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性养育小组的带领中,有一个频繁出现的主题,那就是父亲对女儿的“宠爱”,或者说父亲在女儿的世界中,作为一个单一的玩伴角色——所产生的一些后效。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后效我们是看不清楚的。
在组员提出这个问题,并在小组间产生充分讨论之后,这种父女互动的后果,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
当然,我在这里需要澄清的是,这种作为纯粹玩伴的父亲,他们在女儿世界中最重要的现实,实际上是缺失。无论是身体,还是情绪上的缺席。
这种类型的父亲很有可能(但不能一概而论),是他自己原生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者是我曾经论述过的“最后男孩”(参考 男性,在“重男轻女”的文化中失去了什么)。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需要当中,可能喜欢玩,有时也比较会玩。他们是一种会让人,尤其是一种会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兴奋的存在,用费尔贝恩的话说——他们是“令人兴奋的客体”(exciting object)。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父亲因为很喜欢玩,也很看重自己的需要,有时也有可能因为受不了妻子或者家庭责任的束缚,所以经常不在家。他们可能常在外面与朋友玩耍,也有较高几率产生婚外情。所以在女儿心中,和这种父亲相处的主要基调是——他不在场。他不在,很多时候身不在,亦有很多时候心不在。
但也有几个那么让人记忆深刻的moments, 这些好玩的父亲兴致来了。他们留在家里,凭恃着他们好玩而有趣的性情,顺势和女儿互动起来。
在我们的小组中,更多在我的咨询和分析中,这种互动成了女儿们记忆中为数不多,却非常宝贵的和男性互动的积极体验。这些体验在咨询和分析中被回忆到的时候,常常带着一层奶油色。
但这种以父亲本人的:
心血来潮为促发
日常缺失为基调
玩伴角色为核心
的父女关系——它为女儿后天的亲密关系奠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基础”?
很遗憾,我看到的最多的后效是——女儿可能对社会上所谓的“渣男”,或者说“坏的男性客体”,会产生一种高耐受性。
我并不是一个古典精神分析师,我并不认为女儿一定会潜意识地循着父亲的样子,或者反着父亲的样子去找自己将来的伴侣。
但是我的临床/团体经验告诉我:如果女儿曾经被父母频繁地以某种偏颇的方式对待,那么她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逐渐认为这种方式是正常的,而以后她们倘被其他人这样偏颇地对待,她们也会认为正常,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是我所说的“高耐受性”。
被上述父亲频繁对待的女儿,可能会对这样的亲密模式产生高耐受性:
a. 男性在某些时刻(以他们自己的亲密需要和性需要为基础),会和自己很亲密和粘腻。
b. 男性在更多的时刻,会不理会自己,或者在心理上看不到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c. 女性会觉得自己有时候被喜爱,像个小公主;但这种“小公主”更像是一个物体,一个需要可爱且听话的存在,或者说带有宠物的特性。
d. 女性会对男性的来去自由表现出行为上的高度接受;但心理上会愤怒或沮丧,进而产生低自尊。
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一时无法全然梳理,因为这只是在团体之后进行的即兴反思。我欢迎我的读者给我你们的反馈。
我在翻译《足够好的父亲》这本书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了父亲的几个比较核心的职能:
a. 守护者(protector)——保护家庭成员免受外部侵犯
b. 供养者(provider)——为家庭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供养
c. 指导者(mentor) ——为尤其是学龄期的孩子提供认知或者人生经历方面的指导
d. 玩伴(playmate)——尤其为童年期的孩子提供令其兴奋的游戏/躯体刺激(青春期的玩伴角色则更多是孩子的同龄人,而非父亲担当)。
e. 理解者(empathy giver)—— 这对于青春期及以后的孩子尤其重要,理解孩子想要什么,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ta的心理需要是什么——把孩子当做一个个体看待,而非自己的一部分。
本文中的父亲,很遗憾的,只承担了上述5种职能的一种,至多两种。这会严重地局限住女儿心中的男性形象,让她们成年后对不理解、不陪伴(守护)、偏自恋、情绪不稳定(心血来潮)、把自己当宠物般喜爱的男性产生某种高耐受性。
我绝不认为这是社会上所说的“招渣男”——这是对人潜意识功能的一种过度解读。
有些人停留在某种自己经历过,且感到熟悉的亲密模式之中,她们内心也想离开,但是她们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模式可供选择。
这就是我写此文的原因,它既是回答我组员提出的问题;也是为有类似经历的女性提供一个认知/情绪澄清的,可供参考的心理动力学维度。
这世上,其实真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关系模式可供选择。
结语:
我自己是一个父亲,我知道父亲非常难当。
父亲的职能太多,其实并不止于上面五个。
我也绝不是说父亲不应该心血来潮跟自己的儿女玩耍,逗得他们乐呵呵。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重要的 fatherly function.
我想说的是,它不应以其他功能的缺席为基础。如果你只能陪玩,而且只能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陪玩,那么长此以往你的孩子就会把你当玩伴,而非父亲;她们在潜意识中也有可能会把自己当宠物,因为宠物就是可以在家里等主人回来的一种不哭不闹但你一旦回来就有机会撒欢的存在。
人不是宠物。
他们有倾诉的需要;
有被看见、被理解、被当做一个个体的需要;
有对所爱之人的来去,持有一定话语权的需要;
对伴侣情绪的基本稳定性有基本的需要;
对成年人之间爱的排他性有需要
我个人是希望,我的女儿心中住着一个小公主,她可被宠爱被骄纵。但她的内在,也容得下一个女汉子、女性主义者、女rocker、女作家、女性社会活动家、女老板……女人,完整的人。
无论她心里住着什么,她可以选择自己渴望的存在方式,成为不必全然以另一个人的需要满足与否来衡量自己价值的,整体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8161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74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23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43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4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