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攻击性行为、暴力性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似乎人们都知道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自残、自杀等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这也是事实,但要是认为抑郁症患者只会伤害自己不会伤害他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关于“抑郁症患者到底和正常人相比会不会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个课题有过很多讨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曾对此进行了统计调查,他们以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以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分别进行了复核诊断及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攻击评分组间比较( x±s)
由表不难发现:
——抑郁症患者的愤怒、敌意、面向自我的攻击、攻击总分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为了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对男抑郁症患者和女抑郁症患者分别进行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不同性别之间攻击评分比较(x±s)
不难发现:
——男抑郁症患者的愤怒、敌意、面向自我的攻击、攻击总分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女抑郁症患者的愤怒、敌意、面向自我的攻击、攻击总分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综上,无论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分性别来看,抑郁症患者相比正常人的确都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即是可能针对自己的,也是可能转向其他人的,由此可以把攻击行为划分为两种:
——直接性攻击行为
——转向性攻击行为
前者是将怨气或愤怒直接发泄到自身身上,从而采用自我虐待、折磨、自戕等方式,而后者则是将攻击矛头转向他人,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
转向性攻击行为倾向 | 13.2%
1999年有相关研究者[1]进行了与抑郁症患者两种攻击类型倾向的占比研究,研究以121名男性抑郁症患者为对象,其中仅有16名出现了转向性攻击行为倾向,占比为13.2%。
也就是说我们多数人的印象是对的:
——多数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行为都是直接攻击性行为,针对的是他们自己。
至于那13.2%会对他人做出伤害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常见的情况有三种:
1·对暴力的认同——童年的不良经历
2002年,Martin等学者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与童年虐待有关的文章,其中心论点在于“孩子具有的受虐经历会使得脑部伤害难以恢复”,认为虐待会使儿童的大脑发育受到影响,甚至严重损伤,而这种脑损伤容易对后来抑郁症和攻击行为的发生奠定了一定的生理基础。
除此之外,部分抑郁症患者在过去(通常是童年期)经历了诸如虐待一类的暴力行为,从向暴力认同的机制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的经历是充满暴力和攻击性的,那么这系列行为一样会被孩子认同,成为其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必要成分,在他长大后会很容易将自己受过的暴力行为特征性投射于他人或自己,从而表现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自我伤害,攻击行为实质上变成了他们内在一种对抑郁的自我保护。
典型案例
▪犯罪人:余某(男,30岁)
▪症状:失眠、食欲减退、唉声叹气、情绪低落、自杀目标明确、愁眉苦脸
余某小时有被其父亲虐打的经历,与妻子结婚后抑郁症的症状明显,除了自残外常对妻子实施家暴,妻子不堪忍受,两人离婚。
1992年4月12日晚上,余某抑郁症发作,前往前妻家,前妻不开门,余某将门踢开后当即用水果刀将前妻刺死,随后自杀。
在对其进行精神病鉴定后确诊其为重度抑郁症,有刑事责任能力。
2·重度抑郁的“并发症”
少部分抑郁症患者属于重度抑郁症范畴,其中又有1/3会存在精神病症状,这类存在精神病的抑郁症患者是很可能在刺激下伤害他人的。
典型案例:
▪犯罪人:郭某(男,25岁)
▪症状:情绪低沉、经常独自落泪、无食欲、消极厌世, 有强烈自杀意念
1987年6月4日,郭某(男,25岁)在家里吃饭时突然拿起铁棍将其大嫂砸死,随后离家出走。
在对其进行精神病鉴定后确诊其为精神分裂症,实施暴力行为时无自制力和自知力。
3·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
这种心境障碍分为两部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当患者陷入严重的躁狂状态时,对冲动的控制能力会减弱,判断力也会受损,容易因为外界刺激而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典型案例:
▪犯罪人:黄(女,17岁)
▪症状:心情抑郁、少盲寡语、心烦意乱、有强烈自杀意念、心情烦闷、焦虑不安
1992年,黄某和外婆发生争执,割腕自杀未遂,但是家人认为是她思想有问题,没有求医,后黄某的症状发展越来越严重,以至无法正常上学,在家坐卧不宁,极为烦躁。
1993年1月3日,黄某从外面回家的时候听见外婆的喊声,顿时心情变得烦躁无比,便冲回家与其争吵,随之用斧头将外婆砸死。
谈到杀人动机时黄某是这样对警方说的:
“我本来心烦, 她总是骂, 我活不下去了,当时就想打死她我再死”
在对其进行精神病鉴定后确诊其为双向情感障碍,实施暴力行为时躁狂发作。
今日知识点总结(记笔记)
1·抑郁症患者相比正常人存在更强攻击性倾向
2·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会表现在自己身上(多,表现为自残、自杀等),也会转向他人(少,分三种常见情况)
3·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小时期都有受虐经历,这些经历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等,它们都与抑郁症的发病与有不可忽视的关系,不一样的虐待方式可能使得患者转换暴力行为的方式出现差异。
全文结束
参考资料
[1]雍那,杜莲,胡华等: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的关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6
[2]雍那:抑郁症患者攻击行为、脑影像学改变与童年受虐经历的关系研究,2012,5
[3]Roberts S J,Glod C A,Kim R,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gres—sion,depression,and alcohol,tobacco: implication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in student health[J]. J Am Acad Nurse Pract,2010,22 (7): 369-375.
[4] Zhang F,Hazan C.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and person percep- tion processes[J].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2,9( 2) : 225 - 235.
[5] First M B,Spitzer R L,Gibbon M,et al.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Research Version,Patient Edition ( SCID-I / P) [M]. New York: Biometrics Research,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2002.
[6]Teicher M H,Tomoda A,Andersen S L. Neuro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stress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re results from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 comparable? [J]. Ann N Y Acad Sci, 2006,1071: 313-323.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388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877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2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93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605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