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即轻,还时亦净。
1月24日凌晨,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在微博发布了7000字遗书。他在长文中讲述了个人成长经历,并在文末诉说了自己的心愿。疑似有轻生举动,网友逐报警;
当日凌晨2点过,据媒体报道:“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吃了几十片抗抑郁类药物,在医院紧急抢救”;
当日凌晨4点过,刘学州经抢救无效身亡。
随后#家属称刘学州吃抗抑郁药已有一年多#等相关话题,登顶热搜榜单。
多数网友都希望他能回来,很多跟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大家都在用温柔的爱意挽留他。
经历这一切的刘学州,他才十几岁,没有违法乱纪,为什么?
01、被亲生父母祸害的一生
对于15岁的刘学州来说,正值青春年少,在学校受了欺负,没有父母在身边给予庇护。
他的命运,是地狱模式。
四岁时养父母因意外丧生,连带房子一同炸毁。
从此寄人篱下,住在不同的亲戚家。
没了养父母呵护的少年,早早就尝尽了人情冷暖:看人脸色,被骂野孩子,被嘲讽,被人嫌弃,受尽白眼。
在学校被同学霸凌殴打,被老师误解指责,甚至被醉酒的男老师侮辱。
他遭受的委屈、欺负、白眼,都会变成他内心的期盼,期盼自己也能有父母的疼爱,不是被抱来的野孩子。
他凭着仅存的疫苗证线索,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生父和生母。
但是,迎接他的不是想象中亲生父母的疼爱和庇护,也不是倍加珍惜,而是一张挂着亲情伪善的笑脸和写满利益算计的利刃。
他在朋友圈晒出与父亲的合照,并配文“今天是个幸福的小朋友”。
到后来生父打电话说他是白眼狼,发朋友圈说他是网络乞丐,立人设卖惨。
从生母微信里嘘寒问暖各种承诺,到生母说怪你养父母去世的早,有的是人想要买你。后来被直接拉黑。
仅仅20天,亲生父母,用三把利刃,亲手葬送了想要寻求庇佑的15岁少年。
第一把利刃:父母用行动告诉他,你是我们亲手卖掉的,为了彩礼。
第二把利刃:父母再次用行动告诉他,为了房子,你就是个累赘。
第三把利刃:无数键盘侠蜂拥而至,各种污蔑,侮辱纷至沓来,污言秽语充斥在他的生活里。
如果说,刘学州父母的“利刃”谋杀了他的存在价值,那么网络暴力的“利刃”则是将恶意放大,谋杀了刘学州最后一丝希望。
他的苦痛,他对亲情的渴望,他想活下去的期盼,在键盘侠的眼中,是为利益,是为房子,是肮脏的,是自私的。
“你看清楚是谁杀了你吗”?“没有。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在圣光下,我看不清他们的脸”。
他才15岁,无家可归的他寻求一个住所过分吗?
他想要被父母接纳过分吗?
他想活下去,过分吗?
其实,他想要的从来不是房子,而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
他要的是父母无条件包容的爱,但是他却高估了亲情,低估了人性。
痛惜这位大男孩悲惨遭遇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愤怒声讨《新京报》此前关于向亲生父母索要房产的报道,认为是这篇报道引发了对他的网暴,最终将刘学州逼上了绝路。
02、是谁杀死了刘学州?
新京报杀人,这是非常严重且严肃的指控,不能光凭直觉来做“网络判决”。
媒体博眼球情有可原但必须要有边界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京报,以及其它几家影响力很大的媒体是有原罪的,因为他们天天造热点、博眼球……拟标题、发微博的时候,总是把容易引战的内容挑出来。
这种指责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验证,在事实层面确凿无疑。但是在定性层面,这里有一个因果倒置的问题:
并不是媒体报道造成了问题对立,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情绪反映在了媒体上。不是媒体挑起网暴,而是喜欢网暴的受众塑造了媒体。
广泛的公众喜欢通过网络暴力来彰显道德感。在社会热点新闻中挑出他们认为有错的一方、不道德的一方,通过评论、私信、打电话,甚至上门的方式来倾泻愤怒,他们把这称之为“正义感”,只有在事实反转之后才称之为“网络暴力”。
你可能只根据自己的了解去判断别人。现在告诉我,我们里头谁是有罪的,谁是无辜的。真正公平的人就是对你的罪过感到应该分担的人。——纪伯伦
网络暴力导致当事人自杀的个例屡见不鲜。
主播“罗小猫猫子”在直播间表示要轻生,观看的一众无良网友起哄其喝农药,结果悲剧发生。
女护士“菲妥妥-穆修修”把自杀信息发到了网上,本来在警方的努力劝导之下她已经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但是,网暴没有停止,称其炒作,导致其二次自杀。
也许是媒体不把事情一次性报道清楚,由于无良媒体误导了大家,需要承担责任。但另一半责任是参与辱骂攻击的人推卸不掉的:
网暴就是网暴,即便正义的辱骂也是网暴,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
报道公众关心的事情是媒体天职,挑出公众最感兴趣的点来放大是情有可原,但这种做法必须得有边界。
边界有两条,一条叫公共利益,另一条叫个人权益。
公共利益是选题的边界:
选择采访、报道、炒作哪些事情的时候,要考虑这些事情是否关系到公共利益,是否有扩大传播的正当性。
个人权益是报道尺度的边界:
用媒体的影响力把一件事情公开化,需要先评估是否会侵犯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不能打着为了公共利益的旗号去肆意践踏一个人的权益,更不能为了满足公众的窥私欲望、吃瓜需求而伤害个人权益。
03、坚强面具下的:微笑抑郁
曾有网友看到刘学州表面的衣食住行很不错,质疑他在卖惨。
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很正常的人。
但他自己的内心已是千疮百孔,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无法正常生活。
抑郁症表现出的症状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的情绪低落,忧郁状态是能通过言语、文字、行为等一看便知的。
但还有一部分人,在其他人面前,看起来是开心友善且温柔的,甚至在朋友中扮演开心果的角色。
然而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下,隐藏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绝望、破碎残缺、不配得感,甚至有自我毁灭的想法——这就是「微笑抑郁」。
「微笑抑郁」在心理学范畴,并不属于病症的名字,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美国调查研究显示,在2000名患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人群中,89%的人会像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隐瞒痛苦。
当人的内心深处,缺乏爱,渴望爱的时候可以从自身出发去创造爱
当你发现身边也有人处于微笑抑郁状态时,不用强迫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会让他们更加封闭自我。
陪在他们身边,给予安全感,让他们知道,愿意谈话时,你会静静地聆听,不做评判并且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建立一段支持性的关系。
如果是你正在经历微笑抑郁,希望你能明白负面的情绪不会自己消失,并且你是有权利悲伤的,当你无法解决时,可以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不用担心被人看到抑郁、悲伤时候的你,也不用担心,摘下面具的你。
可以被接纳,也值得被爱。
有多少次我把没有犯过的罪都拉到自己身上,为的让人家在我面前感到舒服。就是生命的面具也都是更深的奥秘的面具。——纪伯伦
对刘学州而言,想要一个家,就等同于被爱,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希望和执念。
想要有一个住的地方,也是他生存的基础。
可是在无良媒体的推动下,一场网暴开始了。
他叫刘学州,十五岁,是个孩子,却没有当过一天的孩子。
他说他想要个家,可这个世上啊,没有他的家。
于是他就走了。
我最最心疼他的,不是他遭受的痛苦。
而是他没有无忧无虑的,像个孩子一样快乐过。
哪怕一天也好。
夜的花朵来晚了,当早晨吻着她时,她颤栗着,叹息了一声,萎落在地上了。——泰戈尔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217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2187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711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96366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41777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