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何时可休矣!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19-10-15 08:49:15 人际心理

在当代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带动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需要见面、书信、电话等传统媒介,取而代之的是具备开放性、隐匿性的互联网。

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而不必顾及会有人察觉到自身的身份。正是大家所喜欢的言论自由。但由于人们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一些互联网乱象的出现。例如:当事故发生后,谣言往往比真相更先出现在我们的屏幕中;而针对名人胡编乱造的消息、花边新闻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睐。

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这些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挟带着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产生,来自于网民产生的认同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人们价值观取向不同所导致的。于是人们针对违背自身价值取向的事件去进行批判,当认为这样符合自身取向的人越来越多后,就形成了一个群体。而这种群体形成规模后,还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这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决定的。

当这种规模性的群体批判出现后,让身处其中的成员不论现实是怎样的人,但从现在开始便具有用一种特定方式来思考和对待这个事件,当舆论场的方向一旦确定,便会采用更为恶劣的方式来攻击事件/当事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方式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辱骂、威胁、诽谤等。这些伤害绝不仅仅是“一句话”、“一张图”那么简单。许多被网暴对象就是因为“一句话”、“一张图”而走上了绝路......然,网络暴力的发起方却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网络暴力,何时可休矣!

今日微博热搜:韩国女星疑因网络暴力自杀

2007 年 8 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对“网络舆论暴力”说“不”!》的文章,拉开了学术界对网络暴力的研究。该文章提出网络舆论暴力的三大特点: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进行恶意制裁,以寻求网络问题在现实中解决 ;通过人肉搜索公开当事人的隐私,煽动人群对当事人进行语言暴力,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对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进行实质性的威胁、恐吓并造成严重伤害。

如何去根除?

首先,要从法律的层面上来规范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其次,社会环境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市场环境。网络媒体必须要意识到他们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媒体宣传报道有所监督,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是网民,是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现实的人,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网上社会与网下社会日益渗透、交融的背景下,我们既可能是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又可能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因此,就自身而言,要应对网络暴力风险,必须注意约束自我的网上网下行为: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应自尊自律,恪守社会公德,避免成为网民攻击的实体对象;二是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质,学会冷静、理性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在网上不发表过激和失实的言论;三是要增强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个人网络信息的保密措施。

而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是网络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智不够成熟,法律意识不够强,往往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或参与者,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培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焦虑症焦虑社交恐惧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树洞抑郁症情商绿帽情结咨询师心理健康职业价值观心理恐惧症心理健康测试悲观主义人际关系叛逆心理学无性婚姻回避型人格障碍双向情感障碍负面情绪孤独症心理效应存在主义俄狄浦斯情结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症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