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而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客观社会阶层)以及主观上感知到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观社会阶层)。心理学对社会阶层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一是健康心理学,如高阶层者相对于低阶层者有更长的寿命,健康状况更好,遭受肢体残疾的可能性更小,高阶层者更多地体验到幸福,更少体验到负面情绪;二是文化心理学视角的社会阶层研究,认为社会情境塑造了不同阶层的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三是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研究,认为环境导致的高低阶层者的认知倾向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其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研究发现,主观社会阶层以感知到的自身的相对等级为核心,产生于个人与他人的社会比较(通过与别人比较形成关于自己在社会层级中相对等级排名的感受和认识,如穿运动裤的被试会比穿商务正装的被试更容易启动低阶层的行为模式),与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更为密切。
高低阶层的人存着很多根本性的心理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反过来维护甚至加剧阶层固化。心理学家意识到,阶层不只是一个人某一个时期的标签,而常常是人一生要经历、共享并被打下深刻烙印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是通过人的心理和行为来影响社会的。
高社会阶层者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感知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相对低阶层者而言,他们不太需要考虑物质成本。他们自我控制感较高,威胁敏感性较低,长期生活在充裕的社会资源和相对较少的社会限制中,使得他们形成了唯我主义(solipsism)的社会认知倾向,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特质、目标、情绪等)的影响,忽略和抵制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内归因)。高社会阶层者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更倾向于用内在特质来描述自己,偏好摇滚音乐(更具有表现性、影响力和独立性),倾向于做出独特的选择。
高阶层拥有比低阶层更好的健康状况,更高的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更少的情绪问题,高阶层比低阶层有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展现自我的行为。Stephens发现,中产阶层所处的文化环境塑造了个体独立的文化信念,他们更多的表达自我偏好,强调与众不同。
在社交上,高阶层者的唯我主义认知倾向更关注自身的独特性,较少有同理心,这样的认知倾向让他们更喜欢交换的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关注关系中的付出与收益是否平等,更自我中心,其婚姻关系更多是互换过程,关注婚姻关系中的付出和收益是否平等。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低阶层者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感知到较低的社会地位,这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和追求目标的机会,进而增加了他们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低阶层者受教育机会较少,居住环境比较恶劣,时常受到失业的威胁,他们缺少物质资源,其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他们自我控制感较弱,威胁敏感性强,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期生活,使得他们形成了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社会认知倾向,倾向于认为心理和行为是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外归因),只能通过调谐外部限制、威胁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来行动。长期处于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形成互依(communal)的自我概念,更多自发地表述与环境相关的自我,更多用外在生理特征词来描述自己,偏好乡村音乐,倾向于做出与他人一致的选择。情境主义认知倾向的低阶层者自我控制感较低,对来自外部的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信息更敏感(物理上的威胁,如人身安全;社会方面的威胁,如被拒绝、被排斥、丢脸),也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同理心。
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ocial class)指出,低阶层群体相对高阶层拥有更少的社会经济资源,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更大,对威胁的敏感性更高,更容易产生社会压力和情绪,健康水平更差。Gallo和Matthews的备用容量模型(reserve capacity model)则解释了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个体健康水平:低阶层群体会遭受到更多的压力,所处的环境会消耗掉他们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发展新的心理社会资源的机会也更少。李小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社会阶层越低,心理社会资源水平越低,能够调动来应对可能遭遇的拒绝的威胁的资源就越少,所以他们对拒绝的焦虑预期和知觉反应视水平都更高,社交焦虑水平也越高。
在社交上,低阶层的情境主义认知倾向让其偏好互依的关系,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更敏感,更富有同理心,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对方的需求和利益更为关注,其婚姻关系中更多地考虑为对方的需求负责,更能够照顾对方的情绪。
长期物质贫困会产生心理贫困(mental poverty),心理贫困独立于外部环境,一旦形成,便会让贫困者难以摆脱物质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阶层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所导致的“抱负失灵”(aspiration failures)和“行为失灵”(behavioral failures)。
抱负是着眼于未来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偏好,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经济决策和努力水平。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抱负水平最低,穷人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教育的抱负水平也最低。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ocial class)认为,贫困群体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使得贫困者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目标达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形成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社会认知倾向,如对贫富差距做出外归因(认为财富主要是运气、出身等外在因素决定,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最后降低了自己的抱负水平。
行为失灵则是指贫困阶层容易局限于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只在乎眼前的收入多少而不愿做出长远的规划,相对较少地为子女未来发展进行投资。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中,形成了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est),即注意聚焦于自身最匮乏的部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种稀缺损害了贫困者的认知和执行功能,窄化了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只关注自己匮乏的方面,同时认知资源的损耗使得他们常常会做出不合理的跨期经济决策(如借贷过多、储蓄过少、不参与社会保障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小新,任志洪,胡小勇,郭永玉(2019). 低家庭社会阶层大学生为何更容易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和拒绝敏感性的多重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42(6): 1354-1360.
2胡小勇,徐步霄,杨沈龙,郭永玉.心理贫困:概念、表现及其干预.心理科学,42(5):1224-1229
3郭永玉,杨慎龙,李静,胡小勇(2015).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5,23(8):1299-1311
4胡小勇,李静,芦学璋,郭永玉(2014).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社会认知视角.心理科学,37(6):1509-1517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自己习惯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但回想一下很多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需要给自身制定一个思维框架,使其结构化,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条不紊的设计出方案,提高效率和质量。
比起产品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产品思维方式,我们怎么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在工作中拿到需求或遇到问题时,避免直接就开始埋头画原型。首先是要思考问题的本质,使用多维的产品思维交叉验证,能使我们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大幅提升。
产品思维包含5种基础思维:本质思维、相对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演化思维。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以上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一套结构化的思维框架,接下来就分别介绍5种基础的产品思维。
本质思维即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事物唯一的源头,是抽象的,但比因果关系更高级。简单说:要看透事物的本质,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元问题),从源头解决问题。
产品设计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就是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在构建体系,只有了解体系本质是什么,才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逆向构建。
eg:巴普洛夫的狗和“标准情境框架” 他每次给狗送食物前打开红灯并响起铃声。经过一段时间后,不管食槽里有没有食物,只要红灯一亮或者铃声一响,狗就会开始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而在心理学上,叫做”路径依赖“。我们在产品设计中,也常常会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里面,逐渐固化自己的思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只有抛 开过去经验的参考,回归到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不同的视角
怎么思考问题的本质呢? 可以使用连环追问法。
(1)对问题不断追问:能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什么
eg: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本质思维),将特斯拉汽车电池组的高成本 (600美元/千瓦)缩减到了80美元/千瓦 。
Q1: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成本为什么不能降低呢?
A1:因为各个组成部分的成本不能降低
Q2:电池的构成材料都是些什么呢?
A2:电池是由碳、铝等聚合物和金属罐组成的
Q3: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如何?
A3:是电池组的十分之一左右
Q4:为什么不想办法自己改进组装电池组,降低成本呢?
A4:可以试试
(2)对人不断追问:能清楚用户需求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前提是需要让自己理解对方的立场,鼓励他讲出他的真实想法——“助产式提问法”
这种方法并不能确认用户最本质的需求,比如马车时代的用户不可能提出 想要汽车,只会说想要更快的马——动机就是更快的达到目的地。但这种办法能帮助你更清晰的看到用户提出需求的背后动机 。
在了解用户需求时,运用第一性原理,站在用户立场上进行追问,能获得比较深入的洞察,更全面的了解用户需求警惕的关键点:不是所有“已有的设计模式”都能被优化、创新,比如所有设计都从头来一遍,却不考虑成本问题,就容易进入误区。
大多数情况下,已成熟且被市场充分验证合理性的模式,远比莫名其妙的新点子要靠谱。要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要重复造轮子 。
什么时候该回归原点重新做,什么时候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轮子呢?
时刻保持本质思维(第一性原理),充分理解旧经验和其关键环节,思考旧经验的前提条件是否改变,是否存在新的优化空间,来判断是否存在全新的解决方案?
条件反射、路径依赖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有好处,市场上大多数的商业广告都是完全依赖巴普洛夫理论在起作用。如果你的产品能在用户心理建设起“条件反射”、“路径依赖”的联想机制,在品牌建 设上就基本成功了
eg:人们一看到可口可乐,就想到希望、轻松、爽快的感觉;吃火锅很辣的时候,就想到王老吉、加多宝,这些产品已经成功将自己和“上火”建立起了联想 。
大数据时代,第一性原理还有用吗?
有用,因为大数据分析一般用于基于现有方案进行优化,而想要创新的话,则依靠对人性本质需求的洞察,比如用户想要更快的马,仅通过大数据分析,是没办法得出汽车方案的
相对思维即阳光与阴影的关系。
“相对思维”为了突出一个东西很明亮,不一定要不断加强他的亮度;相反可以通过把 他周围的事物变得很暗,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对思维最重要的角度是:关系和时间。
首先从关系的角度看2个问题:同一类产品的功能设计,为什么总是大同小异?同一类产品的价格为什么总是趋于相同?
就好比两只老虎在追逐同一只猎物时,他俩的追踪路径必然相似一致,目标客户群完全相同的竞争者终究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功能和价格的趋同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
从时间的角度看2个问题:为什么游戏设计,总是开始的阶段玩法比较少,后来的逐渐丰富化?为什么产品版本需求迭代,而初始版本的功能往往很单一 。
因为产品迭代只是设计者追踪用户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表现形式而已 。
eg:手机QQ分析了微信的两大核心优势:产品渗透力强,用户体量巨大,横跨多个年龄层;产品策略聚焦于移动端,目标定位是做用户身体和大脑的延伸 。
可以通过微信的优势看到了其阴影面:
所以手机QQ制定了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聚焦年轻群体,以个性化、趣味性为主 。
抽象思维即舍弃产品中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相通的、共同的的本质属性。
抽象的过程就是先分类、再提升视角到更高层面的过程。在产品设计中,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到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架构就会显露出来。
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随着飞机不断升高,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同房子、不同田地的界限逐渐消失,慢慢融为一体。
SPU(标准化产品单元),比如同款式的耐克跑步鞋是一个SPU,同一款型号的手机是一个SPU;;
SKU(库存量最小单位),是一款产品的最小库存单位,,表示某个唯一的单品, 比如颜色、尺码、内存不同的,都会定位为不同的SKU 。
商品是介于SPU和SKU之间的一个概念,和商家有关,因为有很多商家在卖同一款产品 。
SKU、商品、SPU示例图
商品是SPU按不同卖家分类的结果;SKU是SPU进一步分类的结果,SKU是最基础的元素。这是逐渐具象的过程。反过来,从SKU–商品–SPU就是层层聚合、逐渐抽象的过程 。
电商的基础抽象层级图
用抽象的视角看产品,关注事物构成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比如“歌单”,最基础的是歌曲,将歌曲进行强内容导向的聚合,聚合自由度 更高的歌单切中用户情感需求,取代旧的专辑聚合模式 。
了解本质比学会方法论更重要,因为了解本质可能帮助你创新。当我们在产品一个新功能时,要优先考虑新功能需要由哪些新元素组成。比如听歌识曲功能包含3个能力元素:语音识别、曲库检索、音乐播放 。
产品抽象后=柜台+货仓,也就是前台+后台。前台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务用户,后台的目的是更高效的支撑前台服务的 。
抽象能力就是寻找事物之间共通性。锻炼抽象能力就是多用使用比喻,因为比喻的思路和抽象类似,都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相同的本质属性。
系统思维中常见运用在反馈系统中。
反馈分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而“魏则西事件”就反应了产品设计中,不能只重视即时反馈,也要重视延时反馈带给用户的影响。
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也和百度一样,会受到广告竞价排名的影响。但是它们有“用户历史评价体系”——延时反馈。有了用户真实评价,某些万恶广告商就很难单单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欺骗用户。
eg:每一年流行色的源头是大众用户的行为数据,专家设计师们通过分析数据预测出新一年的流行色,然后大众用户又会追随新一年的流行色。人们的行为数据影响了新一年的流行设计源头,但流行趋势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 的行为数据——可镜中的变色龙类似 。
eg:滴滴需要更多的司机,才能让乘客出行更便捷,吸引更多的乘客;而乘客只 有感受到足够多的司机,才会更愿意使用滴滴。
常见反馈系统模型
反馈系统是所有产品中的最基础的抽象模型。我们设计产品架构,本质上:就是在设计反馈系统。
注意别走进思维误区 :
精益创业告诉我们的是,要以低成本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用MVP去验证假设。演化思维即是产品迭代优化的思维。——参考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
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和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市场环境变了,能够存活的条件也变了,产品也会随之迭代更新,调整改变。
因为不能百分百确认存活条件是什么,所以得以最低成本、最大数量的试错,排除掉错误路径,产品更能朝着对的方向前进。
警惕误区:创业时,失败一个产品就立马换一个目标,找准另一个需求再做, 这不是试错和调整。
试错的目的是把同一目标下的错误路径识别出来,逐渐靠近正确的目标 。极简的产品架构才具有扩展性,符合演化(即产品迭代)的目标。
eg:微信初期聚焦产品最核心的需求——好友关系链的扩展,满足人们即时同步沟通的需求。后期就聚焦于满足朋友间异步沟通的需求(朋友圈),与PC时代的论坛(社区) 差不多。
好的产品框架在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在每个阶段聚焦核心任务,完成后再收纳起来。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自己习惯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但回想一下很多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我们需要给自身制定一个思维框架,使其结构化,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条不紊的设计出方案,提高效率和质量。
作者:Zss;微信公众号:产品自省
本文由 @Zs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题:风靡社交网络的MBTI人格测试,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本人INFP多年,最近变成了ISFP……”
近来,4个神秘字母已经代替星座,成为年轻人彰显自我的新标签、网络冲浪的新暗号。这是当下风靡社交网络的MBTI人格测试,将人分为16种不同人格类型。比如,ENFJ代表有领导力的主人公人格,INTJ代表理性果敢的建筑师人格……
从百余道题的详版到28道题的速测版,各种版本的题目“总有一款适合你”。有人测后大呼“好准”,有人称之为“科学算命”。16种人格真的能够定义我们吗?MBTI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
(小标题)MBTI是啥?为啥能这么流行?
目前,话题“MBTI”在新浪微博的阅读次数达16亿,抖音平台相关播放量超11亿。“你的MBTI是啥”已经成为年轻人社交热身的热门话题。突然大火的MBTI测试,到底是何方神圣?
MBTI全称“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种人格测试。
这一测试的基础来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荣格将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内向(I)-外向(E)”两种基本心态和“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四种功能。在这三组对立维度中,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组合成8种类型。
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知觉(P)”,构成了16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用4个字母表示,比如INTJ或ENFP。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说,MBTI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它的商业推广相当成功,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
MBTI为啥能这么流行?专家认为,除营销推动外,它确实契合了人类大脑的加工规律和当下的某些社会心态。
“这类测试的核心是把人分类,而人类大脑最善于通过加工类别把复杂世界简化,从而快速理解一个人或事物。相反,现在更科学的用五个特质来描述人格的测验则没有那么好理解,所以难以流行。”王芳说。
而MBTI的直观,也让它依靠娱乐化“出圈”成风,从各种玩梗的MBTI表情包,到MBTI书单、MBTI穿搭、MBTI装修风格……这串字母已化身当下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小标题)16种人格科学吗?能够定义我们吗?
文字工作者小齐从小对数字敏感、擅长统计归纳,她的MBTI测试指向“精算师”。她惊讶于结果高度吻合的同时,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职业选择:“也许我真的更适合去做精算师或会计,会不会比现在更出色?”
王芳说,选择一类职业其实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人格只是考量因素之一,它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你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与这份工作是否适配,以及从业者的生活状态、工作自主性和灵活度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何况,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格测试不应该成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导或阻碍。”王芳说。
有研究发现,MBTI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就像一个人偏好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心理学家张侃说,这类测试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理想中或美化过的自己,放平心态,“知之、好之、乐之”。
虽然有着心理学理论背景,但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
一方面,荣格的“心理类型说”并没有经过实证检验,基于此编制的心理测验,自然“根基不稳”;另一方面,科学的人格测试需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质量检验,而MBTI在这两项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够有说服力。
研究生小孙对测验颇有微词:“我测了三遍,结果都不一样,到现在也没记住自己到底是哪4个字母。”
王芳介绍,一般人格测验的题目通常是给出一句描述行为或感受的话,让测试者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中选择符合的程度。这种方式允许测试者比较精细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而MBTI测试题目虽然也区分了程度,但在计分出结果步骤上,每一个维度依然是“非此即彼”的归类。而题目精简的速测版更是将选项简化为二选一,使结果更加绝对。实际上,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对他们来说,一两道题目改动了答案都可能导致重测结果不一致。
“人类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彼此之间不会那么壁垒分明,全世界的人也不可能只分为16类。这也是这类测试不够科学的地方。”王芳说。
(小标题)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
有网友说:“一直以为不爱社交的自己是异类,但这个测试让我知道了自己是ISTJ,还发现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让我接受了本来的自己。”
MBTI在网络时代的流行,正从自我了解走向“抱团取暖”。各类网络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谈论着包罗万象的话题。
对此,心理学家提醒,在快速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同时,也要警惕“贴标签”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王芳说,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中间性格优势”,也就是说,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容易获得更优的结果。
“不论是曾经的九型人格、性格色彩还是现在的MBTI,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类似测试的流行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王芳说。
MBTI的大热也带动起各类心理咨询相关的商业营销。随机点开一个推广链接,做完93道题,还要付费几十元才能查看结果。一家注册于一年前的微信公众号主页显示,已有近20万人购买了该公司的MBTI测试,并进一步推广不同价格的职业咨询和MBTI课程。
专家对此表示,测试结果仅供参考,而且所谓专业咨询师的资质较难分辨,咨询课程效果未知,相比之下,在专业上精进自己可能更加实在。(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919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753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04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94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80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