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的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是主要的语言,我们在攻击面前无力时或绝望前会讲对方遭报应即有此意,“我惹不起你,自然有比你强的人收拾你”,经典语言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它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做恶的人早晚要承担恶果,也就是早晚会有人让他承担所制造的事件的后果,承担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家人或后代。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及后代吸毒品、生活糜烂,“帮助”上一代花掉他们的“不义之财”也是一种报——因为上一代的富足,在某种程度上攻击掉了后代生活与成长的能力,或者说是被家庭财富淹没了。
另一层是做恶的人在内心先产生一个“恶”的想法,亦即起心动念,然后思想就会顺着这个想法、愿望而寻找或制造条件、机会去实现它,实现之后的结果又会强化这个恶念,被强化之后的恶念接着引导、制造产生新的恶果,恶恶相加,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他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制造恶的思想、恶的行为和恶的结果,制造就是需要,所以他(她)也会吸引恶的力量来帮他(她)完成恶念。
如此,他循环在 “恶”之中,可能会遇到另一个恶念比他(她)大,恶力比他(她)强的势力,那他(她)的恶力就从主动造恶变成了另外一个比他(她)恶力大的配角,被吃掉也就成为必然。当然,这是他(她)自食其果——即报应——的开始。
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两个相关的概念可以作为自身因果的解释,分别叫做“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投射言其由内向外投,先内心生起,后投之向外,意思是说一个人把一个想法、信念、情感投射给另外一个人,对方接招而动。那么从内向外投了什么出去呢?克莱茵认为投射性认同是更主动地除去属于自我的东西,进而转移到他人身上,其机制就是唤起在他人中自己所无法承受的部分自我,它也是一种毁灭性的攻击。投射性认同涉及很深的分裂,被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自我状态”(aspects of self),是在自我中被深度否认的部分。
克莱茵甚至把这个投射性认同描述成是对母亲的攻击:吃奶吸取营养的部分以及排放污秽而用来控制或表达恨意的部分,重要的是“对部分自我的憎恨,大部分已经转向母亲……建立起攻击性客体关系的原型”,将好的部分投射出去以整合为爱的能力,而坏的部分投射出去用来保护自己建立好的关系,同时表达承受不了部分自我,将之投射到一个关系人身上。这是前一半的工作,投射之后呢?一经对方认同,按照你投射的内容而对你进行反应,这样你就接到了你投射出去的内容的结果。内射是把外边的某个形象或情感收归心内,其理与此相同。
心理咨询与治疗情境下的投射往往指负性的部分,而生活中可以借助这个原理和机制做点教育转化的工作,把好的投射给对方,对方产生认同后加以强化,形成一个好的循环。内射更像一个主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成为习惯后内化为自动自发的思维方式或行为。负性的比如他(她)投射了一个“我很差”的想法,对方可能就会把他(她)当做笨蛋对待,对他贬低或不尊重、或批评、或挑剔,等等,对方就是认同了他(她)的想法。当这个人接收到对方把自己作为笨蛋对待的信息之后,就认同或强化了“我是笨蛋”的想法,再次投出去,形成新的循环。
所以精神分析的因果,也只是自己借别人玩了一个游戏而已:因为无明的原因在潜意识中自己胡乱想像了一个什么东西,请人帮忙“验证”一下,就有人上当——迷失自我、心随境转。玩儿者无明,不知道为啥玩儿这个,帮忙的人也不知自己为什么会“帮这个忙”。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去除被无意识左右的这个机制,而逐渐由意识的“决定”或者“选择”来替代。佛法的根本大意即是去除这个胡乱想像,打破这个认同机制,尤其彻底的是禅宗,直接搞釜底抽薪,在产生任何机制之初就化掉——空掉,以不建立任何标准来建立标准,也就是还原宇宙自然本色。
还有一个词——回声,一个物理学名词,是说声音碰到一个障碍物后产生共振的现象。心理学里也有这个词,非学术性的解释可以认为是跟风,重复了对方想像中让你重复的一个词语而已。比如有人问 “你是混蛋吗”,无论你说“是”或者“不是”,乃至于因为这句话产生了情绪反应,都叫回声,就是说都被对方的一个声音带走了,被对方的一颗糖衣炮弹击中,被对方一个鱼饵牵着鼻子走了,心随境转,失去了自我。
治疗的目的即是断开这个认同和共振,知是投射,是对方和自己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不理即是。或者将此话回应回去,让对方反思,如“你是怎样想‘你是混蛋’这句话的?”或者“你说‘你是混蛋’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太极拳里有借力使力的思想,也可以称做四两拨千金,就是把对方的劲道接过来,转个弯还回去,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要掌握这种能力和技巧,当然,知道投射及其投射性认同、 或者内射性认同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四两拨千金技术的基础。
家庭治疗引入的控制论,也是一个因果论。控制论讲的是在自我调节的系统内研究反馈机制,而家庭与其他控制论的共同特征是通过信息交换来维护家庭的稳定性,它运用于家庭治疗主要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规(family rules)——家庭可以容忍的行为范围;二是负向反馈(negative feedback)——家庭用以加强规则的内容,如愧 疚感、惩罚和症状;三是围绕问题的家庭互动顺序(sequences of family interaction),说明系统的反应;四是当系统习惯的负向反馈无效时,引发正向反馈圈(positive feedback loops)。事实上也是一个因果控制的过程。
借用以上所讲的因果律,可以设计、制造一个好的信念、想法投射或内射,用以影响或改善行为。认知行为的治疗即选择给一个好的刺激,来获取一个好的结果。如此即可以建立安全稳定的信任关系, 建立良好而牢不可破的治疗联盟,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第一步,没有这个关系,咨询与治疗就是不可能的。接下来就是不断地重复这个 好的投射性认同,将其发扬光大,进而形成好的行为机制,达到治疗的效果。
学佛法也是一样,也需要自己与自己形成一个好的投射与认同的关系,这相当于给自己这座机器重新安装了一套更为合适的、先进的、科学的系统。口念心违是无法产生好的体证的,形成不了良性的投射性认同,也建立不了好的信任关系,学佛就是在学佛像,成为一尊了无生气的泥胎佛。
因此,有人说,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它是什么。套用此话讲,佛学或者儒家是什么不重要,你认为它是什么,你认为它在你的生命里起什么作用,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利用投射性认同等一系列的机制,可以完成很好的教育。中国古代有“三人成虎”、“众口烁金”的故事,西方有“谎言重复千遍也会成为真理”的说法,就是在讲这样一个机制。
中国的佛家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圣人的标准讲“人成即佛成”, 讲公心,讲圆满,有些认知行为治疗的意味,其目标是教人行善、和谐社会,利用的也是认同的机制。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也有认知治疗的功能,它是把我们对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作为重点对象的,其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人,一个可接纳自己、接纳社会的人,它完成了另一 种和谐的基础,即个体的人格独立、心理独立与精神独立,建成了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而定性、定力,是构成这种和谐的重要力量,佛 家用“八风吹不动”来形容这种定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999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78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6116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42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047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