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任何从事教育领域研究、学习和工作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教育的传统思路一直是基于书本和老师的由上至下灌输,书本和老师在课堂上有着近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这一传统价值固然产生了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职业的优秀传统,但于此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人的思维和个性。
与此截然不同,西方教育(请允许我在本文使用这个宽泛、模糊的概念)的核心价值则是围绕“批判性思维”建立的,书本和老师仍然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学习者的个体独立思辨(Independent Thinking)被摆在了教育的主体地位上。
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即“批判性地思考问题”,但在中文语境下我们很容易把关注点放在“批判”两个字上(因为“思考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然后把“批判性”约等于“批评”,即对于任何接收到的信息都采用批评的态度,再由此态度得出结论。
这个错误的关键是忽视了“批判”一词中“判”,即评判的含义。事实上,批判性思维更完整的含义是对信息做出清晰的、理由充分的(reasoned)判断和评价(judgment),是一个严谨的思考方式和过程,而非批评、否定或对立的立场。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而非预设的态度和立场--后者通常都是感性的。
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理性的存疑加上逻辑严谨的判断和论证。如前所述,这一思考方式是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学生普遍缺乏的,也是中西方教育最本质的一个差异。它成为很多西方背景的教师在中国从教过程中普遍认为的最大教学障碍,也是中国留学生初到欧美留学所遇到的学习上的最大不适之一。
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
一个好的起点是,养成对问题存疑的习惯。这里面有两个发问技巧可以帮助养成这个习惯:一是“真是这样吗?”,二是“为什么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常听说西方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幸福,作业少,学习压力小。我们便可以这样发问:“真的是这样吗”,或者“为什么西方的孩子会比中国孩子压力小”。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态度或立场,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停留在质疑本身,而是要理性地探究。在这一思考方式的第二步,我们可以质疑信息的来源。在我上面例子中“真的是这样吗”的发问之后,可以继续质疑:这个判断是谁说的?它的来源是哪里?比如,是学生说的?家长说的?新闻联播说的?还是英国广播电台(BBC)说的?我们生活中的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消息,在不同人口中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
该怎么思考?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当你质疑信息来源之后,通常的下一步可以是,试着去找一些不同的消息来源,看看对同一问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在我们讨论的这个例子中,如果你是从身边的同学、老师们那里获得的信息,那么就试着去找找西方国家的学生和老师们是怎么说的,或者英美国家的媒体、网站、论坛有没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看看他们自己是不是觉得自己比别国孩子幸福、学业压力小。
质疑信息来源的另一种方式是质疑消息源的可信度,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在你已经找到不同消息源的不同观点、不同结论之后。比如,我们通常觉得纽约时报的评论性文章比较有参考价值,而小区卖报纸的王大爷和邻居张叔叔的同事、朋友、家人口口相传的消息可能只是人云亦云的饭后谈资。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发问方式是“为什么是这样?”。这个发问的根本出发点是质疑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即一个信息、“事实”或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我们继续以上面的例子来探讨。西方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幸福,那么,为什么呢?他们为什么比我们幸福?我们常见的说法是,家长对孩子比较宽容,或者家长和老师不给孩子很大的作业压力。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家长比较宽容?为什么不给孩子作业压力?学习不重要么?这个问题我们常见的答案有很多,有人说西方社会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学习只是一部分。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又或者,有人说,高强度的学习不利于成长期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欧美很多学校下午3点就放学,也没有很多作业,家长们也不会像中国的家长那样放了学、周末还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把孩子的生活填满。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留多点作业?为什么不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他们不是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吗?当然,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真的是上面所说的这样的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以英国为例,中小学生的学业幸福感并没有想象中高。在一项对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中学生的调查中,英国学生在学业满足感一项中的得分倒数第二,仅次于美国。在该调查报告公布之后,英国几家主流媒体的进一步调查显示,有60%多的英国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的学业压力大,大量学生反映自己在学校除了学业困难,还要遭受同伴欺凌(bullying)和同辈群体压力(比如攀比等)。这看上去跟中国学校的状况并无两样。
另外,稍微有些经济条件的家庭,也都会在学校学习之余,竭尽能力地从孩子去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和学习班,广泛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在这方面他们跟中国家长也没有太大区别。以一个普通中产家庭孩子为例,下午3点多放学,参加1个兴趣小组和1个体育项目的训练,回到家基本上也要7点多,通常还有1个小时的学校作业要做,那么这个时候还有多少时间留给他体验传说中比中国孩子更多的“幸福生活”呢?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孩子并不必然比中国的孩子幸福多少,也不见得少吃多少苦,只是幸福和辛苦的定义和方式可能不同罢了。
但是,当然,真是这样吗?
后记:批判性思维有一整套严谨的学术论证,这里出于篇幅和实用性考虑,只从最基本的层面进行讨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0402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74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11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052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35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