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越是想得到某一样东西,它离的越远。
例如,参加高考的学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但真正走进考场时,一些人很难放松下来,他们非常紧张、焦虑,导致大脑一片空白,额头和后背冒着冷汗,握笔的手也是变得颤抖,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可想而知。
在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时,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情形。他们极度渴望成功,为了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要接近成功时反而变得畏首畏尾、胆小甚微,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抱憾终生。
很多时候,这些莫名其妙的失败好像无法用科学解释,只能无奈的抬头望天,感叹命运造化弄人,接受幸运女神不眷顾自己的事实,顺便认同了自己可能注定就是失败的人。
但这样的局面真的无法打破吗?难道我们就要被这些无名的失败折磨到老吗?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就不值得拥有想要的东西吗?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承担,不是老师和书本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吗,为什么它就很难兑现?
这些问题,我们一定想过,就算身边的人再怎么劝我们放弃,我们可能还是会不死心,因为不甘心。
那么,再来想想,我们想要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估计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句废话,但我也看见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随便找个什么东西来当做目标。这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如果你问问身边的人,什么是成功,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是:开豪车、住豪宅、美女簇拥、手握权力、逍遥自在。这样的画面足够吸引人,在某些层面,这算的上成功。但我想问的是,你想要的这些成功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还是听别人说获得这些就叫成功,然后你就把它当成自己的目标。
或许这些成功看上去光彩夺目,意识上非常享受这些成功带来的喜悦,但是你的潜意识可能“另有想法”,并且在你意识工作的时候,它早已在前方埋好大大小小的坑,等着看你失败时的丑相。
这世界上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他们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激发不同的情感。
一类人会被激发出正向的情绪和积极的意象,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到特别开心,幸福感油然而生,并且开始预想自己得到喜欢的东西时的感觉。
这些美好积极的想象会进一步推动他们去靠近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大胆的敞开怀抱,认真聚焦,没有露出任何的胆怯,把喜欢的东西当成送给自己的礼物,欣然接受。这最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结果:他们如愿以偿的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
另一类人在面临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时,和走进考场的学生一样,会被激发出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有的可能会更加严重,进入应激状态,陷入持久的焦虑和担心,这样的状态似乎有点临阵脱逃的意味,这些喜欢的东西或人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反倒是带来了紧张、压力和挑战。
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东西时,难免会害羞,感到有压力,但对这些人而言,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以至于在最后的关头,他们惊慌失措地逃离现场,卸掉了勇气和力量去面对这个挑战或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大概率上是不如意的:他们最终与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或人擦肩而过。
这两类人在生活中并非少数,面对喜欢的人或东西时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就提出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个人成就动机论:
阿特金森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可以按照成就动机的不同,被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两类人。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做事的动机主要为了避免失败,因此这些人会尽力避免生活中的风险,努力让自己活得安全。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因此这类人不害怕冒险,他们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并能调动自己的潜力全力以赴。
简而言之,持有这两种不同信念的人,他们潜意识里的逻辑是不一样的,那么人生的底色也就不同,人生故事该用什么思路书写,精彩程度也会大不一样。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安全才是他们最关注的。因此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破坏安全的威胁上,竭尽所能的避免损失,以获得稳定。要想持续性的安全,他们就得时常关注那些负面的、具有威胁性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他们或许面对负面的东西更加耐受一些,这也很好的锻炼了他们的防御能力,充满防御的人生,生命能量不能伸向外界,只能内收。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想要获得的目标上。为此他们不会计较得失,也不会衡量失败所造成的影响,他们更像无畏的战士,倾注所有的心血只为达成期待已久的目标。他们一想到这些就会兴奋,活力十足,兴致勃勃,就算失败了也会迅速总结经验,为绝地反击做好准备。能想象,他们的能量场是不断向外扩张的,是奋力拓展的人生。
这两类人表面上的目标貌似是一样的,但内在的动力却不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对于那些“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可能会真的失败,潜意识层面的动力驱使着他们走向失败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被觉察的好处。
再拿那些考试发挥失常的人来说,他们潜意识里可能赋予考试以堕落的意义,使得他们“如我所愿”。比如,高考成绩好意味着就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但面对离开养育自己的父母,他们心生愧疚,于是潜意识里的动力朝着“不希望自己考好”的方向作用,这样就能和父母在一起,愧疚得到减轻。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熬夜有害身体健康,但有些人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却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努力”熬夜。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赋予了熬夜以治疗的意义,比如熬夜能帮他们缓解内疚感或焦虑,相比面对心理层面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或许更容易承受。
所以,我们有时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头脑,相信大家所认同的所谓好的东西,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问过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又是什么,因此常常在付出巨大努力和失败之间挣扎徘徊,这是每个人都不想遇见的。
当我们迈出脚步之前,应该把先自己弄明白,这样的努力才不会白费,也就不需要时运不济、天不助我的兴叹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597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542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75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66767 人想测
免费测试
15715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