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厌女情结?
作者:黄贝尔 2022-06-13 22:03:38 心理百科

唐山事件已经过去数天,随着施暴者被绳之以法,似乎新闻的热点也在逐渐下降。

如果说每次恶性事件的媒体曝光像是一个序幕,那么嫌疑人的落网似乎在给每个事件画上一个休止符。

我们的大脑分为情绪脑和理智脑。

当感触到威胁、暴力、恐惧,情绪脑就会做出“战或逃”的判断,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

即便并非置身事内,任何含有暴力、血腥、攻击、凌虐的图片或视频,都会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极大的冲击

——也就是心理学里通常所说的“激发过程”。

而回到事件本身,一次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再次唤起我们对女性人身安全,以及“性别恶意”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能够让男性在公众场合对女性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恶意,甚至是妄图将其置于死地的暴行呢?

这里面值得大家深思的实在太多太多。

从“厌女情结”说起

可能有不少读者认为性别平等这个呼吁是从西方诞生的,但殊不知早在古希腊时代,“厌女”这个概念就存在于先哲们的言论中。

斯坦福大学的一篇论著指出[1]:亚里士多德很明确地表示,女性是

“不完整的、残缺的男性”。

而这样的论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催化了父权意识的诞生和发展。

然而父权意识的发展,似乎有点像野心勃勃的“违章建筑”。在本身的社会功能型得到稳固后,逐渐开始以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开始蚕食女性的地位和权益,甚至直接用羞辱、威胁、暴力的姿态去针对女性。

当这种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想要抗争时,却反而容易招来质疑。

“你怎么敢反对?”

“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吗?”

当然,从父权到厌女,其实还是存在一个跨度的:

父权意识

主要指内心的价值观。

例如男性主要负责事业、以及家庭的建设和守卫。女性则负责持家、内务和生育。

性别歧视

主要指从价值观发展出来的一系列偏见和具体措施。

例如女性智商比较低、工作能力弱,不适合肩负重任,以及有了孩子就在家带孩子吧。

厌女情结

主要指从畸形的价值观里爆发出的恶意行为。

例如针对女性的言语羞辱、肢体骚扰、行为暴力等等,而且同时伴随着“这是你应得”的思维。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父权意识可以被看作一个相对既定的社会现实

——就好像一栋庞大、庸俗但坚不可摧的建筑。

但是一小部分建筑的拥有者们(男性),则背靠这种顽固的意识,把贪婪甚至罪恶延伸到女性的疆域里。

什么是厌女情结?

那么这些人拥有哪些畸形思维呢?

哲学家凯特‧曼恩指出[2]:

厌女的男性认为自己有随意评价女性的资格。

指在公开场合或社交平台上对女性的恶意(污名化)的评价。

厌女的男性认为自己有向女性随意表达性需求的资格。

通过各种手段,向女性随意发出性表达、性暗示,甚至实施未经女性许可的性行为。这也是这次唐山暴力事件的迹象之一。

厌女的男性认为女性有“同意”自己需求的义务。

在他们心里,女性似乎没有说“不”的权力。

厌女的男性认为女性不应该抱怨。

当女性抱怨自己遭遇的不公或者痛苦时,这些男性通常认为女性不应这么做,而认为她们应该忍耐和接受。

厌女的男性认为女性无权控制自己的身体。

常见的例子包括在意外怀孕后,强烈建议女性堕胎。其他的情况包括强迫女性避孕,强迫女性选择顺产而非剖腹产等。

厌女的男性认为自己在知识、家务、权力等方面应当享有理所当然的,并高于女性的成果。

这里主要指在教育、家庭职责和社会权力方面对女性的恶意排挤或中伤。

用“礼先刑后”应对厌女情结

在探讨厌女情结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

即人们过多地重视了这个过程中女性受到的伤害,以及男性具体施加的暴力。而忽视了这些男性本身的社会属性。

简单来说,这些男性并非都是低收入、低学识的群体,相反,他们往往拥有不错的社会特权,或者极好的教育层次。

而且,在各类厌女事件的后续工作中,时常会出现一种对施暴者持“同理心”的现象。

即认为施暴者是无心之错,或者“平时是个好人”,只是“一时冲动”,请别“忽视他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这不但会助长厌女情结的蔓延,而且很可能会让潜在受害者更加惧怕这些“有识有势”的男性,从而忍气吞声,产生二次伤害。

在恶性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呼声最高的当然是把施暴者绳之以法。

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立即组织力量,把警力部署到各个夜宵大排档,形成敲山震虎的效果。

然而,但愿这不是仅仅是一场暴风骤雨,雨过天晴后乌云却旋即而来。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一次次的暴力事件,似乎总会形成一波波的网络“狂欢”。

通常是各类自媒体打头阵,曝光恶性事件;

然后官方媒体跟进,号召必须严惩;

最后由公检法机构出面,实施惩治……

问:这个逐渐成为惯性的过程里,究竟少了什么?

在我国传统礼法文化里,通常主张

「礼先刑后,德主刑辅」

在父权意识形成社会规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价值、伦理、礼数和道德的教育,使厌女情结泯灭在萌芽状态呢?

1)宏观层面的宣传和实践

这一点也许是我们普通人最无力控制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

在社会层面,只通过“亮剑”行动,并不能完全唤起人们对厌女情结的重视,而只会让人们在面对网络事件被解决时,形成一种屠夫般的快感,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压力(例如吃夜宵时外面站着公安)。

把性别平等的意识,渗透到各类组织的各个群体里,才是上层力量应该去重视和实施的。

2)“停止小怪兽的喂养”

站在个体层面,其实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很多。

首先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就应该强调性别平等,而避免激化性别差异。

例如在孩子玩游戏有矛盾时,无需刻意强调“他是弟弟”或者“她是女孩”。而应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并教会他们用方法解决问题。

另外,应避免压抑女孩子对强大、权力、自我表达的追求,甚至可以正确引导女孩去接触或评价带有父权色彩的事物(如政治、军事、科技、财富等)。

3)正视自媒体传播的危害

前文提到,当暴力事件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病毒式传播时,虽然有可能唤起官方的重视,但也可能给一些人带来“激发”效应。

这里面既包括了人们看到暴力和残忍信息时的恐惧、激动甚至创伤,也包括了一些厌女群体看到图片后产生的“认同感”。

由于社会事件的“场景感”特别强烈,容易使人有一种置身事内的感觉,因此这很可能引起部分人群在遇到类似事件后,萌生出类似的暴力行为。

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男性更加容易被暴力渲染所刺激外,女性也会被感染,从而在类似环境中表现出对男性的强烈敌意[3]。

4)女性对自己的正视和自我保护

最后,在生活中和对女孩的教育中,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里面包括了了解自我特质,发扬自我优势,承担自我责任,设立明确的界限感,以及接纳自己的不足,避免自我贬低等等。

注意,这里绝不是说事件中的女性没做好自我保护,我们都非常清楚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不应担负任何责任。不过,只有当“自我”这个概念越来越清晰时,女性在面对厌女意识时才能用一种更坚定的姿态应对(例如及时做出坚定而明确的自我保护,同时寻求合法合理的支持),从而避免产生激烈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导致对方萌生更大的恶意,产生更加严重的伤害。

从厌女情结到社会意识,从网络传播到礼德教育,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实在太多太多。

“积极女权主义”的发展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道路,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只有随时提醒自己:

“变革其修远兮,同志仍需努力。”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黄贝尔心理师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心理师会为你解答~

参考文献

[1].Feminist History of Philosoph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1, May 20).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feminism-femhist/#Mis

[2]. Manne, K. (2021). Entitled: 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Crown.

[3].潘玲娟,(2003).电视暴力对观看者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之研究——以文祥分析为主.复兴岗学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依赖型人格障碍弗洛伊德抑郁症恋母情结孤独症性取向焦虑焦虑症爱丁堡心理职场心理桃花运智力自愈能力社会心理学思维反刍情商测试心理咨询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叛逆期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绿帽癖心理测评系统MB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