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百万博主大V,漫画家粥悦悦的一则育儿“事件”登上了热搜,而且还遭到了网友们的集体讨伐。
原因是12月30日,博主发文,记录了周末全家要去长隆度假,结果把六岁小女儿独自留在家里。
去之前,妈妈提前告知了孩子们(博主是三胎妈妈):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就不能去。
老二没有完成任务,妈妈狠下心,留她承担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后果。
这个过程妈妈本人也不放心,她提前教给孩子如何烧水,如何不让自己挨饿。
时刻开着家里监控,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还随时打电话和孩子沟通。
当然,让娃一个人在家,亲生妈妈终究不是个狠角色,在给了孩子改正的机会并且在孩子完成以后,让孩子爸爸深夜驱车回到了家里接回了孩子。
后来的结果是妈妈主观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孩子完成任务后在游乐园玩得很开心,而且表示以后不会再浪费时间,只有学习完成才可以出去玩。
但是从网友的角度,大家看到的,是一位妈妈“心狠手辣”,把年仅六岁的孩子一人搁家里,无人看管,还让她烧水泡粉丝,置孩子于挨饿、烧伤、烫伤等危险的境地。
网友的观点无可辩驳,然而作为当事人,身为母亲,担负教育孩子的任务,想达到让孩子信守承诺,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目的,做法也许不妥当,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初衷无可厚非。她送给女儿一盒安全套(点击)
很多时候,生活里的事,在过程中不觉得,但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往往漏洞百出,充满糟点。
要不怎么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是教育孩子,旁人一旦插手,则越来越难厘清。
很多人长篇大论在网上发文讨伐博主粥悦悦,说这件事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是孩子的童年阴影,简直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事件,真的会影响孩子一生吗?
1.孩子成长中的影响来自哪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有一个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这个理论在发展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和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个“周围环境”,来自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五个层面。
孩子,妈妈要借你一用(点击图片)
第一个层面:微观系统
这个环境指儿童的直接生活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所居住的小区,孩子和这些因素互相作用,这些双向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第二个层面:中系统
指微观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如孩子的父母跟老师的沟通多不多,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小区与同龄人的社交情况等,这些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第三个层面:外系统
指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父母的工作、朋友、社区活动,比如父亲的工作性质是在异地还是经常出差,父母的养育是否得到外界的帮助等,这些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第四个层面:宏观系统
包括价值观、传统习俗、法律法规等。比方说80后和90后是计划生育实施的成长环境,身边都是独生子女;八十年代社会上对孩子内向的性格比较推崇,现代社会则多希望孩子性格外向活泼,认为善于交际的开放型性格是好的等。
第五个层面:时序系统
指时间对一个人的发展影响。又如父母是否关系和谐,在几岁的时候又有了弟弟妹妹等,3岁时有和13岁有是完全不同的。
综合这五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来自多个方面,由多个因素产生影响,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的双胞胎兄弟或者姐妹,一样的父母和生长环境,最后会是不同的性格甚至是迥异的人生之路。
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的成长就像是蝴蝶效应的结果,来自多方面。
父母的某个决定,成长过程中某天一个难忘的事件,只是一个点,而人的成长是有无数个这样的“点”构成的,造成一生的影响不是某天或某个特殊的事件。
2.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育儿理论通常是这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就是一台复印件,父母如何,孩子就如何,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怎么样,自己首先要做到怎么样等等。
这些理论乍一听都非常有道理,好像父母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唯一因素,但这种理论忽略了,虽然儿童长期和父母一起生活,但是孩子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状态:他会和爷爷奶奶、邻居、陌生人接触,会看电视,受到来自媒体等多方面的外部影响。
孩子并不是一个罐子,你往他脑袋里装什么他就接收什么,孩子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个体。
很多时候,父母想让孩子执行plan A,苦口婆心讲了A的好处和道理,可是孩子就是不听,执意用自己的想法去决定自己的行为,去实践那些哪怕明知道结果不好的plan B或plan C。
孩子的成长建立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上,最终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他以个体独有的方式和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我的表舅和舅妈两口子在市井讨生活,两人都是初中毕业,经营着一家小饭店。
表舅妈怀她的二女儿时,孕期几乎就是在牌桌上度过的,亲戚们都说,有这样的胎教,孩子将来应该也是一个“牌友”,结果表妹长大后对打牌一点兴趣也没有,还和她的大姐一样,一点没有沾染父母的打牌的习惯,从小懂事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最后双双考上大学。
尤其是大女儿,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人也非常孝顺,结婚后还经常拉着自己爱人来父母店里帮忙。
这种例子其实不少见,很多家长目不识丁,却教出了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块海绵,并不单单吸收来自某方面的养分。
3.父母应该如何做?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就会有疑问了,既然父母不是孩子的最主要影响者,孩子的成长这么随机,如何给孩子最适合、最好的养育呢?
答案是,给孩子持续的稳定的爱,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❶ 持续的稳定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他需要解决一个心理冲突,就是对妈妈的基本信任或者基本不信任,如果孩子能够成功解决这个冲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则孩子才能够健康的发展人格。
当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只有父母可以给他充足的爱和安全感,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取源源不断地能量,才能够勇敢地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和父母在互动,他在与父母交往互动中学习到的交流模式,会运用到他成长过程中的其他社交活动,比方说幼儿园的同学老师、小区的同龄小朋友、亲戚长辈。
父母给孩子持续温暖的爱,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外部环境也和父母一样会这样对待他;
而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常常是训斥和责骂,会形成定向思维,以为外界也会同样的态度对待他。
持续稳定的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勇敢面对世界的武器,他必不会因为胆怯和害怕而停止探索和学习,这也是父母给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❷ 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是信任关系,和父母的沟通没有顾虑,在这种氛围下,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可控的,也是孩子愿意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源泉。
就好比成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关系好的朋友,提出的事情就愿意去做,而关系不好,对方磨破嘴皮自己也不愿意动一下。
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的成长是无压力的、安全感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才能拥有自主感,愿意和家长互动,并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❸ 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有了辨别外来信息是非真伪的能力,而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者,可以成为孩子的缓冲带,通过父母改变和外界事物的关系,决定对孩子的影响。
在长年累月的过程中,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待人接物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形成对孩子最稳固的价值观,孩子耳濡目染和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接收了来自家庭的价值观,不会轻易受到外界一点风吹草动的影响。
让孩子自身有能力去甄别:吸收好的,摒弃坏的。而父母因为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建立价值观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作家池莉在她记录女儿成长经历的书《来吧孩子》中,讲过这样一个事情,面对突然怀孕,一个小生命的即将到来,关于如何养育好这个孩子的急切希望,迫使她一头扎进新华书店去寻找答案,遇到了当时一本名叫《婴幼儿养育大全》的书,也就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的著作,如今新手妈妈人手一本的《斯波克育儿经》。
池莉说:“我仅仅阅读了第一页,所有的悬悬心意,就获得了切实的回答。”
这本书开篇就说,相信你自己,好父母通过直觉获得的养育法一般要胜过其他任何养育法。
父母并不是神,可以预料每次事件的结果,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肩负养育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的每一次要求,都是希望他变得更好。
只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方式和目的是好的,过程是周全的,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就不应该被旁人断章取义地无情指责。
那些持有某一次育儿事件就毁了孩子的童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育儿观,实际上是在给新手父母制造焦虑,因为育儿路上,各种突发事件不断,父母也是普通人,不能保证每次都应对妥善。
父母靠自己的本能去爱孩子,一次的育儿事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也不能把好的父母给否定。
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是因为我们体验着各种情绪,我们体验越深刻就越成为人类。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必刻意的让孩子感到不快乐,而是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引导这件事情,让这个事情成为孩子成长,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一时的得失往往也不能决定什么。
只要时刻牢记,父母的爱,是育儿道路上的通行证,是养育孩子的所有理由。
而同时,父母的爱,也是孩子披荆斩棘的盔甲,是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
作者:苏青荷,硕士,撰稿人,永远学习,永远忙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96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090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112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86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728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