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心理咨询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平 2020-11-04 16:37:16 心理百科

一、自然科学的哲学假设

不得不指出,当今”主流的“实验心理学家们,或多或少皆以与哲学产生瓜葛为耻,他们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教导他们要注重行动,关注实效,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空洞的”哲学思辨上。

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正是这些自诩为“价值中立”、“非思辩”心理学家从一开始就沾染上了哲学色彩。因为每一门科学无疑都受到了其产生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影响,致使它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研究对象,大多数时候,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做出了若干基本假设,瑞士存在心理学家鲍斯将之称为“自然科学的前科学假设”(the pre-scientific premises of natural sciences)。

无论研究者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些基本假设在其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后者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每项具体的研究之中。现在我们若将这些不证自明,一直被研究者们想当然的假设加以审视,就会发现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条:

1、有一个外在的“真实的”客观世界,此世界独立于人并自给自足地存在着。

2、所谓“真实的”“可靠的”事物,只能是可测量、可计算的事物,因此它们是确定无疑的。这些事物构成了世界,而且所谓的“现实”就是它们的总和。

3、这些事物之间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是可预见的因果关系。这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是永不会被打破的。

4、所有“真实的东西”,在空间上有三维性,在时间上则是一维性……[ Boss, M. (1963). Psychoanalysis and Daseinsanalysis (L, Lefebre. tran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p.75-76.]

现象学的心理咨询临床应用价值

二、这些科学背后的哲学假设——之缘起

这些潜藏在各门自然科学之后的基本哲学假设,皆源自于主客两分的传统形而上学思想,而形而上学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方才形成了这些预设。

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知道,在早期希腊文化中,人们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理解为“现象”(phenomenon),也就是指自己显现自己的东西。它意指一切存在者,包括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可以从被遮蔽的状态中自己涌现或显现出来,从而向我们展现出自身真实的内容和意义。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对于“现象”的这种初始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遭到掩蔽的过程。柏拉图把“理念”视为所有现象中稳定不变的东西。从此以后在西方哲学当中,人作为一个拥有理性力量的“主体”,就只能通过“理念”去认识外界的事物从而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这关键的一步拉开了西方哲学史上主客两分的形而上学的序幕。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于主客两分的信念开始逐渐确立起来。对于自身力量充满着无比自豪的罗马人开始相信,是人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力才将对象的意义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客体并没有自己显现自己意义的能力,是人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使它们形成心理表象,并赋予了它们以意义。因此在古罗马时代,与“主体”截然相对的“客体”观念被确定了下来,人们开始相信“主体”之外那个“客观的”外部世界乃是自己想象能力的心理产物。

这种以心物、主客二分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在笛卡儿的时代达到了顶峰。笛卡儿将除上帝以外的一切存在都归属于灵魂和物质这两种彼此独立的实体范畴。

除此之外,笛卡儿更是将人的身体比作一台会吃会呼吸会行走的机器,其运行机制严格地遵循着“物质世界”的因果规律:

我认为身体不过是由泥土塑造而成的一尊雕塑或一台机器,上帝出于明确的意图将其塑造成了我们的样子。因此上帝不仅赋予了我们身体各部分外在的颜色和形状,而且还在身体内部放置了可以使身体行走、吃饭以及呼吸的各个器官,从而的确模拟出了我们所有的机能,这些机能可以想象是出自于物质的,并且全然依赖于我们器官的构造。[ Descartes, R. Treatise on Man ( J. Cottinghan, R. Stoothoff & D. Murdoch. Trans. & Ed.).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 1. (198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99.]

三、现象学方法最适合研究人

包括医学和心理学在内的各门科学,在其方兴未艾的那几个世纪毫不含糊地接纳了笛卡儿身体VS.灵魂、主体VS.客体的对立两分哲学假设,并在不自省的情况之下将其维系至今。

但是在心理治疗学这样的人文科学领域中,自然科学的这些预设依然有效吗?英国存在心理学家德意珍( Emmy Van Deurzen)在自己的代表作《存在主义心理咨询》中描述过一个简单的咨询互动:

来访者:昨天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就在我想去寄信的时候,突然下起来瓢泼大雨,我只好返回来,等雨停了才把信寄走。

咨询师:你不喜欢被淋湿,是吗?

来访者:(愣了一下)哦,不,我挺喜欢下雨的。雨水一浇,我的头发可以更卷,我挺喜欢的。嗯,可能是因为我并不是很想寄那封信吧。[英]德意珍著,罗震雷等译:《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02页。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只听到了咨询师一句简单的问话,然而即便只有一句,其中也带着他自己的预设,它也许是“来访者不喜欢被雨淋,因为一般说来没人喜欢淋雨。”

心理治疗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治疗师心中已经有了预设,其实根本不用问问题,只需要从来访者那里”搜集证据“把预设证实或证伪即可,就像自然科学研究一直做的那样。

但是人不是机器也不光是物质,因此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并不全然遵循自然界中的因果律。就像我们在上面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这位来访者并非不喜欢淋雨,因为这会让他的头发加卷曲;在他的主观世界中,更有意义的似乎是那封信。

所以,当我们对面人这种特殊的研究对象时,当我们需要探索人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意义时,现象学方法就可以尽显优势了。

这种方法素以关注人、强调直观理解人而称世,尤其适合于挖掘人们的各种生活体验和意义。

四、现象学方法的心理咨询临床应用步骤

1. 悬置

现象学要求研究者不带任何预设地问问题,然后再仔细地倾听对方的回应。放到刚才这个例子里就是:“一般说来没人喜欢淋雨——但这个‘一般’我先存而不论,我此刻只想知道来访者在雨中寄信的体验具体怎样。”

上述“存而不论”的方法在现象学方法中可以被称为“悬置”(epoché),即把“你的期待和作为心理学家或治疗师所拥有的各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放到一个括弧中,然后开放性地去拥抱来访者呈现出来的这个具体世界。”[ Jacobson, B. (2007).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3-4. ]

在现象学方法中,悬置往往是进入研究对象内在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殊为关键的一步,因为悬置“给予了人们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初起点,一种开阔的视野、空间和时间”。[ 徐辉富著:《现象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第52页。]

有了这个通过反复悬置而腾出的“最纯的视野”,研究者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故往成见的束缚——这也意味着,无论你是资深精神病学家还是实验心理学家,如果你想无偏见地探寻他人的生活体验,那么从一开始你就得摒弃那些关于人的诸多预设,如“心灵”(psyche),“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自我”(ego)”俄狄浦斯情结“、“自我实现”等等。如此方能以最饱满的开放性来观察其生活体验的自然显现。

由此可知,来访者跟你谈他的三角关系,那么你需要悬置的,也许就是你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如若来访者跟你谈死亡,那么你要悬置的可能就是欧文亚龙的“接受死亡才能生得更饱满”这样的预设,哪怕这个预设相当精致十分微妙;

如若来访者跟你谈恐高,你要悬置的恐怕就是当下带他去做系统脱敏或者暴露疗法的冲动——你都不能呆在这种焦虑里,你让来访者如何耐受?

现象学临床方法第一步为悬置——为我们已经塞满理论的头脑做减法。需知: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无为。

2. 描述

临床心理学采用的现象学方法,其第二步就是恪守“描述原则”(the rule of description):“描述,而非解释。去除所有的解释和因果思维,描述、描述、实事求是、极尽细致地具体描述。”[ Jacobson, B. (2007).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3-4.]

放到心理治疗情境中来审视,这条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治疗师克制自己对于来访者症状形成所做的因果判断,从而为病因现象的自行显现腾出空间。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面谈过程中,想“穿透”来访者的表面症状,找到其童年或者潜意识成因,我们就越在当下,和来访者之间失掉了连接。

相反,如果我们允许自己“无为”(暂时不做因果判断和推测)地沉浸在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中,视其所视,闻其所闻,受其所受,进而描述其所描述,那么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来访者自己就能发现自身描述之事所内蕴的意义,有时甚至是某些重要的因果联系。

因此现象学方法第二部,教我们沉浸、描述,和来访者看似无为地“呆在”一起——我无为,而彼实无不为也。

3. 水平化

现象学方法的第三步,乃是遵循“水平化原则”(the 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即咨询师应让事件的重要性,在来访者那里自行涌现出来。对他们所谈的主题,应尽量保持水平化的同等关注——而非我咨询师人为地“将某些重要主题引导出来”,由我来暗示你接下来的咨询方向(因为那个方向可能更符合我的知识结构或者某个理论的掌握程度)

“如果你的描述中包含了若干元素,则应该尽可能避免过分强调其中任意一个的重要性……让所有元素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等的重要性,以免你过早地给原始材料强加上一个模式。那些对来访者而重要的意义,在时机成熟之时自会显现。”[ Jacobson, B. (2007).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3-4.]

这一原则和弗洛伊德的“均匀悬浮的注意”有惊人之一致性——都旨在不要轻易打断来访者自己为自己的谈话内容赋义的过程。

不要轻易地跟进“你认为重要”的谈话方向;

不要轻易认定来访者说的某些内容仅仅只是防御;

而另外一些没有谈及的内容才是“干货”;

不要有太强的分别心——这不光是基于宗教情怀,更是基于对另一个人的、不漏的尊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心理治疗等助人行业中,现象学方法将治疗师本真而澄澈的、生而为人的同情心还给了他们,并让他们对患者及其生活世界(life world)充满理解和信任。

更重要的是,它允许和鼓励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看似无为地”呆在此时此地“——不套症状的早年成因(不往彼时);不马上见诸行动,如修复机器一般地修复来访者(不去彼地)。

用我的师兄,资深现象学研究者崔光辉教授的话说,就是:”现象学临床应用之精髓,就是于此时此地,对另一个人饱含着的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业价值观叛逆期MBTI绿帽分院测试爱情挽回心理健康测试男人心理洁癖社交恐惧症智商恋母情结自卑心理心理效应倾诉存在主义九型人格自愈能力外貌焦虑偏执型人格心理恐惧症抑郁症测试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