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自己共情过度?
作者:吴柯琪 2022-07-22 20:40:38 人际心理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过度?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过度?

AWJ07201:看到负性新闻,我的情绪起伏可能比当事人还强烈,一边心绪不宁、愤怒悲伤、焦虑恐惧,一边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AWJ06302:阅读文学作品时,我总是「入戏太深」,久久不能从别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脱离出来。

AWJ05202:碰到助农带货,眼眶一热就管不住手,结果来了一堆自己用不上或不能用的东西,不理性的共情给我造成的浪费太多了!

AWJ04206:每次朋友找我倒苦水,我都觉得感同身受,之后对方走出来了,就剩我还在悲伤抑郁。

AWJ07108:男友说他从儿童时期到现在的种种令人心痛的事情,然后我就像一个傻子一样,母爱泛滥。后来越相处,感觉越不对,每天都很不开心。

AWJ08209:高度共情的我偏偏碰上了自恋型人格,每次对方反过来丢一个坏情绪,让我觉得又是自己错,太让人窒息了。

朋友跟我吐槽,疫情前她的职位升了两级,在家办公3个月里工作量陡增,但因为远程,岗位涨薪的部分一直拖着没发。

前几天主管通知她,这部分薪资直接取消,理由是疫情影响,可按实际情况来说,疫情对她的公司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我光听已经感到生气了,想到资本的猖獗和朋友的处境,更加让人烦躁心累,久久在这样的情绪里很难脱身。

这也让我十分好奇,为啥我这个心理小能手,朋友难过的时候,也很难真正做到不卷入、让自己避开影响?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过度?

过度卷入让我们的共情高于常人

共情,又称神入、投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善解人意。共情能力过强,更容易陷入ta人的「负性情绪磁场」,很多时候变成了委屈自己,取悦他人。

这种近乎条件反射式的过度卷入,急于消除自身不安与焦灼的应对方式,使我们往往忽略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别人的情绪有时与自己并不相关,我们与对方之间天然地存在边界。

受文化环境影响,我们对边界的概念很弱,比如过度卷入的教养模式和人际互动方式,参与彼此的情绪和生活,从而造成边界模糊,限制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一种是「危险性环境」,ta人的情绪稳定和自身安危息息相关。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往往被迫锻炼出的情绪觉察能力,需要随时识别可能爆发的负面情绪,自我保护。

第二种是「批评性环境」,把ta人情绪状态与自身负面评价联系到一起。比如考试考砸,父母眉头紧锁,孩子把评价和表现内化、泛化,一看到别人有情绪就会先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退后一步,把彼此的边界留出来的。过度卷入就意味着想对ta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到头来却连自己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

过度共情易引起疲劳甚至引发创伤

共情是一种内在资源,与我们的体力、耐力一样,本身是有限的。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过度使用共情能力,更容易出现共情疲劳,即因共情而感到疲惫甚至出现症状,最终难以共情。

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医护人员之中,研究者观察到由于受到病人过多情绪或观念影响,ta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出现焦虑、麻木,产生对救助患者的绝望和愤怒,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替代性创伤。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Ⅲ 提出「了解ta人的创伤可能是创伤」。因为对ta人的悲惨经历的共情,我们仿佛亲临创伤事件,成为了创伤事件的二次受害者。

一部分过度消耗共情资源的人,常常身处创伤而不自知。尽管自己很累,仍会因为不够体察对方而自责,高度唤起状态导致对ta人的共情几乎不可能停止,最终让自己不堪重负。

但是我们的共情是有限的,一旦过度使用,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共情,同时不让自己过度受伤呢?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过度?

方法一:觉察过度共情如何影响自己

共情力过强的我们似乎有种迷思,总希望这样的情绪能力离我们越远越好,又因为难以达到而备受煎熬。

其实与其追求理想化「不被影响」,不如先来观察自己的情绪究竟如何被影响。比如下一次你因为别人的事情上头,变得难过、愤怒、悲伤、恐惧时,不妨让自己后退一步,问一问自己:

此时我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如果用一幅画描述现在某种感受,它是什么样的?我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是冷的、热的、方的还是圆的?

对方影响到我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用「因为······所以······」的句子描绘对方对我的影响,这句话会如何展开?

受到影响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被影响是人之常情,我们能否放下对自己能力和表现的一些评价,只是温和地、不加评判地回到自己的感受中。

我们也可以通过纸笔记录,运用「因为······所以······然后······」的句式,日常把情绪影响当做一个观察的对象,加以练习分析。

最终帮助我们厘清情绪与认知、需求、环境等的联系,更好地觉察和认可我们的情绪感受,少一些让自己更加自责和无力的「应该」,多一些如其所是的尊重、接纳与肯定。 方法二:你真的很需要间歇性冷漠

这里提到的冷漠,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休息。当我们对共情对方感到倦怠时,正是身体在发出信号:今日份共情资源已用尽,请及时休息。

就像鸟儿在天上飞,翅膀不能一直松,也不能一直紧,这会让鸟儿筋疲力尽。须得一开一合,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同理,去允许我们过劳的共情心放一个假,在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后,你会发现,甚至自己能比之前更好地去关怀、共情他人。

下面有3个实用小方法供大家参考:

1.划出固定时段允许共情和受扰。比如晚饭后1h,仅限这段时间内阅读相关新闻,追踪动态。其余时间可以推进活动计划,或与让自己感到舒服和温暖的人待在一起,重获对生活节奏的掌控。

2.建立专属的共情不舒服程度表。比如列出1-10等级对应的事情是什么,如果8分是你的底线,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这一点。当对方越界,你可以明确拒绝,告诉ta们你不舒服,或这件事你不想听或不想做,有时,不那么善解人意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3.相信对方可以为自己负责。下一次共情过载可以试着这么说,「你经历了这些,我为你感到非常难过,但我依然相信,你有解决自己情绪的能力」。你仍然在共情,但重新明确对方的主体责任,可以帮你省去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如何避免自己共情过度?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袁咏琳因为不自信,多次提出把队长的位置让给阿朵。

此时,阿朵既没有过度卷入,也没有冷漠相待,而是温柔而坚定地对她说:「这是你的功课」。

共情ta人,依然保有自己的界限和态度,这是我听过最妙的回应。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男人心理无性婚姻回避型人格心理医生心理控制情绪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系统哈利波特智商社会心理学职场心理产后抑郁聊天悲观主义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自卑焦虑强迫症叛逆期心理学存在主义人际关系情商测试焦虑症弗洛伊德自愈能力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