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也听说过一出生不哭反笑的孩子,比如大宅门里的白景琦,但那毕竟也是传说中的稀罕人。几乎所有的婴儿生来就具有哭泣的本能,哭泣是婴儿在学会语言之前,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
研究表明,婴儿在1.5-2.5岁这个关键期掌握母语的基本语法,在3岁左右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婴儿出生后要依赖成人的抚养才能生存下去,然而在1岁以前婴儿没有语言能力表达自己对吃喝拉撒以及安全环境的需求。那么哭泣就成了婴儿和成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人根据婴儿的哭泣来观察和满足TA的需求。
哭泣是一种先天的情绪感应能力,具有天然的沟通作用,对婴儿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表面上看婴儿啼哭的模式差不多,然而背后隐藏的需求确实千差万别的,不同特征的哭表达不同的缘由。饿了,困了,身体不适,心情不好,还是感到无聊,没错,这是一项历经多年并跨越多人种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先是自发性的哭,指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性哭,像一出生就哇哇大哭,是一种生理性反应,没有社会性;然后就是应答性的哭,指的是婴儿向抚养者传递某种热了,冷了,饿了,困了,不舒服,无聊,心情不好的信号,这是已经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哭;再进一步就是主动操作性的哭,指婴儿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比如一看到社区医院的大门就把打针和疼痛的经验联系起来,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等等。
婴儿哭泣,是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婴儿的种种需求就是通过哭泣传递给母亲的。婴儿的哭泣能够激发母婴之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应答,从而使得婴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每个婴儿与生俱来的气质也会影响TA的需求表达的手段,也就是哭泣的方式。对抚养者而言,大多数情况虾主要是母亲,容易抚养型的孩子可能哭泣的节奏和规律比抚养困难型的孩子要容易理解和把握。不过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应对婴儿的哭泣: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
(1)反应性。指能正确地理解婴儿哭泣的原因,并能及时地给予积极应答和反馈。
(2)情绪性。母亲能接纳孩子的哭泣,面对喜怒无常的婴儿能够通过触摸,对话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的需要。
(3)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对于婴儿的社会性哭泣,在养育孩子的这些年里,我也收获了一些领悟。
爱和知识都不可或缺。不过比较起来,任何育儿知识都不如保有母亲对孩子爱的本能。那些所谓哭就不抱,不哭才抱起的理论,对一个婴儿甚至一个母亲来说,都太残忍了。
过犹不及。当孩子哭泣时,及时回应并不代表要马上阻断孩子情绪的表达。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释放自己悲伤的情绪。我们在哥哥婴儿期就很怕他哭,因为他的哭声让我们很焦虑。只要他哭,我们就千方百计地哄他开心,转移他的注意力。尽管哥哥哭的不多,但每次都是过后很久还有抽泣声,甚至当天睡觉时还会有巨大的啜泣。
我一度以为这是来自我的遗传,看这个气性就是亲生的。再后来的这几年,我对哭泣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想哭就尽情地释放。对孩子的哭泣我也不那么焦虑了,不是第一时间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满足他“我所认为的”需求。我会忍住自己翻涌的气血,愿意和孩子停留在他的情绪里,帮他旁白哭泣的原因和哭泣的行为,尽管有时候我也不能完全都猜对他是身体不舒服了,还是心情不好或者就是无聊。
有时候在他慢慢稳定下来之后,我还会再跟他回顾一下之前的情形,再问他哭泣的原因。刚开始的时候家人很不理解,认为孩子已经不哭了,为什么还要再去刺激他,惹得他又伤心起来。慢慢地哥哥明白了他经历的是悲伤,哭泣不是一种罪,而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忽略或者转移并不代表不存在。
这两年,大声啜泣早已经消失在我和哥哥的生活里了。因为想哭的时候就痛快哭,多余的能量随之消耗掉了,不会积压着,折磨自己的身体了。而弟弟呢,好像生来就不知道还有啜泣这回事儿。
所以有的时候很难分清楚,在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过程中,到底是先天遗传占了上风还是后天教养后来者居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162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091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588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9385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063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