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君写在前面:
有意无意地试图讨好身边每一个人,想要让别人对自己满意;觉得没有选择,只能不断地迎合别人的期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很有问题”的心理状态。
“讨好者”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在内心深处,不能勇敢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的人,表面像是一个完美的“好人”,但内心却堆积了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不断进行痛苦的自我攻击。
尤其是在职场中,对于许多人来说,即使意识到“讨好型人格”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
而这种心态的来源是什么呢?如果你已经意识了自己是一名“讨好者”,那么你还能从这种心态中走出来吗?答案是可以的。
心理学上,将“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的个体称之为讨好者/取悦者(people-pleaser)。
讨好者总是在不自觉地取悦着其他人,主要有以下表现特征:害怕拒绝别人;害怕被别人拒绝;帮助别人时比做自己的事情还要谨慎;不敢要求别人;担心冷场而主动找话题,但又担心引起别人的反感;不敢表露出负面情绪,害怕影响别人;遇到什么事都一忍而过;心理敏感,怕得罪别人。
心理学家Jay Earley认为,讨好是一种人格模式,这意味着,一个讨好者可能会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讨好他人,但也有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会去讨好。就像身体里有一个“讨好模式”的开关,会被某些人和事触发。
比如,他们可能会为了完成同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几个小时,即便这完全不是他份内的事;但在爱情中,他可能不会迁就另一半的各种要求。
取悦别人的人通常觉得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迎合别人对他们的期望。然而,他们将秘密全都藏在心里,有时还有危险的保留意见和怨恨。他们表现得像完美的同事/朋友/爱人,但他们的真实感受却没那么炽烈。他们对自己排斥的安排表示赞同,他们没能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有力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周围的人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虽然看起来,喜欢帮助别人、性格温和,被当做好人似乎不像什么坏事。但实际上,过度讨好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一个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取悦他人者和他们的取悦对象都是如此。
▌ 取悦他人的不良影响:
a. 自我消耗增加,限制自我成长。讨好者的生活几乎都被他人占据。他们不得不压缩自己的个人时间,或者无法按时完成自己手头的事情、不得不为他人的事情奔忙,身心俱疲。比如说在工作中,他会承担过多的工作职责,这不仅会增加工作负荷,而且还会使他产生怨气、倦怠,影响工作效率,从而适得其反。
同时,讨好者的行为是基于对别人感受的揣测做出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所以不能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b. 人际关系更加脆弱,社会存在感薄弱。讨好者的人际关系是靠着一味的迁就和取悦建立起来,一旦面临冲突或是取悦的戛然而止,人际关系就会不堪一击。此外,由于从不抱怨或争论,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个体往往受到他人的无意识地忽略与无视。
因此,长此以往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可能还会令他们失去职场的竞争优势。
既然这样,我们势必要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加以修正。任何事事出必有因,其实取悦他人的人,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他们不是为了占优势,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会不高兴。
▌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想要理解或者是同情取悦他人者,我们需要看看他们的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个群体过往的经历后得出的答案就是——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人小的时候。基本上涉及到与人相处的早期经历,大多是与父母相处的时候。
如果遇到了脾气暴躁,或者内心脆弱的父母,孩子必须要不断地迎合,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小孩子从思维方式上,就放弃了“我想要”,而选择了“我如何迎合”——这种思维方式会延续到人长大以后,不敢跟人发生矛盾,不敢被人讨厌。一旦察觉到人际关系的危机,就会被生理性的恐惧淹没。
为了生存下去,对于别人希望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他们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我真正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次要,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比这重要的多的优先事项,他们绞尽脑汁地去猜在那个时候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些人的想法。
但有时候,他们并非只是处于恐惧而撒谎,也常常是出于对深爱他们、但在某些方面很脆弱的人的爱。他们撒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父母再次发生争吵,希望让抑郁的父母保持好心情,避免给已经非常艰难的生活增加更多负担。他们不能给他们所关心的、本就脆弱的人添乱。
知道了成因,那么,该怎么做呢?
▌ 三种心理暗示告别“取悦”:
在理解取悦者的行为起源的基础上,处于条件反射性更强的成年阶段的取悦者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第一种是依靠自我提醒。明确告诉自己:我们的同事和朋友肯定与我们自己童年时期所接触到的人大已不相同。大多数人可以不失体面地处理一些分歧、负面信息或偶尔的拒绝,而对方也不会生气。
同时也需要从中理解,当你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这些个体并不能代表人类整体。
其次,你要知道你的“不敢”或许会造成更大的不便或损失。在工作中,如果选择保留自己的疑惑或建设性的意见,这对工作的推进无益;如果你承担过多的工作职责,没有时间把所有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会让自己在专业能力提升和职场竞争力打造上滞后于他人。
而在爱情中,仅仅是因为对方离开你就活不下去而保持这段关系,这并没有什么善意可言,反而,你会因为我们的多愁善感而浪费他们很多时间。
必须意识到一点:你的行为会在无意中给人造成伤害。你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没能更坦率地讲出来,这可能会伤害到每一个人。
最后,你必须学会学会认可你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获得自信,并巧妙地传达你的想法与感受。幼年到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或许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痛苦和需求转化为语言。现在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观点,不过也要友善和平地表达。
你可以在说“不”的同时表达你的亲切。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之下,指出对方的错误。即便是在你决定离开某个人的时候,也能让对方意识到这段关系对双方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我们不用取悦他们,也可以惹人爱。
以下有一些技巧来帮助你克服困难,来学习说“不”的技能,打破下意识说“行“的习惯。
比方说你可以拖延时间,不要立刻答复。这确是一个在改变初期避免我们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好”的有效方法。你需要为自己准备几句拖延时间的措辞,比如:“我现在不能确定我行不行,晚点再给你答复好吗?”
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能帮助打破无法拒绝的恶性循环,也能为你争取思考和作出正确选择的时间。
接下来,为自己争取了思考时间的你,可以试着将给对方诉求的回应分成三种:答应,拒绝和折中方案。你需要在心里想清楚,最好是详细列出如果你答应或者拒绝了的话这件事会有怎样的走向,又会对你个人造成怎样的影响。紧接着,你可以利用“折中方案”练习说“不”。
比方说,同事有别的工作,想让你帮他照顾完成一个着急的项目,那么你的折中方案可以是:“我可以帮你做,但我只能做我熟悉、能掌控的那一部分”。
当你觉得无法接下任务时,最好以事实来说话,要拿具体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困难。
你要明白的是,中止取悦的循环不是要让你达到另一个极端——对所有要求都说“不”。而是让你能够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更加谨慎地思考,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也放入考虑范围内,从而作出更理智的选择。
最后,愿每一个不忍让他人失望的的“老好人”都能尝试着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这个身份之后,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是“好人”,那你是什么人?
相信你并不只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好人”,你希望的是你是你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84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752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00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25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054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