通者对对方的感受,比如你喜欢/不喜欢对方,你和对方是从属关系还是平等关系、你和Ta呆在一起是焦虑还是自在等等。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换讨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目标;又可以借由沟通来增进、维持、削弱双方的关系。但现实中人们沟通的效果却往往不是这么理想。
如何达到你的沟通目的?如何正确沟通
作者在书中指出了人们对于沟通常见的六种错误理解。
关于沟通的6大常见误解
误解1:只要我单方面主动、积极地沟通,就可以和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
否。
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沟通的质量同时受到双方各自的沟通意愿、状态与技巧的影响。
比如,你可能很希望和你的父母来一场彼此尊重的、成人间的对话,好好地谈一谈未来工作选择的问题。你希望沟通过程中你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希望你的父母能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然而,你的父母却始终站在以上对下的立场对你的选择加以批判。结果,虽然你努力地用成熟的态度和父母沟通,这场对话也会难以继续。
误解2:只有双方明确地表示要沟通,人们才会开始沟通。
否。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当我们不说话时,我们也像无声的传话筒,通过肢体动作、表情传递各种信息。因此,沟通不是从我们说话开始的,而是从我们和对方碰面那一刻就开始了,而我们说话前传达的非语言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沟通。
比如,有天你和你的伴侣产生了矛盾,你们先是彼此沉默。过了会儿,你对伴侣招手说:“来,我们沟通一下。”但你发现你的伴侣好像不愿意和你沟通。这可能是因为,在你开口要求之前,你呼唤Ta的手势、你脸上僵硬愤怒的表情,已经向Ta传达出很多信息:你还在生气,而且你自己也不乐意进行对话。这些信息都会影响Ta对沟通的配合。
误解3:沟通当然是越多越好。
否。
沟通得多不代表沟通得好。纠缠在负面的沟通中只会产生更多负面的结果。
比如,有些人和自己的伴侣因为一件事产生了争执。Ta抓着自己的伴侣不断地争吵,而在对方回避后还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有努力地找对方沟通,明明自己才是更占理的一方。然而,并不是“在说话”就意味着是有效的沟通,反而由于持续地传递负面信息,阻碍了对方沟通的意愿;或者使得两人卷入长时间的争吵,产生更大的情感裂痕。
误解4: 沟通一定会让彼此加深了解、拉近关系。
否。
即使沟通很顺畅,但不代表双方都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拉近关系。
可能你和自己的同学有很多相处时间,会一起讨论下周去哪里购物/看电影。但是一年过去,你却觉得依然不了解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你们只是因为分班等外界原因才聚在一起,但并没有建立深层次的联结。
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沟通都会拉近关系。关系的增近,取决于沟通过程中进行深度的自我暴露(p.270)。那么,是什么使得某些信息的袒露比其他信息更深呢?有两个向度可以界定自我暴露的深度:
一个是你暴露的信息对你而言越“具有特殊意义”,意味着你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深,比如你不会和所有人聊你的初恋,因为初恋的信息对你而言有特殊的意义。而另一个向度则是你提供信息的隐私程度,越隐私,意味着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深。比如可能对你而言,家人的情况是你的隐私,你只会和关系很近的人聊家里的情况;而一旦对方听你第一次谈起家里的情况,Ta会意识到对你而言,Ta已经和一般人不同了,对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更深的认识。因此,根据时机,适度地进行自我暴露,有助于增近两人之间的亲密感。
误解5:所有类型的问题都能用沟通解决。
否。不是所有类型的问题,都是沟通能解决的。
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的意愿和努力,如果沟通很顺畅,最后却没有落实到现实的改变,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比如你很希望你回避型依恋的伴侣能多给自己一些回应,于是你和Ta进行了一次坦诚的沟通,而对方也答应了,但之后对方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你若即若离。
不过,虽然有时沟通没有办法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目标,但沟通一定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所处的现状。比如上面的例子中,通过沟通,你意识到这个方法行不通,需要考虑其他的方式,这比困在原地纠结要好得多。
误解6:只要有好的沟通技巧,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否。
很多人认为,只要单纯地磨练沟通技巧,就可以进行有效沟通。但首先,并没有单独一套完美适用于所有沟通情境的沟通技巧,因为每次沟通是不可复制的,参与沟通的人、沟通发生的场景都在变化,适用于一个情境、一种人的沟通方式,未必适用于另一个情境、另一个人。其次,除了沟通技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效果,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沟通。
如何达到你的沟通目的?如何正确沟通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
1. 自我的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
a. 自我信念
我们对自我的信念会在沟通中产生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指的是我们预期某件事会发生,这种预期可能是基于现实的证据,也可能是基于虚假的臆想,但由于它引发了一些行为,使得这个预期成真。
比如,低自尊的人由于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不值得被人喜欢,使得他们在沟通中,总觉得别人会不喜欢自己。于是,虽然对方没有指责他们的意思,但是低自尊的人会倾向于把中性的信息解读为对方对自己有敌意,并在接下来的沟通中会显得很有攻击性,反而冒犯了对方,使得对方真的开始表现出敌意,应证了低自尊者“他人不会喜欢我”的预期。
b. 认知差异
沟通双方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认知,使得他们在沟通中产生分歧。比如当你和你的伴侣聊起A时,你认为A是个很活泼、热情的人,但是你的伴侣却会认为A太多话、太聒噪。
但为什么我们会有认知差异呢?因为我们存在认知偏见,比如首因效应,我们容易根据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来给对对方贴标签,并用这个标签来解释Ta的其他方面。可能你在第一次遇到A时,A因为帮助了你,于是你给A贴上了“热心”的标签,所以你在之后自然将A健谈的一面解读为是A热情的表现;而你的伴侣可能对A有比较负面的第一印象,所以倾向于负面地看待A的健谈。
c. 过去沟通经验中的情绪体验
情绪会影响到人的沟通。一些场景或者沟通参与者的一些特征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到沟通。比如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在和伴侣争执的时候,两人之间紧绷的气氛和伴侣脸上的表情,会触发Ta关于父母吵架的记忆,于是Ta立刻赶到害怕和紧张,在沟通中开始退缩和回避。但这是ta感受到的情绪,很多并不真的来自当下情境,而来自过去的记忆。
2. 沟通过程中的因素会影响到沟通
a. 语言的使用
语言可以帮助沟通的参与者们拉近关系,或者反过来促进分离。如果一个人想要融入一个群体,Ta会采用和那个群体成员类似的语言方式,比如在社交网络上用特定的绘文字等等。人们会倾向于和使用与自己类似的语言的人结成同盟。
反过来,有时人们会刻意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说话方式,来产生分化感。比如青少年会故意使用和自己父母那辈不同的语言,来标榜自己的新潮,或者阻止父母过多参与到自己的话题圈中。
b. 倾听方式
无效的倾听会降低沟通质量。一个无效倾听的例子是自恋型倾听。自恋型倾听者会在他人倾诉的时候,试图把沟通的主题转移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或者把谈话重点转回自己身上。比如当你和一个自恋型倾听者抱怨自己工作上的问题,但是Ta却开始谈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或者说“你工作的地方那么差啊,还是我工作的地方好”,并进而开始夸耀自己的工作。自恋型倾听会让说话者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进而可能破坏双方的关系。
如何达到你的沟通目的?如何正确沟通
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沟通?
1. 专注于你真正想要的结果
在沟通前,特别是重要的沟通前,先确认自己沟通的目的和需要。比如,你希望和你的伴侣讨论Ta总是不做家务的问题,你先问自己,你真的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Ta可以参与到家务中来”)、你不想要的是什么(“我不希望Ta会暴怒,或者过分伤害Ta的感情”);然后思考一下,怎么样获得你想要的,又避免发生你不想要的情况(“我希望今天我们最终能一起制定出一个家务分配表,但我不想我们在过程中争吵起来,所以我可以在过程中注意我的语气,如果一旦Ta开始生气,我就缓和一些”)。
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也使得你在沟通过程中,一旦出现偏离目的的对话,能迅速地再把沟通导回你想要的方向,而避免陷入无谓的纠缠中。
2. 自我监控
在沟通过程中,保留一部分对自己情形的觉察(awareness),可以帮助你在沟通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比如,你需要留意自己的情绪,防止在沟通中自己被情绪带跑。如果你忽然注意到自己情绪恶化,你可以问自己是什么情况引发了你的情绪反应,而现在是不是一个表露情绪的好时机?如果一定要表达情绪,这个情绪的表达是否有利于你实现沟通的目标等等。
又比如,你要留意过程中你表达出的非语言信息。因为非语言信息在沟通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人会从你的非语言信息中形成对你的认识。比如你放松下的姿态会不会让人误以为你太散漫?你的表情是不是和你想表达的意思不符(有时候人们会违心地夸奖一个人,但是他们的表情却会出卖他们)?你可以对着镜子练习,看看自己平时传达非语言信息是什么样子的,是否需要调整。
3. 营造安全、良好的沟通气氛
在正向的沟通气氛中,沟通会更顺畅,参与者们也会更乐于沟通:
例如,你可以 a.表现出你对对方的重视,你可以在口头上给予及时的回应,或者用点头、诚恳地注视的方式来回应,或者可以针对对方话语中的内容提问,来表现出你有认真地倾听Ta的话。
此外,你可以 b.肯定对方的情绪,比如当对方因为被朋友背叛而愤怒、找你倾诉的时候,你可以反映出Ta的情绪,并且表示理解:“我想你大概很生气,被信任的人伤害是非常伤人的”。
最后,你可以在沟通中多用 c.对事实的描述,而作直接判断。特别在你处于两难的沟通情境中更要如此。
比如你感到你的领导对你太严厉,你希望向Ta指出这一点,但是你又不希望伤害到你们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先给出事实的细节(例如行为事实:“上周这份报告你进行了三次审阅,甚至在客户很满意了的情况下,你依然就很多内容对我进行了批评”),而不要先判断(“你挑剔我”)。这样对方也能根据情境作出解释(“我当时是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所以我提出了很多可以改善的细节”),避免因为误会使得双方冲突升级。
4. 学习多样的沟通行为方式
之前提到,针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我们得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除了进行坦诚的自我暴露外,保持沉默、模棱两可的回复、或者回避都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达到不同的效果。你可以平时多观察不同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法,看哪些场景下、面对哪种性格的人比较适合哪种行为方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869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955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389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577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819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