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刚来上海一年,今年就不打算回老家过年了,因为回家实在是有点贵。
讲道理,弟弟并不是一个“特别看重钱”的人,因为他月薪5000也要花3000租房;喜欢AJ攒了大半年买了一双上万的倒勾;银行卡剩下1开头的四位数,也要买一瓶价值600的男士护肤套装...
在我看来,弟弟真的应了一句话,“活得精致闪亮,也穷得明明白白。”
其实现在像弟弟这样生活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在今年六月份,《人民日报》就评价了当代年轻人的“精致生活”:
小家电,非名牌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
这种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的行为,被网友们统称为:“精致穷”。
提起年轻人精致穷,不难会让人联想到人前光鲜,人后一地鸡毛。大多是批判的语气。
在众多对于精致穷的看法和观点中,糖非常认同《奇葩说》詹青云在这个辩题中的一个观点“精致”这个物质概念的定价权实则在商家以及跟风群众,也就是开始打消费主义的两头。”
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大概都是:趁年轻,就要努力过精致,表面光鲜、面子过得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再说,为我的喜欢买单,这有错吗?一!点!也!没!错!
但“精致穷”,指的是当“月薪”与“欲望”无法匹配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精致”,而花去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钱去消费。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詹青云在发言中讲到:“我们现在不是在为喜欢的东西买单,而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买单,是因为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在用流量和网红告诉我们,这就叫‘精致’。”
精致的定义在于流量、网红、商家,可是榜样真的在读书、榜样真的在跑步,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商家们在乎的不是时间,在乎的是你瞬间提升又瞬间破灭的那一个瞬间,那一种转瞬即逝的爽感。
除此之外,商家也在不断研究精致穷们的消费心理,让你自己觉得是“活得精致”,实则是“愿者上钩”。
1. 稀缺性冲动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Ryan Howell)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人们的重要任务是将周围各种可能有用的东西带回家。人们看到任何有利于生存的东西:一块石头,一些坚果,都会收集起来,即使暂时还用不到它们,但也要囤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人们担心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不会遇到这件东西。
即使现在物质并不匮乏,但是面对稀缺品的时候,人们与生存有关的焦虑感仍会被唤醒,导致我们想去拥有这些稀缺的东西。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天可能会用到这件东西,但是担心当我们需要时,这件东西却消失了。
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有看到一些精致的球鞋爱好者,在介绍时经常有类似“全球限量xx双”的标签,稀缺性冲动被启动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在当时或者有机会得到的时候不去买,那你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了。
2. 损失厌恶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自己赶上了网红推荐的前100名,不但抢到了有了精致凭证还省了不少钱,瞬间感觉自己赚了好几个亿。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a version)理论,指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3. 来自大脑的奖赏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离精致的距离很近?”“下单的那一瞬间。”
研究发现,精致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享受确实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由大脑分泌出来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感的物质。
在食物、性以及购物消费等令人愉悦的事物的作用下,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多,从而启动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4. “从众”心理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乌合之众》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之一是“行为参照”:当缺乏适当行为的知识或遇到不明情境时,人们会通过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参考,而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因此不难理解,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过度消费所追求的不是精致生活,而是为了得到一种归属感让自己感觉到体面。
关于年轻人追求的精致生活,有几点想说:
1.对于有些人来说,精致生活只是一种规划的普通生活
事实上,在很多批判精致生活的声音中,糖觉得部分人所追求的“精致生活”,看似精致其实更是一种“有规划的普通生活”。
尽管房租占了工资的一半多,但我不仅是居住环境变好了,最重要的是我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来学习更多的工作新技能,我相信之后它也会回报在我的工作状态里;
外在是最外面的内在。为自己的外表买单,也是在为自己的事业投资...
所以你觉得我过的精致,事实上我是在我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规划生活,这不仅满足了自己也让自己一步一步的前进着。
因为如果世界对我们不够好,量步而行小心翼翼,也不失为一种抗击方式。
2.如果只是为了炫耀和面子,透支而来的精致并不可取。
我有一个朋友做金融行业的,出入的是高档写字楼,身边的人也大多光鲜亮丽。本来工作和生活是让人羡慕的,但最近他把开了一年的车换成了60万的奔驰。
原因就是在和同事聚会吃饭时,开一辆10w的国产车显得特别没面子,容易招人比较和闲话。买了车后,除了房租和生活,每个月都要承担着信用卡上6位数的欠款。
《月亮与六便士》中讲到:“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冲出来出风头的小聪明。”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的欲望被不断放大。追求精致并没有错,最重要是认清自己的欲望。
毕竟再怎么劝自己适可而止,永远都有下一个想得到的东西。
3.别被伪精致洗了脑,你更应该追求的是灵魂精致。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让·鲍德里亚指出,人们购买物品不只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感和愉悦感来玩弄”。
入不敷出的精致实则是伪精致,它虽然能带来暂时的愉悦和满足,但人们终将会被自己的伪精致拖垮。
真正的精致,应该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生活本身的享受。不应该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罗振宇说,灵魂精致的人,你怎么看他们,都是优雅精致的,因为这些人的精致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学识、学历、谈吐,这些不是单靠金钱的堆积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靠岁月去积淀。毕竟,花钱的事人人都会做,但真正的高品质生活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
“外在的精致”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消耗”,而“内在的精致”,却能为我们不停地产出。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有些“粗糙”的,而当我们让自己即使身在粗糙的环境中、过着粗糙的生活,却一样因为内心的富足,而感受到生命的充实。
这种精神层面上的精致,远比外在的精致更让你闪闪发光,引人注目。
追求精致生活,本身这件事儿没有错。
“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追求,也是对自己好的表现。对自己好点,没毛病。
但一定要在当下“消费盛行”时,“量力而行”,同时也千万别让自己中了“别人定义的精致”的毒。
蔡康永说,“你不要管精致不精致,粗糙不粗糙,你得定义你自己的精致。然后你一旦定义好了,就往那个目标迈进,剩下别人强塞给你的标准,姑且听之,不要受控于它。”
真正精致穷的人生,往往是先懂得穷的人生,才会明白真正精致的重要性,但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我们都会亲身经历的过程。
以上。
References: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926260
https://zhuanlan.zhihu.com/p/91700545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382396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93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935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49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20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