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诚哉斯言,这句饱含深意的话语背后,隐藏的是圣人与凡人最大的不同,便是思辨力与思维高度的差异。
受宫刑之人千千万,为何大多自暴自弃,唯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出《史记》流芳百世?被贬谪之人千千万,为何大多慨叹怀才不遇,唯有苏轼泰然处之,《赤壁赋》彪炳史册?他们绝非恬不知耻,而是明白苦难之意义所在。苦难本身并无对错,它或许是前行之路上的障目之叶,又或许是难以逾越的横亘之山,悲观主义者赋予苦难以不幸,乐观主义者赋予苦难以成长。于是一个剔除障目之叶后行阳光大道,另一个只能像河湾上的智叟般饱受命运蹂躏,在突年中被苦难磨平棱角难有作为。
苦难如此,顺境又何尝不是?张桂梅火遍全国后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华坪女高,用执着诠释初心;羽生结弦赢得两届奥运冠军后并未固步自封,而是不辍挑战突破自我;反观那些一夜爆红的明星过度消费自己的名望,时间的车轮碾压过后又何尝不是销声匿迹?有人把一时的顺境当做对自己付出的肯定,便愈加努力越走越顺。可有人却在功劳簿上躺平,认为曾经的荣耀便是往后余生的避风港,最后终是被命运的大染缸褪去了生命的本真,无影无踪。
逆境与顺境都为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却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意义,便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然而这背后的本质原因为何?私以为,便是文章开头所说,思辨力与思维高度的差异。何为思辨?《中庸》中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灼眼于曹植“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如一把无形之尺般丈量着我们思想的深度,行为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自有更曼妙的风景尽收眼底;眼界高远,便不会被世俗的浪潮所淹没,披荆斩棘而来。古人云:“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真正厉害的人,能够透过冰山一角,看到冰山的全貌。在千头万绪当中,一眼看到问题的实质,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洞察先机,事事都能快人一步。学会深度思维,凡事多一点思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一言以蔽之,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经历,或顺境或逆境,都是一次次破茧成蝶的过程。我们只有把它当作一次重生才能真正重获新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266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817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402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27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336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