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转化心理是什么意思
作者:史晋 2022-04-26 20:11:54 心理百科

首先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报名参加此次课程,你们的参与给了我心理上一个特别大的支持。同时我也要感谢咱们主办方——新疆乾德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是你们搭建的这个平台,才让我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关于转化的三堂心理学课程。

当时在设计这个课程时,命名为《转化的秘密》,其中涉及到的是和心理转化有关的内容。在意象对话的心理学中,很多时候都在谈论心理上的转化。当然不只是意象对话,几乎所有深度心理学都会谈到转化这样一个主题,甚至在某些时候,转化本身是意象对话以及其他深度心理学工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我个人很想借由这三堂课围绕转化这一主题,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一些探索以及发现。当然,这也意味着我讲的东西不可能涵盖关于转化这一主题的全部内涵,更不一定就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在这个主题下,我们会发现有谈也谈不完的话题,有永远都挖掘不完的内心当中的宝藏。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我个人的分享,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出大家对“转化”的更多地宝贵地体验和发现。

心理的转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来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荣格本身对于我们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特别热衷,所以当我们谈论转化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说荣格恰恰是在我们中国人的道家哲学里悟出了心理世界的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所以作为中国人,其实我们对这个理念本身并不陌生。

心理学中的转化心理是什么意思

那么什么是心理的转化呢?

荣格是这样来描述的:迄今为止那些尚未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进入到了意识当中。在这儿,我想请大家注意“迄今为止”这个说法。其恰恰是在强调,当转化发生的时候,哪怕是这一过程已然开始了,却依然是意识始料未及的。这意味着转化的发生是自我和意识没办法预计的。谁也没有办法在转化到来前对其有什么构想,这一切都是没办法预见的。或许有些时候我们能够借助以往的经验或此刻的直觉,从一些现象或者体验当中捕捉到转化的征兆,但往往也仅限于此了。

因而,当一些无意识的内容在意识浑然未觉的状态下,就骤然地进入到了意识当中,势必会给自我意识带来不小的冲击。而且,这样的心理上的冲击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或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从而也令自我在转化到来时,进入到了诸如摇摆、震荡、不稳定,甚至是崩溃的状态当中。

所以荣格认为,转化会令人暂时性的失去自我,甚至会让人主观上感受到暂时性地失了神、失去了灵魂的主心骨。当无意识的冲击过大的时候,人会由此进入一种恍惚的、溃散感中,从而部分地丧失掉了自我的功能。

所以,当转化到来的时候,并不是一件令我们感到很美妙的事情,也并不会令自我感到舒适、豁然开朗,或者叫做获得了很大的、不一般的领悟啊等等,这些都是妄想,并不是主观上真实的体验。

如前所说,转化开始的时候,人的内心是被突然闯进来的无意识冲撞到的。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猝不及防的事儿,或者当自我经历一些无常的时候,你会发现人半天都回不过神来。这才是转化到来时最开始会有的样子。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这些所谓的无意识的内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其实都是被压抑的心理内容,都是或多或少我们在自我意识当中,不愿意去承认,不愿意去接受,不想去面对的内容。对待这些内容,我们甚至竟不想它存在于内心之中,不想它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平日里,这些内容经被我们用厚厚的防御机制压抑在心底里,也或是从我们有意识的主体人格当中分裂了出去。

所以当这些内容重新回来的时候,当这些内容涌现的时候,它很可能给我们原有的、稳定的自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些内容有可能从外边来,以外部刺激的方式作用在自我身上,也有可能打内部来,从内心中涌现。

大家肯定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比如说当我们做了一个梦,你从梦里突然醒过来之后,好像你的情绪一段时间都没办法平复下来,甚至可能这一天,这一周你都在反复的被这个梦所牵扯和困扰,你甚至可能会觉得,不要让我再想到这个梦了,但是有些时候,好像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不住地落回到这个梦上来。我会纳闷,我怎么会做这么一个梦?怎么会梦到梦里发生了那样的事情?我怎么会是梦里边儿那样的人?怎么会梦到那样的形象?这一过程无疑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冲击。

回到意象对话中,我们往往会在看意象时,也带出类似这样的体验。当一个意象在我们心里浮现出来的时候,很有可能就在毫无准备和预期的情况下,引发了某种令自我备受冲击,甚至令人感到崩溃的情绪体验。

那么,接下来,转化的关键过程便由此开始了。在那迄今为止,都令人难以接受和承认的无意识内容不期而至,在心理上的冲击乃至崩溃过后,迎来的则是不得不去接受的“现实”。进而,就像我们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总是能遇见的那样,随着更为主动地一次次去面对,情绪获得宣泄,自我得到抱持——这都促成了“接纳”——这一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时刻的到来。

当然,这并非如描述的那般理想化。相反,在转化的整个过程中,随着情绪能量一波波地在心底里泛起,自我往往也会在一次次的冲击和崩溃中饱受洗礼。而说到接纳,则是转化的关键所在。

在转化之中,所谓“转”,指的是变化的发生。我们可以直观地将其理解成一种改变,一个跟以往不同的体验或是事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或是心中,从而进入到了我们的人格当中。

而接下来的关键则在“化”上。“化”的过程中,不仅有改变,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接纳”。所以你会发现,转化没那么快,转化不会一下子在短时间内发生,恰是因为那个猝不及防的改变,可能在短时间内,冲击到我们了,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或长或相当长的时间在我们的内心去学会认识它、接受它,进而尝试着抱持它,并最终接纳它的过程。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某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在心里看到了一个通体都冒着黑气的黑巫婆的形象。很明显,这是一个看起来就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令人害怕、排斥,不愿意去面对和承认的意象。当时她自己都会很惊讶地说我怎么会看到这么一个意象?当然,就在那些颇为扰动的情绪在心里“开锅”时,我们便知道一个和转化有关的契机到来了。

正如我们能够猜到的那样,面对和接受这一意象的过程并不轻松。而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当身处转化当中的被带领者(的自我)难以忍受无意识所带来的冲击感时,往往会将“问题”向外进行投射,以求缓解自我的心理压力。她可能会说“都怪史晋带我看意象,都怪史晋让我看到了一个黑巫婆的形象”……

大家在未来的成长和咨询工作中也可以留意一下,当某些时候内心所体验的冲击感太强烈了,来访者或多或少会有一个心理的投射出来,比如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也可能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甚至投射向意象对话本身。比如,有的来访者会说这个咨询师有问题,这个咨询师没带好,或者说成是意象对话有问题,这个方法有问题,不然怎么会让我看到这个东西。而实际上这是他自身的人格在这种转化到来的时候,出现了极大的晃动和不稳定感所造成的。进而,随着他的内心、自我,一点儿一点儿地在接受那个部分,“化”的过程、接纳的过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发生。

就像我举的这个例子当中,我带的那一位伙伴,过了几个月,他就说好像现在没那么大影响了,我能在意象里看到它了,我能在意象里看那个黑巫婆儿了,这个转化就完成了。当然,这时候她也不再认为带领者有问题或是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存在问题了。

这一看似颇有成效的转化,并非就是所谓“大团圆”的结局。因为正如荣格所说:“永远不要把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描绘成为一个结果”。一次转化的结束,往往预示着新的转化的开始。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特别有意思,就这个意象本身,在我和这位当事人的讨论当中,她提了一个问题:“奇怪的是,为什么我挺讨厌这个黑巫婆的意象,但是一连几个月,我怎么总是看见这个意象,甚至还在梦里梦到过她,你说这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还有什么我没看清楚的?”

当她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的时候,也着实让我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个不小的扰动,一个突然撞进来的无意识内容也同时引发了我特别多的思考。我感到心里有一个深深的安感,但是我还是和她说出了我的想法。为什么一个令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受它的存在的意象,却总是出现在你的想象当中,甚至出现在梦里?其实很简单,是因为在心里你想它了。确切地说,在你心里有一个人格深深地挂念着这个(黑巫婆)意象。

当我把联想到的这些和她讲了以后,如同在心里又一次掀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盖子,一大簇无意识的感受,便从这儿开始涌现。一时间,她没有办法接受我的这个说法,更不能相信原来在心里她其实是盼望见到这个“黑巫婆”的……

随着新一轮冲击的到来,她指责我说,这种分析是不负责任的,完全是是野蛮分析。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回过头来开始慢慢尝试着接受这一说法。她解释说,的确有可能像我说的那样,至少她内在的一部分人格真的是向往它(黑巫婆)的。为什么呢?因为她通过心理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意象中的“黑巫婆”其实像征了她童年生活当中的那个坏客体,是心里上的“坏妈妈”的化身。

虽然在和坏妈妈的关系中,不仅会令人感到害怕,甚至还会遭受种种创伤。这些体验无疑都是真实的。然而,我们需要考虑到的另一个因素是,在婴幼儿的心里,对母亲充满着向往和渴望。这样一来,又惧怕又依恋——这二者的矛盾看似就能解释得通了。

或许从她的这种解释当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子,诸如理智化,等等。但也或多或少的确有着接纳的意味。起码她的自我意识给了那个“期盼黑巫婆意象”的这一说法一条生路,她在试着去接受甚至忍受这一说法的过程中,转化就再次发生了。

可就像我们前面所说,一个转化才刚刚落幕,新的议题便接踵而至。

这一次在她心里又经历了什么呢?在生活当中,她一下子看明白一件事情——黑巫婆的意象,或许在某个层面上,象征了内心里的那个坏客体、坏妈妈,但是说到底这其实是她自己。她甚至发现有的时候,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她简直像极了一个“黑巫婆”。

可想而知,这一下子的冲击感无疑更强烈了。当她将一个被客体化的心理意象,一个投射在母亲身上的意象收了回来,而正是这个收回投射的心理动作带来了比此前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的扰动。此刻,她要面对的是自己人格当中那个“黑巫婆”的部分了。

每一次转化的发生和完成,都是一个阶段性的成长任务、目标的达成,也正如荣格所说,原本那些被我们排斥在意识生活之外的潜意识当中的部分,它们如今融入到了我们的主体人格当中,并和我们原有的自我,在激烈地冲突和对抗之后,发生了创新性的融合。转化永远不是一个结果,它更像是一个目标——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趋于不断地完整。

与此同时,荣格也用了一句很坦诚的话来描述说,“我们可以将每一次阶段性转化的完成,都视作是一次象征性的,经历了旧有人格的死亡,又走向新生的过程”。

围绕转化的过程,另一件值得留意的事情是,在我们的人格深处,原本那些潜藏在暗影当中,不被接纳甚至是令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潜意识部分,其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人生资源。

很难令人想通的是,一个黑巫婆的意象,其中所携带的那些心理能量无外乎都是跟死亡、阴影、恐惧、悲伤或绝望等等有关的东西。它有什么资源性可讲呢?难道有谁会盼望这些能量来到我的身上,或者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吗?

实际上,当这样一个黑巫婆的意象为自我所接纳的时候,哪怕这会是一个既艰难又漫长的过程,但就在转化发生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自身人格的容量。那些原本被放逐在无意识当中,也或是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部分,如今在他们回归之时,也将更多地体会和深刻的洞见带给了自我。这个例子中的当事人,后来成为了一名非常棒的心理咨询师。按她自己的话说,在心理咨询的工作当中,在什么样的来访者面前,无论对方处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之下,她都可以稳如泰山了。

为啥呢?因为在心里我都见识过“黑巫婆”了,和这个意象打交道的日子里,自己早就被锻炼出来了。她并不是在心里战胜和打败了那个黑巫婆,而是看到、理解和接纳它的存在。这样一来,这个意象(及其所携带的内涵),也都成为了她的主体人格的某个部分,甚至是富含资源的部分。所以打这以后,当来访者呈现那些但凡是和悲伤、抑郁,乃至死亡等有关主题时,她不仅能够给予陪伴和抱持,更能和来访敞开去谈论那些感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孤独症反社会人格易怒症焦虑爱丁堡社交恐惧症智商测试焦虑症九型人格叛逆社会心理学回避型人格障碍亲子关系存在主义偏执型人格俄狄浦斯情结心理效应爱情挽回思维反刍职场心理职业性格霍格沃茨强迫症桃花运职业价值观容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