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万青少年自杀身亡,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最近,翻到一则新闻。
2019年11月17日,石家庄有个13岁女孩,她吞下了一百多颗药片自杀,直到第二天,她父亲才发现异样,赶紧送去医院。
而在小美的枕头底下,父亲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照顾好我的猫,别把它抛弃了,对它好点。”其中有一行被划掉,无法看清。
事后,女孩的微博被曝光,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她得了抑郁症,只好在这里尽情地倾述自己的痛苦和绝望:“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她在自杀前,其实曾在微博留下一条求救信息:“等一会就吞药,希望有人可以帮我报个警。”
经过30天的抢救,女孩终究还是不幸离世。
小美的遭遇,无疑是令人心痛。
但更让人难过的是,这并不是第一起发生的悲剧。深圳一名高三女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称“反正他们都不了解我,没死请给我一刀”;
重庆某小区在停电期间,有三名初中女生手牵着手从18楼跳下,送院抢救无效身亡;
江苏一名九岁男孩不小心打破学校玻璃,因害怕被家长责骂,在家中自杀;
成都一名八岁女孩,因为父母不让看电视,直接从21楼一跃而下;……
不知从何时开始,死亡成了孩子“解脱”的“最好”方法,似乎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据卫生中心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前,多数孩子的问题在于多动症,情绪问题很少;而到了90年代后,因情绪问题而寻求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我国,每分钟就有两个人自杀身亡,还有8个自杀未遂,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生与死之间缺少的是一次机会
2018年11月24日,重庆,两名初中女生相约一起从33楼跳下,坠楼身亡。
据报道,这两个女孩在自杀之前,曾在朋友圈发过动态。
一个说“我走了,再见”;另一人则是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名字)的人了”。她们的配图,都是在楼顶的边缘。
许多网友都在惋惜,如果在她们产生自杀念头时,有人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或是拨打求救电话,悲剧是否就能避免呢?
如果她们的家人早点看出不对劲,平时多点关心,她们是不是不会如此想不开呢?
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心理都这么脆弱,大部分都和家长教养方法有关。
在当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压力都很大,前者忙着赚钱养家,孩子忙着读书升学,彼此间却缺少沟通的时间和机会。
结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理解大人苦衷,双方的误解不断地生成,直至悲剧发生。
悲剧无法挽回,留下的唯有对生者的警醒。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
而在生与死之间,或许只是缺少了一次沟通。
孩子大喊“我回来就跳楼”为什么父母就看不见呢?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个专门关注疑有自杀倾向者的志愿者团队,发现这么一条微博:“跨年的时候我去武夷山玩,回来我就跳楼”。
之后,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查出发这条微博的是个女孩,她患有重度抑郁。于是,他们联系上其母亲,将此事告知。
然而,这位母亲不相信志愿者的话,并且大骂一通:“是你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我女儿?你敢到处传我女儿要自杀,她以后丢了工作,找不到男朋友,我就要起诉你们!”
结果跨年夜当天,这个母亲完全没把志愿者的话和女儿的异样放在眼里,她留下女儿,自己出门了。
而此时,独自一人的女孩,在楼上拍了一张从窗户往下看的照片,并配上文字发给朋友:“我要跳楼了,你们来参加我的追悼会好吗?”
幸好持续关注的志愿者们,当即报警求助,及时将女孩救下,这才没有酿成悲剧。这起事件之中,最可怕的是,直到女儿自杀未遂,这个母亲依旧不明白女儿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去了解女儿的想法。
其实,许多惨痛的悲剧背后,大都源于家长没有及时“看见”孩子。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一个“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概念。
他认为,父母如果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创伤。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
很多时候,父母看起来处处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极少顾及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种情感上的忽视,导致孩子发出的所有情绪信号石沉大海,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和反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虐待,比家庭暴力,更加伤人。
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他最渴望的,都是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我看见你了”是这世上最好的养育
认识一位徐姐,有段时间,她儿子旷课上网吧,她得知后,打过骂过,儿子还是天天泡网吧,有几次甚至夜不归宿。
不知怎么办的徐姐在朋友的辅助下,改变了策略。
某天,她儿子在网吧玩到很晚才回家,她忍住脾气,直接去厨房把一直热着的饭菜拿出来,说:“回来啦?饿了吗?吃饭吧。”
这次,儿子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回他自己房间锁门不出,而是默默地坐下吃完了饭。
接下来日子,徐姐都没有发火,而是关心问候儿子饿不饿、冷不冷,只字不提网吧的事。
儿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心,态度肉眼可见地软化,母子两人重新建立起沟通。
徐姐终于知道,儿子为什么会沉迷网吧。
儿子上的是省重点,学习压力极大,排名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心里藏着无数焦虑和紧张。
然而,他的情绪都无处安放,因为徐姐从未关心过他难不难受,每次只问成绩,他的苦闷说不出口,压力越来越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网游,在虚拟世界里,他可以尽情地宣泄,从此不可自拔。
这一刻,徐姐终于看见并体会到了儿子的情绪,由衷地感到心疼。
之后,她每天都抽出一两个小时,专门听儿子说心里话,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儿子也渐渐敞开心扉,不再沉迷游戏,成绩逐步回升。
最好的养育,不是简单的一句“我爱你”,而是真正地看见你、理解你。
孩子任何行为的背后,都藏着目的。
父母只有透过表象,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才不会酿成误会。
如何看见?
1、遇到任何事情,先别急着发火,而是耐心地去聆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目的。
比如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2、每天至少抽出一两个小时,平等地跟孩子交流,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内心世界。
比如:“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爸爸妈妈今天工作很充实,你呢”……
3、孩子无论是向你询问问题,还是跟你说别的什么,一定要及时给予回应,不能敷衍。
比如当孩子问问题时:“爸爸妈妈听到了,这个答案是……”比如孩子拿着手工制品求夸奖时:“哇,好棒哦,爸爸妈妈也做不好,能说说/展示一下怎么做到的吗?”……
正如《与神对话》中的这一句话:“爱永远不是由你触及对方多少次来衡量的,而是由你走进对方心里多少次来衡量的。”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见”,他们希望被理解和接纳、被允许和信任。
唯有这份深刻的接纳,才能滋养出孩子无限的能量。
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怀揣希望,相信自己值得拥有并享受一切的美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1195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091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67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371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901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