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虽然和性别相关,但只是客观地讨论女性所面临问题,而不是意在挑起性别对立。让我们一起vs偏见与坏人,而不是男人vs女人。
这几天被唐山伤人事件气的脑壳疼,或许你也被这件事情带动了情绪,愤怒和恐惧不断向你袭来,或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件事情一定要上升到性别呢?
因为,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我们看到了自己以后或许会面临的困境。对于一部分男性来说,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亲人、女友可能会遭受到的伤害。这个事件看似发生在个体身上,反映出的却是一个群体的潜在危机。
她是遇难的我,我是幸运的她。
三次伤害
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大多数的关注点都在外在伤害上,“她们受伤的程度怎么样”“是否有脱离生命危险”。但如果把受害者的遭遇拆开来看,我们会发现,她们遭受了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三次伤害,而这些伤害都有可能会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
来自精神上的污染
首先,性骚扰。性骚扰指以带性暗示的言语或动作针对被骚扰对象,强迫受害者配合,使对方感到不悦。虽然说任何性别的人都有可能是性骚扰的受害者,但是目前女性所面临的性骚扰普遍多于男性。
想象一下,有一个你不喜欢但却比你强势的人出现在你面前,向你发出性请求,你会是什么感觉——反感恶心?因为你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尊重;紧张?因为你不知道拒绝会带来怎么样的风险;恐惧害怕?如果ta利用特权来伤害我呢?我相信,这样的想法与情绪一定出现在每个被骚扰者的脑海中。
她们的无助,恐慌,鲜有人感同身受,只是轻轻地,被“性骚扰”这三个字一笔带过。
最直接,最暴力的伤害
其次,肢体冲突,作为最直接的伤害,成为了拒绝性骚扰所带来的后果,也威胁到受害者的生命。唐山伤人事件中的殴打,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武力冲突,它背后映射出的,是骚扰者对于被骚扰者拒绝其性请求后的恼羞成怒。至于他为什么会恼羞成怒,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许背后有一定势力,或许是觉得被拒绝没有面子,但这些,其实都可以看作对被骚扰者的不尊重:你凭什么可以拒绝我?你怎么敢拒绝我?你要得到惩罚!
法律惩罚施害者,舆论却在“惩罚”被害人
我们多希望,坏人被绳之以法,受害者得到应有的公正就是最后的结局。可是舆论的发酵、他人的指责、对施害者的包庇,却不可避免地给她们带来了第三次的伤害。
虽然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大多数的人都在为受害者发声,但是其中还是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
“你知道吗?那个女生被骚扰,好像是因为她本身就从事于风俗行业的诶!”
“她为什么不报警啊,一点都不懂得保护自己。”
“他是因为喝了酒才打人的。”
“女生为什么要大半夜喝酒撸串啊,不应该早点回家吗?”
还有人在拼命地寻找一个完美受害者的模样,仿佛这样的受害者才应当得到帮助和支持。
可是受害者的不完美,真的能改变ta被伤害的事实吗?明明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啊。
这三种不同层面的伤害,也坚定了我们一定要发声的决心。
柔弱的守护者
在整个事件中,现场大多数出来制止的,和在网络上发声的大多都是女性。明明女性在力量上明显弱于男性,却愿意在其他女生受到伤害的时候挺身而出。而更强壮的男性,大多数都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
这大概是因为,男性拥有更多的社会特权(Social privilege),例如有些工作男性更容易被录取;即使年龄稍大,在婚恋市场上也依旧可以如鱼得水;半夜出门也不会那么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社会特权的人往往会意识不到自己的特权,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特权所带来的利益。因为没有经历过太多不公的对待,他们无法真正了解没有“特权”的人所面临的困境。
所以,尽管很多男性懂得尊重女性,保护女性,但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他们也很难真正地做到感同身受。在他们看来,这可能就是一次简单的醉酒冲突,只要不波及自己和女朋友就好。而在大多数女性的眼中,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冲突,是特权者对于弱势者的压制和轻视。这种肆意妄为,让每一个和受害者共情的人都毛骨悚然。
性别框架
其实,除了这种明显的冲突,我们也有必要注意生活中的「偏见」(Prejudice)、「微歧视」(micro aggression)和「歧视」(Discrimination)。它们设定了一个严格的性别框架,放大了性别的不平等。
「偏见」是当你遇见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有一个预先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基于群体而不是这个人本身的。例如“你是中国人啊,那你数学一定很好吧;”“你这么会打扮,一看就是个海王啊;”又例如“她深夜出现在酒吧,私生活一定很乱吧。”这种预先的假设,就是指责的源头。
“夜晚”“酒精”这两个词,就足以让一些人用预设好的框架,给她们贴上“不正经”“不检点”的标签了,而这两个标签,已经违背了大众心里传统女性该有的样子,至于她们真正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或许懒得思考,也不想去了解。
“哇塞!作为一个女生来说,你的数学真的好棒啊!”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夸赞吗?相信有的小伙伴会觉得吧。但这其实就是「微歧视」的一种,看似夸赞的句子下,隐藏了对一个群体的偏见与贬低。因为他们觉得女生不可能数学好,所以个体突出的数学能力才这么让人震惊。我们需要对生活中的微歧视格外警惕,不要觉得是自己过于敏感了。“当你感受到不舒服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有事情不对劲。”
最后,歧视。歧视可以看做是偏见和微歧视的结果,因为它真实地损伤了被歧视者的利益。例如,女性因为生育的原因更不容易被工作录取。又例如,仅仅拒绝了他人的性请求就被殴打,造谣。歧视最容易煽动情绪,引起讨论,但引起歧视的,往往是背后隐藏的偏见和微歧视。
我们可以思考些什么
无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希望这件事情可以引发你们的深度思考。
我们知道,当人们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气愤。此时我们很容易被情感占据大脑,从而被他人煽动情绪,甚至将他人的观点变成对这件事情的第一印象。这样的状态下,因为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的原因,我们会不断寻求和自己想法相同观点,从而忽略掉不同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观点就会变得有失偏颇,甚至走向极端。可是这真的就是我们原本的,真正的观点吗?在一次次的情绪煽动下,或许我们已经被植入了他人的想法,或许我们已经忘了自己的第一感受,或许我们的主要目的已经变成了宣泄情绪。此时我们需要尤其注意,不要被愤怒和恐慌剥夺了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情绪下,把自己的愤怒和仇恨转移给自己的同胞一定是不可取的。
如果你因为这件事情,为受害者感到不平,并且进行一定的反思,这说明你是个富有同理心并且善于思考的人。打人和暴力,只是这个事件最直接的部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误的思想在给我们不断的洗脑,限制我们的发展。“女司机”“球媛”“女生适合文科,男生适合理科”“男儿有泪不轻弹”等偏见和思想,正在让女性离自己的潜能越来越远,也让男性被迫背上了更多的责任和负担,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个体的成就。
如果你是女性,我们希望你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因为对性别的偏见而减少自己的选择。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不断的在不同的领域挑战自己,因为有些时候实力是赢得尊重和平等的最好手段。
如果你是男性,也请不要让性别偏见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发展,同时记得鼓励身边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被偏见所束缚。
如果你已经被这件事情搞得有些筋疲力尽,铺天盖地的消息和争论让你觉得无法喘息,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也可以先放下手机,平复自己的心情,暂时从这件事情中抽离开来。如果因为别人的恶行而伤害到自己,就有些得不偿失啦。
性别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课题
希望大家理解,部分的人渣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男性支持女性追求平权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恰恰相反,它说明了你是一个具有同理心,愿意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人;也反应出了你足够优秀自信,因此不会害怕女性权利的崛起影响到自身的利益,愿意公平竞争。
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不同性别所面临的课题,而不是对此视而不见,羞于启齿。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也是对于男性权利的剥夺,是之前残留下来的旧思想对每个人的pua。每个性别都有它所面临的困境和限制,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温柔乖巧,相夫教子?为什么男孩子一定要顶天立地,赚钱养家?如果我就是想要做一个女强人或者家庭主夫呢?我们需要站在一起,相互理解,然后一起冲破性别偏见所给我们带来的枷锁。
当每个性别都脱离了约定俗成的偏见与期待,我们或许就更有可能做到不在乎他人眼光,放心大胆地追逐自己喜爱的事物。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真正的接纳自己的性格,不会因为它不符合性别的框架而感到不安。我们的亲人、朋友、爱人,也有更多的时间做到无忧无虑,大胆地生活在阳光之下,或在夜晚也可以放心地出门玩耍。
天还很蓝,花也很香,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Black, L. L., & Stone, D. (2005). Expanding the definition of privilege: The concept of social privileg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3(4), 243-255.
Dion, K. L. (200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erceived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43(1), 1.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25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775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95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082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51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