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我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目前尚未有完全一致的标准,相信大家经常听到有人用自恋一词形容自己或是他人,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吗?这是一种病理性自恋,病理性自恋并不只是自我膨胀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那般痴迷于自己,深层的恐惧在驱使着他们这样做。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和特征有哪些?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和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羞耻,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利、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幻想。
6、认为自己应该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
只要出现以上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患者无法把本能心理力量投掷到外界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自恋。
自恋这种现象在古希腊时期就被人们所认识。
那个水仙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俊美少年Narcissus看到水中的倒影,被自己的美貌所打动,于是爱上自己的倒影无法自拔,不愿离去,最后枯坐死在了湖边。死后化身为水仙花仍留在水边守望自己的影子。
一直到1980年,美国心理协会(APA)才承认自恋是一种病理性障碍。今天,估计人群中有1%的人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专家还相信有许多患有此障碍而未被确诊的人。
事实上,心理学家一直难以描述、确诊或治疗NPD。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这种精神疾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值得庆幸的是,神经科学使这个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忽视的状况及其原因有了些眉目。现在看来,除了社会化的原因之外,还涉及一种被夸大的恐惧反应。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与另一种人际交往障碍密切相关︰精神变态(psychopathy)。
自恋不仅仅是自我
从某种角度看,自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自恋者往往是其专业领域里的一个超级表演家。
BrainBlogger的Veronica Pamoukaghlian指出,“妄自尊大感驱使着他们向全世界展示他们是如此的重要。”
心理学家Michael Maccoby在他的书《自恋式领导:打造领导者的成功性格》中提到,自恋者超凡的魅力体现在他们的驱动力、视野、冒险精神甚至是冷酷无情。因此,许多企业青睐自恋者的领导能力。
另一方面,自恋也可以让身边的人感觉危险、鲁莽、自我毁灭和无趣。来看看《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怎么描述:
NPD的普遍心理特征是浮夸、渴望赞美、缺乏同情心、拥有特权感、妄自尊大、嫉妒。其他显著的表型特征包括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回避、不安全感、脆弱、敏感、羞耻倾向。
事实上,正如Michael Maccoby指出的,自恋者的成功会不断地强化他们先前就已存在的自大感,更使他们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全凭自己对正常规则的蔑视与不屑。
另外,更有研究表明自恋者倾向于在游戏和恋爱关系中作弊;占有更多的资源,只剩少量资源给别人。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典型行为:
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耻辱
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过度自负感
夸大成就和才能
沉浸在成功、权力、美丽或完美爱情的幻想之中
渴望非合理的优待
渴望持续地关注和赞美
强迫性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
《自恋:面具背后》的作者David Thomas指出如下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缺乏心理认知,高傲的肢体语言,过度敏感等等。
自恋有几种?
研究人员根据标准的诊断方法《自恋人格量表(NPI)》,通过对56道测试题表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不同意其中的陈述,根据得出的分数判断自己是高度自恋者,还是中度自恋者或轻度自恋者。值得注意的是,NPI里得分高的人不一定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对NPD的诊断标准。
NPI中的首要因素包括权力、优越感、表现欲、应享权利、虚荣、剥削欲和独立性。
如前所述,《自恋人格量表》仅由临床医生所使用。此测试会经常更新,但其效果尚无压倒性的共识。
心理学家们日益发现,这里面有许多症状可以在普通人群中找到。此外,并不是所有临床上被诊断为自恋的人都表现出这些特点,或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像其他心理疾病一样,NPD可能表现为几种类型。
Drew Westen和他的同事提出三种不同的类型:
浮夸型自恋——特点:愤怒、操控狂、渴望权力、自视过高。
脆弱型自恋——特点:权利意识强、对生活不满足、焦虑、孤独。
爱表现型自恋——特点:过度自负、口齿伶俐、精力充沛、性格外向。
某种程度上和养育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NPD的成因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在缺乏神经数据的前提下,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学(psychodynamic)来解释,尤其是从“归咎于你父母”的角度。而事实上,似乎真有一些实证依据支持这种说法。
根据R.S.Horton最近的研究表明,父母控制欲强与浮夸型自恋有关联。和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Horton发现父母的冷漠、过度监督、过度评价都不是原因。
但很明显,用脑科学来解释比这些都来的靠谱。
自恋根植于深层的恐惧
仅凭精神分析的解释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这个时候神经科学可以弥补它不足的地方。心理学教授Elsa Ronningstam和Arielle Baskin-Sommers指出NPD与恐惧相关。事实上,恐惧被认为是NPD病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是自恋型人格的激发因素。
这两位教授说恐惧黑暗与消极自我体验,会引发防御性的自我夸大,甚至由极度的绝望诱发自杀行为。
而且,某些事件还会触发与早期“自恋创伤”相关的恐惧。
当孩童受到伤害或经历某种创伤时,他会寻找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于是自恋就应运而生。
因此有理由相信NPD是回避恐惧的一种方式。
这种自我调节策略(self-regulatory strategy)受某些特定动机的影响,其中包括成就、竞争力、良好表现、完美主义。
从神经学上来看,科学家指出杏仁核(大脑中负责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部分),及其他区域如:伏隔核、海马体和前额叶区域,形成了一个参与感知威胁、畏惧学习和恐惧表现的神经网络。
所有这些区域相互作用制造了一个完整的恐惧反应(fear response)。
另外,皮质醇激素也和自恋相关(至少在男性身上)。皮质醇是人体面对压力的产物,而压力则可能由恐惧激发。
自恋与精神变态有关
所有这些看起来和另一种人格障碍有些相似——精神变态。毫无疑问,NPD诊断列表上很多项与精神变态的特征高度一致,如浮夸、缺乏同情心、麻木冷漠。
事实上,有些心理学家相信自恋是精神变态的核心。由于恐惧的作用涉及到抑制解除(disinhibition),这正是它们重叠的地方。
Ronningstam和Baskin-Sommers解释道:
NPD和精神变态相似的地方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野心、竞争、愿望、甚至冒险。
有些病态的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让无知的恐惧充当一种恐惧的调节器,然后自恋者的个人意识会远离潜在触发的恐惧感,来获取更多安全感与自我提升的体验。
自恋者通常缺乏同情心。
最近英国萨里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自恋者(非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实验表明,当这些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被要求想像自己在承受痛苦时,他们是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的。
该发现表明,缺乏同情心的人不代表他们共情无能,通过介入干预是可以影响他们这种能力的。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努力帮助自恋者关注和理解他们的恐惧感,尤其是在自我运作和自我导向方面。
但让自恋者们接受这种治疗方法,并承认他们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可谓是说易行难。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还是应该让自恋者重点学习多种策略来处理他们的恐惧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124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1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61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41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82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