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头像心理学,社交网络的自我表达
作者:笑阳 2020-09-13 19:46:36 人际心理

一阵轻微的震动声,你下意识地解锁手机,通知栏上闪烁着那个熟悉的绿色图标;点开置顶的对话框,正想点开亮着红点的语音,旁边的姐妹瞥了一眼,就说:“这样的头像一看就是渣男。”

我们常说,一看头像就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父母一辈总会选些花花草草之类的风景照,抑或是某次旅游的经典游客照;判断“渣男渣女”,我们也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一看头像就是个渣男”;

除此之外,也有“不瘦十斤不换头像”、“不过六级不改头像”、“雅思不上7不改头像”等等flag头像。由此,我们可以把微信头像大致分为四类:自我激励类、增强优点类、个人兴趣类、情感宣泄类。

微信头像心理学,社交网络的自我表达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本身具有某种特定需求,他们对媒介的接触行为就是出于某种需求动机所进行的,使其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某种特定需求,促使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头像就是一张很好的名片。

依据这一理论,可以认为用户对微信头像的使用行为是出于某种特定需求而展开的,并使该需求在对头像的使用中得到满足。

No.1、自我激励类

微信头像心理学,社交网络的自我表达

人们常有这种心理,换上“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头像之后,就仿佛看到了暴瘦后的自己。立flag这类头像的选择动机就是自我激励。

除了这种形式,还有就是用“爱豆”做头像,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粉丝心理:爱豆天天看着我,每天都会元气满满。

No.2、优点放大类

微信头像心理学,社交网络的自我表达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想要控制自身留给他人的印象,这一常见现象被称为自我呈现或印象管理。微信头像相当于一种个人符号,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所以沙雕网友一般会选择搞笑可爱的头像;而精致美丽的小仙女,往往会用自己的美照做头像。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由于现实与网络带来的巨大不平衡感,我们无从了解别人真实的样子。同样,他人也只能“被”我们展示经过精心挑选、设计的人前形象,也就是头像。我们往往选择弱化自己真实、复杂的一面,把自认为最优秀、精致的部分放大,从而满足自身被关注、被认可、被赞美的需要。

No.3、个人兴趣类

微信头像心理学,社交网络的自我表达

从上面这张头像截图可以看出使用者们热爱大自然,与世无争的性格,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个人兴趣相关的头像,难免和个人审美有关系。父母一辈的头像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土得不能再土,但这一是受时代审美和个人阅历的影响,二也是因为他们不注重头像的自我表达。

而生活在社交时代的我们,可以轻松辨别出和自己有相似爱好的同道中人,从而选择性地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微信头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交成本,因此它也不失为一种新型的自我表达工具。

No.4、情感宣泄类

微信头像心理学,社交网络的自我表达

在承受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日渐增加的压力的同时,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一批批“僵尸好友”、“点赞之交”应运而生。

情感宣泄类的头像来自于我们内心情感的矛盾:一方面我们难以向身边的人吐露自己的内心,尤其是痛苦、迷茫、困惑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很多人将这些情绪通过头像、朋友圈来表达和宣泄,比如:“我自闭了”。

不同于发朋友圈可能会给微信好友带去负能量,或是引来长辈们的过度关注,通过微信头像进行的情感宣泄往往是含蓄而富有内涵的,我们通常会处于一种“既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又不想太过直白”的矛盾状态中,因此会对头像精挑细选,并有所期待:“我要找到那张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头像”。

通过更换微信头像来表达个人情感,就有效弥补了发朋友圈的缺陷,既不会主动推送引起所有好友的关注,又缺乏评论、点赞等直接的社交机制,使得这种情感宣泄可以相对自由。

“我的头像是一个撑着彩虹伞的小男孩,我一看到他就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么无忧无虑,真想回到那个时候。”

这种头像表达的正是渴望逃避现实、回到过去的内心想法,而其微信好友往往难以体会到这一深层含义。可以说,微信头像的真实受众只有自己。如此一来,便可进行相对安全的情感宣泄。

微信头像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图片,却体现了我们内心的很多想法和一些微妙的情绪。微信头像,就像我们的社交名片,是我们在构建社交关系时的“门面担当”。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桃花运强迫症偏执型人格职业价值观易怒症心理测试弗洛伊德产后抑郁抑郁症测试依赖型人格障碍聊天亲密关系情商测试恋母情结男人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碍容貌焦虑正念叛逆MBTI心理咨询女人心理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系统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