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这句话对吗?
作者:糖心理 2020-03-25 17:19:51 成长心理

李老师好,怎么才能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李鸣: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回应:

第一,每个家庭都有负面的影响。如果你已经意识到是负面了,那么其对你的影响就会减少。真正影响你的是你认为是好的。所以如果你知道它是负面,那么改变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它多多少少对你的人生会有影响,但很小。

第二,如果你知道是负面影响但是又很难改,这时候需要你仔细的去思考。你真的认为它是负面影响吗?如果真的是负面影响它在你内心为什么这般顽固不化呢?当然有的时候你觉得是不负面的,但你会被别人影响,既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为你内心或者真正意义上觉得它是能够让你获益的,并且你也希望是这样。只是根据别人的观点,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所以你希望改掉。

所以要明白有的时候不是你真正的想法,只是大家都在说不好,你才希望改掉,有的时候不是你真正的想法,如果你真实的想法就像第一点一样会自然的去改变。如果很难改掉,一定是有道理的。

第三点,如果你真的想改掉但改不了,那么你就需要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这句话对吗?

老师,所有人内心的欲望都可以理解成一种潜意识吗?

李鸣:

不对!人的内心欲望可以是潜意识,但也可以是意识。比如说你爱上一个人,你清楚的知道你有多爱他。

内心强烈的欲望它成为潜意识的前提,就是这些欲望不符合自己的世界观,不符合伦理道德,然后才需要压抑,只有经过压抑的内心欲望才会进入潜意识。

所以潜意识里面的是内心欲望吗?是的,都是被压抑了的,不是所有的内心欲望都要被压抑。比如说你现在在疫情,我希望能够为抗击新冠做贡献,这个欲望你不需要压抑,像这种内心的欲望不一定成为潜意识。只有那些违背伦理、违背道德、违背法律或者社会常识的,不应该做的,这时候而你内心又是如此强烈的这样才会被压抑进入潜意识。

所以,再重复一遍,内心的欲望,只有压抑才能进入潜意识。所以潜意识中间确实是内心欲望,但是不是内心欲望都会进入潜意识。

80后理科生,有多大几率,能通过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心理学

李鸣: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80后”和“理科生”这两点根本不能断定能不能学习心理学,能不能运用?有多大机率?我只能说如果你有足够的动力和行动,有志者事竟成。

“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这句话对吗?

有人说精神分析是消极悲观的人性观。但是精神分析主张“通过精神分析可以使潜意识意识化,让人超越自己的过去,过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享受活在当下的状态”,这个观点也是很积极的吧?老师怎么看呢?

李鸣:首先我们要说在心理治疗领域,我们基本上是都有共识,精神分析是相对悲观消极的。

这个主要是指它的决定论,人是什么决定的呢?人是儿童期就决定,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那么三五岁以后你基本就定型了,这个观点它是消极悲观的。所以,相信“儿童决定成年”的这就已经是悲观了,并不等于人的结局是悲观的。用这种办法来看待人性,它就充满了悲观的色彩,就是等到你开始懂事了,你已经定了,这是叫生物决定论。

那么相对来说,行为主义就比较乐观。我们只能说相对,因为它说出生怎么样不要紧,以后的环境怎么样你就变成什么样的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它这一点上至少要比精神分析相对乐观,主要是指你的可变性。当然它仍然没有脱离决定论,因为它是环境决定论,它仍然说什么样的环境,你就是怎么样的,所以这仍然是决定论。

直到存在人本主义,认为人是彻底自由的,不管什么环境下,人都有自由的选择。当然自由的选择也造成了人的自我的责任,所以它比行为主义更加乐观。所以我们看到这么一个渐变的过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这种在哲学上、在心理学上说的悲观主要是指决定论。

现在这是我们说的经典的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精神分析内部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说经过了三次的冲击,经过了新弗洛伊德,特别是现在的后弗洛伊德。现在的后弗洛伊德主要是强调关系。所以儿童期仍然是决定人的主要因素,但是它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所以逐渐在纠正这种悲观的观点。比如说从经典的理论分化出来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就相对来说要比经典的理论更乐观一点。对人的可变性可塑性,特别后面的依恋学说,自体理论以及特别近现代的主体间理论,就使得人的可塑性大大的增强了,这是更加乐观了。

我们说的对人性的悲观性,主要是指它的可改变性。当然了,在精神分析理论之后的行为主义和存在人本主义,它们就更大踏步的增加了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所以说悲观性主要是指人的可变化性,主要是多大程度上过去决定了现在这一点上。

“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这句话对吗?

对自己某些人格不满意,比如情绪不稳定,易发怒,拖延,内向等,能够改善吗,用什么方法改善比较有效果?

李鸣:

首先你要理解性格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形成的。只有你详细地理解了性格形成的过程,你才有可能去掉你不需要的这部分。

某种人格,因为它的任何形成都是有一定原因,都是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就知道人格的形成是童年占了很大的因素。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性格的形成常常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强化和消退。所以你了解了你的性格形成是从怎么个情况过来的,那么你要去改掉才有可能。

而且任何一种性格一旦形成,它一定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和适应的考验。因为人都要去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所以人的性格,他都是因为环境而形成的,特别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的经历、环境特别重要。

那么如果是它为了适应比如说你的拖延、内向、情绪不稳,那么在逐渐形成你情绪不稳、拖延、内向的过程中,它一定跟当时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所以可能现在它不太适应,因为形势在变,早年这种环境下导致你形成这样人格,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那么你才有可能去掉它。你知道它怎么来的,你才能知道怎么去掉它。

然后如果说是要去改变人格的特征,那么你一定要首先了解哪些人格,要把这个定义定得很清楚。不能笼统的说性格,你的性格哪方面。比如说情绪不稳,指的是在什么情况,在对什么人,是哪种不稳。拖延、内向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很细的分。这样的话你要知道如果细分了,你就能知道这一部分性格它是在什么情况下逐渐养成,它曾经是为什么适应,现在又为什么不适应。

任何一种性格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长期跟外界环境、跟人、跟事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它有合理的一面。现在如果你觉得不合理了,那么你要去首先弄清楚是哪一些部分。也许经过你仔细的观察,你就会发现这部分它并不需要改掉,它形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你真正是当时形成是有道理而现在很不适应,那么你如果了解了整个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帮助你改变的动机。你了解它曾经是多么的适应,现在是多么的不适应,那么他就能够有可能去改变。

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它不是像外科手术,你进个医院开个刀,就有人替你割掉了。那么人格的特征,精神分析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我们都说了,来自于过往以往经历的,特别是童年经历逐渐形成的,那么认真观察了这个过程,你再重新考虑,是不是需要改变。如果需要改变,你弄清楚了它曾经多么适应,现在有多么不适应,那么改变就有可能了。

“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这句话对吗?

网上有一个句子特别火,她说有的人是用一生治愈童年,那这个人的后半生也未免惨了一点。是不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于童年?或者说,童年确实比较孤独,没有得到关注,没有得到爱的人,应该怎样处理这种成年的问题与童年的伤痛。

李鸣:首先我要说这个问题是一种视角,特别在精神分析所说的童年期决定成人。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都知道童年对成人影响很大。精神分析是最强调童年对成人的影响的。

儿童期的基本经历、内心冲突和精神创伤就会造成成年人神经症、心身疾病甚至精神病。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那么网上这句话也是有一部分道理。

但要明白,任何一句话都是有其道理,但绝对不是真理。有的时候一些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儿童期决定论。精神分析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用。

有的时候你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如果你用童年解释成人不合适了,那么应该换一个视角。但是同时要强调,有一些例子只有童年决定成人这个视角才能真正对他有帮助。所以要了解案例具体情况是什么,我们才决定用什么。

当然最后要说一下,如果来访者的童年确实是孤独、缺乏爱等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童年的经历不是经历的本身决定了你,而是你对这段经历的认知体验决定了你。有的人童年的经历很坎坷但是长大了非常健康,因为他对这段经历的认知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也有人童年经历很坎坷,但从此他就生成了心理上的缺陷。

那么究竟童年的坎坷经历是造成你更健康?还是有了缺陷?这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童年的坎坷。它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激励你更好的完善自己,也可以是让你颓废自暴自弃。这都取决于你的认知、取决于你的体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俄狄浦斯情结双向情感障碍存在主义社会心理学易怒症反社会人格心理学家回避型人格障碍抑郁症分院测试MBTI测试智商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产后抑郁症心理医生抑郁症测试边缘性人格障碍爱情挽回女人心理心理测评系统社交恐惧症绿帽情结思维反刍心理恐惧症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