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是很多人心中的一道坎。很多人既害怕被拒绝,也害怕拒绝别人。
难以拒绝别人,从表面上看是对别人的一种迎合,但其内心活动十分复杂。
例如,这些人内心都比较害怕受伤害、害怕失去友谊、害怕来自于别人的谴责、缺乏自信等问题。
甚至乎,一些人甚至还惧怕来自于别人的赞美。
害怕拒绝他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件事上,例如拒绝他人的求助。
它还会体现在长期的关系中。例如被另一方伤害而想要结束关系,但在对方苦苦哀求下又再次妥协等等。
有不少学者认为,虽然害怕拒绝他人这个行为,并不能被具体地定义为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它很有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下文简称社恐)的其中一种表象。
什么是社交焦虑障碍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中指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于暴露在陌生人或可能被人注视的社交场合,当事人会感到明显的害怕、抗拒,并产生回避行为和不良的心理感受(主要为焦虑、不安、恐惧)[1]。
如果用平白一点的话来解释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社恐患者对自己在社交环境中的表现持有过高的标准,并会夸大自己的“社会成本”[2]。
例如:“我如果今天穿得太随意,必然会被别人鄙视。”或“我如果拒绝了她的邀请,她一定会认为我不给面子。”
可以看出,这种“过高的标准”其实并不仅仅是针对社恐者自己,而是他们把这种标准套在了社交环境中的几乎所有人身上。
比如,他们可能认为对方本身就是个很高姿态的人,其对于社恐者自己的言谈举止也抱有着同样的高标准、高期望。
这反过来又激发社恐者不断评估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可能后果。
害怕负面评价和正面评价
用一句话概括社恐者内心的潜台词,那就是:
“对方对我的期望很高,如果我做得不够好,对方就会对我有负面评价(因此也可能拒绝我)。”
因此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心理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即:
由于无法面对(自己臆想的)对方的否定和拒绝,而害怕拒绝对方。
然而,心理学家们还指出。在社交关系中,其实还存在另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社恐心态,那就是“对积极评价的恐惧”,也被称为“优势恐惧(fear of doing well)”[3]。
具体的心态包括:
担心自己社会地位的提高,与他人产生冲突。
担心自己表现得太好,而被他人排挤、打压。
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优越,导致他人对自己产生更多、更高的期望。
学者们还进一步指出了两点[4]:
(1)害怕负面评价,与害怕正面评价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也就是说,如果社恐者由于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而无法拒绝他人的要求时,那么他通常也会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谦卑、拘束,甚至认为自己处于劣势。
(2)这些类型的社恐,其实并不一定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形下出现。
可能也会发生在家庭关系,甚至准备要发展的亲密关系中。例如亲戚交往、约会交往等。
自体与他人,拒绝与被拒绝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设想一下你身处于会场中,台上的人可能在分享一些内容,可以是新产品的介绍,可以是内心独白,可以是学术讲座。
如果你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人,你的内心大致会有些什么样的活动?而如果这时,台上的人突然向你提问,你的内心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如果你自始至终都很淡定:
比如,你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聆听并评价台上的演讲内容,或者平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甚至自如地告诉提问者:“我没想好怎么回答。”
那么说明你的内心有着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也可以说你是一个相对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明显,你也不太会有社恐的问题[5]。
如果你由始至终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例如比较强烈的共情,甚至在想如果自己在台上演讲会不会紧张,以至于当你被提问时,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甚至会对自己的回答产生强烈的不满意,觉得羞愧焦躁。
那么你也许平时也会经常臆测他人的标准,以及他人对你的看法。
这里列举一些不懂拒绝的人心里常见的思维模式,并探讨一下应对措施:
01
不懂拒绝他人的人,通常也讨厌自私自利的人,也无法接受自私的人。
所以他们的心态是:当我无法接受自私的人,那我也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因为拒绝了,我就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一样的自私。
认知调整:
不懂拒绝,不见得会帮助对方,但可能会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伤害。如果懂得接受别人的“以自我为中心”,就接受自己也可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
而且,不应随意为他人贴上“自私”的标签,在不伤害彼此利益的情况下,尊重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
02
害怕负面评价或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好,而其实内心也经常对他人产生负面的,过于苛刻的评价。
认知调整:
常常反省自己内心对他人的批判,问问自己:是否常在无意间对他人做出不当评论、批判?
比如:这个人怎么说话说不清楚?这个人怎么那么小气?这个人看起来没教养,是不是小地方来的?讲电话怎么那么大声?
其实,只要减少内心对他人的批评,就不会害怕招来他人的批评。
03
害怕被他人拒绝,所以也无法拒绝他人。觉得被拒绝就是很没面子,或者觉得自己在他人内心地位很低。
认知调整:
审视自己内心是否存在“臆测”。很多人经常把臆测和事实混淆,认为自己臆测的必然就是事实,而且容易把偶然一两次的“准确臆测”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能力。
事实则是,设立明确的界限,只会有利于你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清晰的形象。
有一句话希望大家都能参考:
这个星球上没有人像你在乎自己那样在乎你。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黄贝尔心理治疗师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心理师会为你解答~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uthor.
[2] Clark, D. M., & Wells, A. (1995). 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 In R. Heimberg, M. Liebowitz, D. A. Hope, & F. R. Schneier (Eds.), Social phobia: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p. 69–93). Guilford Press.
[3] Gilbert, P. (2001). Evolution and social anxiety: The role of attraction, social competition, and social hierarchie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4, 723–751.
[4] Rizvi, M. S., Tram, J. M., & Bergström, B. (2022). Fear of rejecting others: An overlooked construct in dating anxiety. The Family Journal, 30(1), 44-49.
[5] Rose, H. (2019, June 21). Self-Centered Fear.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u/blog/working-through-shame/201906/self-centered-fear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7998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904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58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877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5016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