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基本信息
性别 男性
年龄 20岁左右
宗教信仰 无
民族 汉族
文化程度 本科在读
婚姻 未婚
病史提供者 本人
职业 学生
病史可靠性 可靠
主诉:“因为情绪差,乏力紧张6个月而入院。”
现病史:6个月之前患者出现紧张、担心、心慌,阵性高兴不起来、烦躁、食欲下降,容易担心、焦虑、乏力,社交活动减少,整日不出门,话少,基本不与家属交流,整日待在家里玩手机,动作缓慢,整日没精打采,白天睡觉较多,夜间不睡觉,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动力缺乏、懒散,吃饭睡觉需人督促,感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没法听进去,整日待在宿舍,不出宿舍,吃饭就点外卖,遂休学在家。
三个月前于上级医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建议予以博思清治疗,后患者家属较为担心,遂于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不详,予以博思清、氟伏沙明治疗,后停用博思清。患者症状较前好转,较前活跃一些,能主动学习,能与家属交流,话变得比以前多了,但服用一个半月后,症状反复,再次于门诊就诊,具体诊断不详,予以舍曲林1到2片QD治疗,感到症状改善,情绪低落好转,能高兴起来,但较为懒散,不出门,不怎么说话,早上起床困难,为求进一步诊治住院治疗。
予以舍曲林2片QD治疗,目前情绪较前好转,但仍较为懒散,在家里状态较好,能和父母沟通,并且沟通时逻辑性很强,能做喜欢做的事情,但不出门,不怎么与人交往,即使出门也闷着一个人不说话,对未来没有打算。阵性有诉脑子里有音乐旋律,并跟着旋律打拍子。
既往史:患者自幼生长发育正常,无外伤、手术史,无癫痫病史。
个人史:患者从小跟父母长大,性格比较孤僻、内向,很少与人沟通,较为沉闷压抑,人际交往不主动,跟熟悉的人能进行一些沟通,跟不熟悉的人不会主动交流。对人际关系不渴望,总是选择独自活动。成长过程中朋友很少,无亲密友人或异性关系,也不会主动与他人联系,外人来到家里时就会感觉紧张。从小逻辑性强,成绩优异,做喜欢做的事情可能非常专注,尤其喜欢奥数,因参加奥数比赛的银奖提前保送上大学。对不喜欢的事情就不会做,比如不喜欢文科,文科成绩就很差。
家族史:患者的父亲是一个机械工程师,较为内向,与人沟通较差,做事情认真,但不急躁。患者母亲从事管理工作,性格也是内向,与人沟通能力一般,对患者较为溺爱,包办较多。患者的表叔有精神分裂症的病史。
精神检查:
一般情况:时间、地点及人物定向力正常。
语言功能:语量少,言语流利。
情感活动:平淡。
感知觉:正常。
思维活动:有明显的思维逻辑障碍。
注意力:集中。
智力和记忆力:正常。
自知力和判断力:部分存在。
辅助检查: 未做
病历小结及概念化
这个患者有遗传的素质——父母两人均是较为内向、孤独的人,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发病史,从概论上讲这样的组合中生养小孩在遗传受可能存在易感因素,同时患者的成长环境也有其特点——因为从小表现孤僻,只跟父母打交道比较多。成长过程中患者一直数学成绩优异,且爱好音乐,而这些学科能力跟多巴胺活跃有关,可能也是多巴胺系统异常的一个证据。患者当前处于精分发病年龄,情感表现平淡,情绪体验肤浅,表现出对人对事的无所谓反应,无社交需求,生活上懒散无动力,抑郁情绪有所缓解时上述行为特征依旧持续存在,虽然症状上还达不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但各方面的表现像没有完全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当下的表现,判断他为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前驱期症状,达到了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初步诊断:分裂型人格障碍。
治疗:
1.生物治疗:规律运动。药物治疗:非常值得试验一下药物治疗,最快6-8周,慢的两三个月就能知道药物治疗有效没效。可以使用维思通,因为患者都是阳性症状,可以在目前舍曲林的基础上用维思通。
2.心理治疗:需要长期进行,用认知行为疗法,支持疗法。
3.社会干预:暂时别上学,充分的治疗时间,患者喜欢听音乐,喜欢编程,这期间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主诊:绵阳三院
2018-10-11
访谈实录
1. Z医生:讲讲你的困扰吧!就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家属为什么带你来看病?是你自己主动选择来看病的吗?
2. 来访者:(声音极微小)不是。
3. Z医生:哦,不是。那你认为你自己有没有什么问题呀?
4. 来访者:(声音极微小)我可能有问题。
5. Z医生:你可以大点声吗?讲讲你认为你有什么问题?
6. 来访者:是……(25秒钟左右的沉默)
7. Z医生:你平常讲话就这么费劲吗?还是说觉得在这个人多的场合比较压力大?
8. 来访者:(5秒钟沉默后,以极含混的声音)压力大吧。
9. Z医生:哦,压力大。对,我听你说话声音很小,好像也不是很爱说话。你不愿意出门,那你出门是担心什么呢?
10. 来访者:(5秒钟沉默后,以极含混的声音)没什么担心的。
11. Z医生:还需要稍稍大点声音。你出门是担心有人害你,或者是说没有必要出门?
12. 来访者:(声音稍大了些)嗯……没有必要。
13. Z医生:哦,没有必要。
14. 来访者:没有必要。
15. Z医生:哦,好的。在家里寂寞吗?
16. 来访者:嗯……还好吧。
17. Z医生:听到过什么声音,或者什么有人背后议论你,跟你说什么话?
18. 来访者:没有。
19. Z医生:但你脑袋里听到音乐是怎么回事?
20. 来访者:(含混的说)我不是听到音乐。就是……(沉默)
21. Z医生:哦,不是听到音乐。那是什么呢?
22. 来访者:(沉默)
23. Z医生:他们提到说,有时候你听到音乐的旋律,还能合着打拍子什么的,是什么情况?
24. 来访者:嗯。我不是听到音乐,就是脑子里有旋律。
25. Z医生:能解释一下,你脑子里为什么会有旋律呢?
26. 来访者:(含混的说)反正就是歌听多了就有旋律。
27. Z医生:你说听音乐听多了有旋律,还是说睡着了有旋律?
28. 来访者:音乐听多了。
29. Z医生:哦,音乐听多了。你自己会作曲吗?
30. 来访者:(含混的说)……不懂。
31. Z医生:哦。就说你那个旋律都是你听过歌的旋律,还是你自己脑子里不断的产生别的旋律。
32.来访者:都有吧。
33.Z医生:哦,都有。好的。你认为你有特殊的能力吗?
34. 来访者:没有。
35. Z医生:好嘞。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吗?或者需要帮助治疗吗?
36. 来访者:没有吧。
37. Z医生:好的,你旁边坐的是你的什么人?
38. 来访者:我父母。
39. Z医生:你睡觉、吃饭还好吗?
40. 来访者:嗯……还好。
41. Z医生:那你父母谁讲普通话比较好,了解你的情况,可以把话筒给他吗?
42. 来访者:嗯……我妈。
听话听音,听不到话,还要读“空气”
本期案例访谈单纯从书面去理解症状及诊断思路其实是有困难的。笔者在编辑本文时,初期文稿完全没有任何标注,乍从字面的一问一答看,读者很容易产生 “患者没有问题”的错觉。为此重听案例后笔者特别就其表现进行了文字标注,以使大家理解本案例患者在远程问诊中的思维表现尤其值得大家在阅读之外调出图书馆案例来观摩体会。更是想借助这样的案例提示学习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者们在实际开展工作之前,一定需要我们拿出时间与精力调动资源深入到医疗及相关领域的现场当中去实习实践。这在当下的制度当中虽然没有硬性的规定,也有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但规范化培训当中,拥有这样的经历是从业者的必经之路。也正是为此,美利华的真实病例访谈也更显得弥足珍贵,期待大家不满足于阅读的快捷,而更多的从具体的病人身上“看、听、说、学”。
43. Z医生:好嘞,那让你妈妈讲,你是什么原因带小孩来看病。
44. 来访者妈妈:医生您好。就是孩子情绪不好,然后我们也很焦虑,很着急。他就是从半年前突然在家里不说话,也不和我们交流,就是这个状态让我们很担心,然后我们 就带他到医院里看一下。
45. Z医生:对。我听他们说,孩子的父亲也不太愿意跟别人交流,是这么回事吗?
46. 来访者妈妈:嗯。父亲也比较内向吧,父亲比较内向,然后我年轻那会也比较内向。
47. Z医生:有点内向。
48. 来访者妈妈:小时候也内向。
49. Z医生:父亲到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容易跟人交往,知道吗?大致的年龄。
50. 来访者妈妈:一直都有点吧。就是跟陌生人那些,就是还是朋友比较少那种。
51. Z医生:对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52. 来访者妈妈:父亲是机械工程师。
53. Z医生:机械工程师,就是天天跟机器打交道,跟人打交道比较少是吗?
54. 来访者妈妈:嗯。跟人也要打交道。
55. Z医生:对,就相对跟机器打交道的时候多是吧?
56. 来访者妈妈:应该跟人打交道也挺多吧,就是单位上的人也挺多的。
57. Z医生:不是挺多了,就是他的工作性质是跟人打交道,还是跟物打交道,那应该能区分了。
58. 来访者妈妈:嗯……跟人和物都要打交道。
59. Z医生:这没有量的概念,比如说医生肯定跟人打交道多于跟物打交道,看你HR跟人打交道多。他父亲的工作是说需要在台子上工作,或者是做什么事,还是天天要人讲话,像人力资源之类的。
60. 来访者妈妈:嗯。他是在车间里嘛,车间里要做机器那些嘛。然后机器回来要跟,因为他是做工艺的,要为下面人和工人服务的。
61. Z医生:对。但他本身是做技术工作的,是吧?不是管理。
62. 来访者妈妈:对对,技术。
63. Z医生:他那工作需要很多创造性吗?比如说想一些工艺流程。
64. 来访者妈妈:不需要,都是比较成熟的。
65. Z医生:好的。这是你们的唯一的孩子吗?
66. 来访者妈妈:对,我们唯一的儿子。
67. Z医生:OK。那你愿意跟人打交道吗?
68. 来访者妈妈:我年轻那会儿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现在也好多了。
69. Z医生:现在好多了?
70. 来访者妈妈:嗯对。
71. Z医生: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72. 来访者妈妈:我之前是在单位搞计划管理的。
73. Z医生:就是做案头工作多,是具体的工作多,是吧?
74. 来访者妈妈:嗯嗯,对。
75. Z医生:好的,那我知道了。那对于你这个小孩,你有什么问题呢?
76. 来访者妈妈:就是现在他这个状况,我看了几个医生,医生就是说的都不一样,我想就是具体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病。
77. Z医生:好嘞。对的。
78. 来访者妈妈:他现在有这个特点,是在家里很好,我们觉得很正常、很懂事、听话, 就是说话什么,对我们大人很关心、很照顾,就是一出门以后,就状态完全变了。他小的时候就有这个毛病,小的时候就是带他出门就不一样。
79. Z医生:对的。你看他今年跟去年变化有区别吗?
80. 来访者妈妈:去年他回来要活泼一些,喜欢唱歌,特别喜欢音乐,然后自己录歌唱。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的改变
情绪或者说情感上的改变是精神分裂症最普遍和最常见的症状。发病早期表现为抑郁、恐惧、罪恶感以及情绪的猛烈波动,而晚期情绪无能更为常见,常使人感觉病人根本无法体会到情感。特别是抑郁症在病程早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而又最容易被忽视,有研究曾指出“有81%的病人表现出典型的拥有情绪”,半数以上的病人会在错觉和幻觉出现前抑郁发作。大部分拥有是由生理病变导致的,大脑中的神经生化物质的变化或许是原因之一。
——《精神分裂症-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知道的》P38页
81. Z医生:有时自己唱。他现在是休学呢,还是在继续读书?
82. 来访者妈妈:现在在休学。
83. Z医生:在休学。那应该有变化啊,你说一直都这样,听起来不对,那为什么突然就休学了呢?
84. 来访者妈妈:就是今年寒假的时候嘛,他状态不对的时候,然后他有一个月没上课, 然后我们就到学校给他接回来了,办理休学。办理休学完了治疗了这段时间,就是在 家里状态还是很好。
评估中“背景因素”的作用
评估是整个咨询进展的基础,它在信息、心理教育及动机调动方面对治疗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评估在诊断标准的概念下似乎是围绕症状开展的,但同时评估工作除了症状之外,也包含了对求助者以及信息提供者所描述问题的鉴别,因此评估是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
本案例患者在与督导师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交流特点是非常显著的异于常人,而在78、80、后面84段的谈话中,母亲描述中总是强调他“在家很正常,这种问题是从小就的,持续的”。这样的信息需要如何理解,考验的即是临床工作者对患者问题概念化的能力及具体在个案中的思路。关于这部分督导师的概念化思路详见督导小结及【提问三】的解答部分。
85. Z医生:对的,那好了,那我就说说这病。您说医生们的想法不一样,但大体看起来多 数医生的想法都类似了。首先第一个,这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里的某个病。为什么?因为你原来在这个医院之前,有人建议你用博思清,又有人建议你用那阿立哌唑,不 管用哪一个药了,那就说好像都建议你用这一类的药,这类的药都是抗精神分裂的药 物了。他看起来……
86. 来访者妈妈:因为他当时在XX医院看了一下,但那个医生很匆忙,5分钟都不到吧, 就给我们判断了。然后我们就到这边医院来看一下。
87. Z医生:对的。
88. 来访者妈妈:但是这边的几个医生反正诊断的也不一样。
89. Z医生:是的,他们没有给您详细的解释,但是听起来是这类的问题了,所以我同意这 个医院的诊断。是有点像没有发作出来的精神分裂症,现在达不到精神分裂症诊断标 准。这有好事有坏事了,好事就说第一他现在还没有达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症状,更像是人格障碍,就是说达到了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分裂型人格障碍。这很明显有遗传的因素,发病年龄也对,用药能够治一治看,现在 是非常好的时机试验一下药物治疗,看有没有效?如果没有效,更像是人格障碍了, 那我们得采取长期的心理咨询的办法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药物治疗有效,那是 完全值得试一试。我看出你们家属比较犹豫,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就一定会建议他试试 药。因为假如药物见效,他的情况就能够稳定下来,但是稳定也不会超过他小时候的 情况,大概就跟小时候一样。用药有6到8周就知道了。正好你在休学嘛,很容易治疗, 看看他的治疗效果能不能回到基线。这个疾病,一部分是跟遗传有关,就是两个内向的人,比较孤独的人,生的小孩、培养小孩很容易就受家属的遗传的影响。在人格上 遗传,还有就是成长环境,因为他正好跟父母打交道比较多。第二,他正好是数学、 音乐这类东西比较好,这类的东西比较好就跟多巴胺有关了,就是多巴胺系统有点异 常,所以说他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一种,谱系的意思是这里有十多个病了,不是 一个病了,从轻到重,他看起来是在轻中度阶段,没有达到重度的情况,那是好事, 但是你要错过这治疗时期,真的发作出来得了精神分裂症那就变成终生的病了。生物 治疗要运动,暂时别逼他跟别人互动,是因为他本身不行。抓紧用药,如果家属同意 用药,我们会尽量用一个作用比较强的药物,看看能不能把病情稳定住。心理咨询, 那肯定得长期进行。他的智力看来挺好,聪明,用认知行为疗法,支持疗法的心理咨询都可以。社会资源方面,暂时别让他上学,给他几个月的治疗时间了,治疗两三个 月就能知道药物治疗有效没效。这期间喜欢听音乐,喜欢编程,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经过治疗,应该能够见好,尤其是一开始发作的时候,这个病是越轻越早越好治。这样说清楚吗?
精神分裂症的尽早思路
从20世纪90年代起,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改变之一是关于早期,即病人刚刚出现症状时 (前驱期)进行治疗的思路。虽然不是全部的研究者认同,但不少研究指出早期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和功能更有效,而延迟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且远期预后更差。显然在这个案例当中督导师读到了家属对于治疗的犹豫,而在向家属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90. 来访者妈妈:嗯,大概清楚。
91. Z医生:这类病即使他有才华,也使他有问题的。不幸的是得了某个病,幸运的是这类的病有药物治疗,还有心理咨询。但是会是个慢性的过程,他如果同意了那我们就用 药。这样好吧?
92. 来访者爸爸:(突然插入谈话)那个老师,我们想请问一下,他这个忧郁症的可能性。
93. Z医生:抑郁症的可能性不太大。
94. 来访者爸爸:我们现在吃了半年都是吃的忧郁症的药。
95. Z医生:他更像是继发的,不是原发的,他现在达到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他没 有达到的是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96. 来访者妈妈:但是他吃了抑郁症的药吃了这么久,效果还是挺明显的,就是家里,还是挺明显的就好转,情绪、状态,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转。
97. Z医生:你说的是情绪,我刚才跟他谈话,他的表现也不太像正常人。
98. 来访者妈妈:是。他从小在外面就是这个状态,就是从小的时候就是这样,就是在外 面,不熟悉的人面前,他就不说话。
99. Z医生:对。
100. 来访者妈妈:然后在家里就还是很活泼的。
101. Z医生:你这样说,那这个表现就更像人格障碍了,但是目前还是一个有病症的状 态,你得看一下用药能不能帮助他更进一步获得缓解。我不知道你担心什么,你是不 是担心药物会有副作用?
102. 来访者妈妈:嗯,这可能也担心吧。然后我还担心如果不是这个病,再吃药是不是会加重的,加重他的其他方面的情绪或者什么。
103. Z医生:加重的可能性没有,只有见好或者没效,有效的可能性非常大,就是因为他是早期嘛,刚发病容易有效,或者最多是没效。长期的副作用还暂时涉及不到,但是要决定长期用药以后才涉及到长期副作用,你的担心都是焦虑了。这样说吧,这个药不比高血压、糖尿病用药的副作用更大,所以等于都是类似的,就是西药了。副作用往往都是长期吃,不会说今天吃,突然之间就是出现了致命性的副作用,没有这种可能。所以短期用药看一下有没有效果,这样对你厘清诊断比较好,否则就容易耽误下去。
疾病污名化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妈妈强调的“正常”,爸爸突然插话来确认是不是“抑郁问题”,作为家属,不愿意接受、不想承认、怕诊断的不对等这些心思才让他们带着成年的儿子辗转多地看病。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101段督导医生就用药顾虑进行了询问并有相关讨论,而围绕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能有更多方面的担忧。
污名化:精神分裂症的污名化问题可以说是长期一直存在的问题。虽然相比一百多年前人们对精神分裂症认为是中邪了,性格缺陷等等相比,人们能接受该病是一种大脑疾病的观点,但在公众的视野当中“精神疾病病人的暴力问题”伴随着新闻事件的传播有增无减,因此面对疾病的负面印象在国风外都有增无减。形成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往往是个体和亲属熬过自责与羞愧、担心的关键步骤。在86、88段中患者母亲也描述了接受他院诊疗时的状况,试想一个只有独生的儿子,而且一直学业表现不错都能够得奖被保送上大学的儿子突然被诊断精神分裂症,对父母的冲击不可谓不大。
心理教育:作为医生,帮助患者及家属尽可能地了解疾病,了解治疗思路及预后,可能越能够使他们对待疾病有所洞见。因此围绕病症医生常常以“SAFE原则”来对患者及家属心理教育。
SAFE原则
希望感(Sense of perspective)
接受疾病(Acceptance of the illness)
家庭平衡(Family balance)
合理的期待(Expectations that are realistic)
基于以上原则,大家可以再回顾一下89-107段督导师与患者父母的对话,看看具体在哪些方面对父母进行了心理教育工作。
104. 来访者妈妈:您的建议是他抑郁症还吃不吃,抑郁药还吃不吃了?
105. Z医生:抗抑郁药现在可以不动,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一点药物,比如维思通,这样可能 能很快知道效果,至少也能印证诊断了。西医都得先了解病人,再了解他得什么病, 然后再用药,不能乱用药,因为误诊必然导致误治了。您说他用药变好,我怀疑他是 情绪变好了,焦虑在降低。因为他用的舍曲林本身就是治疗情绪的药物,可能舍曲林 使他的焦虑轻一点,抑郁好一点,但是功能并没恢复,基础的症状并没有得到治疗。
刚才我跟他讲话,也不是我在他身边或者我在吓唬他,但基本无法正常对话,这样的状态肯定是上不了学的,比如他的教授这样的情况下与他是无法交流的。用舍曲林见效肯定是好事,那么再加上一些维思通看看他的功能恢复情况。得病是不幸的,但得病能够有治疗方法这是幸运的,反而隐藏病情就容易耽误治疗的时机。
那么治到什么情况呢?要达到他父亲和你这样的程度,可以说我不爱交往,但是我出去能找工作, 能结婚、生子这些,不能是连读书也读不完,什么都做不了的话,这样是要考虑能不能正常的生活。这样清楚吗?
106. 来访者妈妈:嗯,可以,知道了。
107. Z医生:这个药物在市场上已经15年多,接近20年,所以不是什么新药了。那我们一会跟医生商量一下怎么去治疗这个患者,然后你们家属在我们的会诊意见好吗?
108. 来访者妈妈:好的好的,谢谢您。
109. Z医生:不客气,谢谢你们来访。
110. 来访者妈妈:好。
111. Z医生:好嘞。
辨“症”能力
医生,特别是精神科医生,长期与精神症状的患者打交道,因此常常会谈到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特有的“精分的味道”,当然,这并不是指说有什么嗅觉相关的味道,而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的一些变化所带给专业人士的感觉,或者叫直觉。
普通人在生活过程中对各种进入大脑的信息能够及时迅速的进行分类、解读,然后做出正确的反应,而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基本缺陷就是无法正常的分类、解读和反应,教科书会把这样的表现描述为“思维障碍”,但实际上有可能具体包含的内容远超过“思维”,从视觉、听觉刺激,到情绪和行为都与思维一样出现了问题,而这些与大脑功能的缺陷可能都相关。
假如说精神科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接触病人案例较多,可以很好的总结出一种“味道”,“直觉”,那对于非精神科的医生,特别是目前三甲医院开设了双心医疗、精神心理门诊、青少儿心理门诊的医生,以及没有医学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来说,能够及时辩症就尤为关键了。
我们在这个案例前期的用药当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不同医生给出处方时对患者表现在诊断上的差异,以抗精神病性药物治疗为主的以及后期处方舍曲林以单独改善情绪为主的思路,这些“诊断不详”的治疗其实也间接可以看到医生们对于其主要问题的解读不同。
督导小结
这个病人达到了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他确实是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如果为了要用药方便,诊断他是特定的精神障碍也没有问题(初诊医生在督导前的案例报告中是按 此诊断的),整体诊断的大方向是对的。家人说他在家里“完全正常”,可出去就完全不正常,有特别多的心境症状,患者用了舍曲林能变好等等情况都提示,这个患者可能是在进展的过程中,可能他会重于上一代,这当中往往有遗传因素,最后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人格,很快还在往下发展,而且现在正好是到了高发的年龄。这个患者诊断人格障碍没有问题,诊断精神分裂症现在不够。
生物治疗:运动和药物治疗。如果家属好不容易同意用药 了,那得是用“猛药”,例如用维思通这样的,因为他说的症状都是阳性症状,所以别再给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我更愿意在舍曲林的基础上用维思通,这样可以专门来改善他的阳性症状,这样会更可靠的能看到药物疗效,不要动舍曲林,这样一次只改变一件事, 能看到究竟在治疗中是什么在发挥作用。
心理咨询:他的认知功能看来还能完整,所以能 够用认知行为治疗,支持疗法当然也可以。社会资源方面:暂时别给他压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940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5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23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901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338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