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一次次否认中到达修通状态
作者:杨凤池 2020-10-11 17:19:05 成长心理

这个对话发生在杨凤池黄埔第三阶地面课上:

“你同意吗?”

“你说的有点假。”

“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

“我自己意识不到。”

“你是不是一直感觉‘我周围没有人我心里没有人只有我一个人’?”

“说实话,我小时候没意识到。”

“你应该感谢你的障碍。”

“不是,我不知道说什么了。”

这是我听到否认最多的一次咨询。

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一次次否认中到达修通状态

咨询一开场,杨老师在台上来回徘徊,突然杨老师问“你想坐哪把椅子”,学员思考了一会,有些犹豫的小声说出想坐靠窗的那把,接着杨老师立马反问道“可是我的东西都在靠窗那一侧,按常理我应该坐那把”,学员笑了笑,让杨老师坐到他一开始选择的那里。通过这一个小小的选座椅事件,杨老师想要看一看学员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并为后面的咨询埋下了伏笔。

在杨老师和学员都坐好之后,咨询正式开始了。学员讲述了自己问题——思维过程存在障碍,注意力涣散,非常焦虑痛苦,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了给予学员一个解释,杨老师跟学员探讨了童年经历及童年经历对现在的影响等。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杨老师多次采用一般化技术,包括共情、内容反应、情感反应、正性赋义、面质等。在来访者叙述完自己的问题和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后,杨老师立即表达了共情并且对其存在的问题和过去经历进行了积极赋义。

当来访者将自己现在成就归因于幸运的时候,杨老师也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分享,告诉来访者没有谁能够把精力完全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每当杨老师要给出解释解决学员“知”层面的问题时,学员习惯性的去否认、去逃避,仿佛不想去承认,但是学员又十分迫切的想要改善自己在注意力上的问题,完全只关注“行”的层面,这似乎是非常矛盾的。

杨老师抓住了这一点,生动的讲述了大象的故事。一只小象在哺乳期时就被拴在木桩上,每次当它想挣脱的时候都被木桩和绳子伤的浑身都疼,结果成年之后,本是连树都可以拔起的小象却可以被一个小木桩拴住,这是因为从小的经历让小象认为这个木桩就像坚不可摧的定海神针,在无数次挣脱都无果后就放弃挣扎了。

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学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杨老师乘胜追击,继续将解释传达给学员,可是结果依旧是一样的,学员又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虽然这场体验到最后看似在学员的一次次否定中停滞了,但是这一次次否认不仅让杨老师更确信自己给予解释的正确性,而且也让学员慢慢的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更加深入地思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前进呢?体验结束后,在场的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第一天的分析体验课程中,杨老师始终传递着“知”与“行”两个层面的心理咨询技术思想。人的苦恼基本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不知”或者“不行”。自然解决苦恼也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知”在前,“行”在后,只有达到真知的状态才能到达真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知行合一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弗洛伊德绿帽情节回避型人格障碍咨询师自卑职业性格思维反刍桃花运易怒症产后抑郁社交恐惧症存在主义源码原生家庭抑郁症测试抑郁症女人心理聊天自愈能力职场心理智商测试社交恐惧症爱情挽回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强迫症九型人格男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