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享受联结带来的美好的同时,冲突与伤害也时有发生。当面对他人的冒犯,是愤怒地还击,还是宽容以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人际冒犯与宽恕。
01、人际冒犯与宽恕
人际冒犯是一类人际压力源,人们认为另一个人以某种既痛苦又道德错误的方式伤害了他们(McCullough et al., 2006),这种冒犯可能是被侮辱、被忽视、被戏弄等。人际冒犯本身和由冒犯行为所引发的反应都对健康、幸福、人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未解决的冒犯可能导致抑郁症状,而报复情绪则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如何对待人际冒犯以更好地“消化”它们对我们来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中一种建设性的选择就是宽恕。McCullough和Hoyt(2002)将宽恕看作是与冒犯相关的人际动机的亲社会变化。在宽恕的过程中,回避和报复动机减少,而仁慈动机增加。宽恕既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呈正相关,也有利于改善被冒犯者与冒犯者之间的社交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宽恕并不等同于和解,宽恕最终是被冒犯者的内部行为,与修复关系、和好是独立的。因此,当考虑利用宽恕消减负面情绪以及进行宽恕干预时,要格外注意近似概念的区分,不必压抑自己的愤怒、悲伤情绪。
02、人际动机的年龄差异
面对人际冒犯,个体会产生三种人际动机:回避动机、报复动机和仁慈动机。
回避是一种应对有害行为的典型反应,表现为避免去想自己受到的伤害或避免与冒犯者接触。在与人际压力相关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会更多地采取回避策略,但Allemand和Olaru(2021)发现,在遭遇人际冒犯后,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少地回避。因为从长期来看,年轻人在未来更容易建立新的关系,相比之下,对于社交网络较小的老年人来说,回避可能会破坏社会关系并损害幸福感。
报复则是一种应对有害行为的攻击性反应,可能表现为行为,也可能表现为一种报复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负面情绪体验的接受度有所增加,老年人更少愤怒,也更少表现出报复倾向。同时,就像回避一样,报复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维护社交关系,老年人倾向于不采取报复行为。
仁慈区别于回避和报复,是一种积极的反应倾向,表现为对冒犯者的善意,如“不管他/她做了什么,我希望我们能再次拥有一个积极的关系”(McCullough & Hoyt, 2002)。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人通过采取避免人际冲突的策略,将消极的社会经历最小化,将积极的社会经历最大化。老年人具有更高的仁慈水平,更愿意原谅他人。
对三种动机关系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反应更具多样性,在不同的情况下他们会采取不同的反应,而年轻人则相对单一。这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带来了更多的阅历,老年人有更多的知识去应对冒犯者和冒犯的情况。
03、如何减少负面情绪?
益处发现
赋予遭遇更积极的意义,试着写下这段经历带来的益处。研究显示,当个体写下创伤事件的好处后,感受到的痛苦会少于只写下创伤事件的个体,他们会觉得创伤事件得到了更充分的解决。
建立共情
思考导致冒犯行为产生的情境性因素,从新的角度看待冒犯者,体会对方当时的所思所想,理解冒犯者做出侵犯举动的原因。
回忆被宽恕的经历
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人际冒犯具有普遍性,冒犯者也有可能受到伤害,自己并非孤立无援。
面对人际关系带来的伤害,有时“柔更胜刚”,宽恕不失为一种选择,使我们积极地面对并消除负面情绪。但换一种角度来看,宽恕是否意味着对冒犯者的纵容?所有冒犯者都可以获得宽恕吗?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资料:
[1] Allemand, M., & Olaru, G. (2021). Responses to interpersonal transgressions from early adulthood to old age. PSYCHOLOGY AND AGING, 36(6), 718-729. http://doi.org/10.1037/pag0000610
[2] McCullough, M. E., Fincham, F. D., & Tsang, J. (2003). Forgiveness, forbearance, and time: The temporal unfolding of tr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3), 540-557. http://doi.org/10.1037/0022-3514.84.3.540
[3] McCullough, M. E., Root, L. M., & Cohen, A. D. (2006). Writing about the benefits of an interpersonal transgression facilitates forgivenes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4(5), 887-897. http://doi.org/10.1037/0022-006X.74.5.887
[4] McCullough, M. E., & Hoyt, W. T. (2002). Transgression-Related Motivational Dispositions: Personality Substrates of Forgiveness and their Links to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11), 1556-1573. http://doi.org/10.1177/014616702237583
[5] Wade, N. G., Johnson, C. V., & Meyer, J. E. (2008). Understanding concerns about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forgiven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5(1), 88-102. http://doi.org/10.1037/0033-3204.45.1.88
图片源于网络(https://image.baidu.com),侵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902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254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91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37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50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