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双11,笔者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节日”,除了春节,最盼望的也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然而也是在近日,笔者才知道六月一日还是“世界自恋型虐待关注日(World Narcissistic Abuse Awareness Day)”!
虽然这个名称取得有点骇人听闻,但是“自恋”这种称谓的起源还是带有一些神话色彩的。相传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至死也未能离开自己的倒影半步。因此他的名字便成了自恋的代名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恋型人格障碍首次被收录进《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与其他很多心理障碍不同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本人,还会侵害到身边的家人、朋友,甚至各种社会关系。由此也衍生出了“自恋型虐待”这个词。
01、了解一下“自恋型虐待”
看看以下这些话:
你要是现在离开我,我一定不会活下去。
我做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讨好你,你就不能为我做一丝半点?
我曾经以为你很爱我,结果却是这样……
你要是真的在乎我,就请你把这件事做了,好吗?
如果这些话听起来耳熟能详,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在关系中被情感勒索了。在关系中,勒索方会利用被勒索方的性格软肋,来施加操控,以便从其身上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一种形容,这就好比把自己的脊梁长在别人身上,夺走了别人对生活的掌控。
自恋型人格在关系中,会呈现出好几种独特而具有伤害性的逻辑:
我很重要,我比谁都重要
这是根植在自恋型人格内心的一种认知(尽管是扭曲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存在一种宏大而空洞的自我定位,例如强烈的,但又没有根据的优越感。
由于我重要,因此我理所应当任性一点
由于这种对自我的扭曲定位,自恋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耐心,无非聆听他人,难以共情他人。在言谈中会表现出一种“热烈”,但是这种热烈中又透着浮夸,以及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是鄙视和打压。
我没必要对你坦诚或是承认自己脆弱
通常人们对于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会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不断修正和养成,但自恋的人不会。他们的自尊感完全不取决于别人的意见。他们要么对自己100%满意,要么就陷入一种绝望——但他们会把自己的绝望归咎于对方做得不够好,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无能。
我就要这段关系按照我的想法来发展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自恋型的人会把这种特质演绎到极致。他们似乎要寻找(或者打造)一个完美的伴侣。一个要为自己膨胀的自尊心服务,为自己利益服务的伴侣。
02、自恋型虐待对大脑的伤害
很多人都知道,长期持续的情感创伤会导致受害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在亲密关系中,自恋型虐待往往显得非常“隐性”。因为它的存在是假设在婚姻关系(或其他家庭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在自恋型虐待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容易把它归咎为“关系问题”。殊不知当遭受持续的情感虐待时,受害者遭受的不仅仅是情感和心理上的痛苦,严重的情况还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例如海马体的萎缩和杏仁核的膨胀)[1]。
海马体
海马体是大脑内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位。尤其是短期记忆,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信息首先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然后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而当受害者长期暴露在自恋型虐待的压力之下,研究人员发现,压力引起的荷尔蒙和海马体容积的减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杏仁核
杏仁核是复杂情感的发源地,并负责在危急情况判断是“战”还是“逃”。但是,如果长期暴露在自恋型虐待的环境中,那么受害者的杏仁核就会一直处于不断警戒的状态。渐渐地,就会陷入一种持久性的焦虑或恐惧状态。而即便是离开了施暴者,受害者也有可能继续生活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中。
所以,长期的、持续性的情感暴力,很可能比短期的极端压力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与自恋型虐待者长期生活在一起,绝对有可能对受害者的大脑造成伤害。
03、勇敢应对自恋型虐待
关系中的情感虐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出于本能,关系中正常的一方的内心都会留有“妥协”的开关,例如出于爱意,向施暴的一方做出让步,或者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忍一忍。
然而这里面有个致命的逻辑。做出让步的一方,本意是想通过让步,使对方变得更好,例如在将来也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向自己让步。但问题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内心很可能并不存在“妥协”的开关——至少这个开关非常难以被启动。
参考以下这几点,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自恋型的情感虐待[2]:
正确认识自恋型人格和情感虐待
如果感觉自己在关系中遭遇了自恋型虐待,并不用急着给这段关系下定论,也不要急着反击(这可能导致对方的变本加厉)。先对自己和对方的性格先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量化(例如有些什么具体表现),并确保自己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正常水平,然后再寻求专业资源的帮助。
学会尊重自己,尤其要尊重自己的界限感
自恋型人格的人很善于去挤压对方的界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做法屡试不爽——他们成功了。因此,无论是在婚姻关系还是家庭关系中,坚定而明确的界限感是很重要的。问问自己:“我的界限感在哪?对方知道吗?我自己知道吗?”
用明确的语气和态度来表达自己
当遭到情感虐待,受害者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也许有愤怒、失望、自责等多种情绪。但是很多受害者往往忘记了自我表达,或者表达出来的内容不具有明确的意义,例如:“这日子没法过了……为什么总是我……”。其实负面的情绪能说明一个很清晰的点:你不喜欢当下的状态。因此,你完全可以用简单、清晰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如:
我现在感觉不好,不想再谈了。
我会考虑一下,但不是现在。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问题可能还没解决,但是现在你伤害了我。
让他们知道“越界”的后果
其实自恋型人格的人,非常需要依附在一段关系上——因为他们总是需要一个人来“成就”自己那种虚无的骄傲。因此,他们的内心反而很害怕失去自己的伴侣。所以,策略是在亮出自己的界限,而自恋的那一方又已经越界之后,就需要让他们知道越界的后果,让他们看到他们正在慢慢失去你。
寻找力量,为自己赋能
需要记住的是,上述的建议不是让受害者摆出一副对抗强敌的姿态。而是在当自己遭受情感虐待时,在关系中先明确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界限。一些资料表明,自恋型人格者,很可能本身就是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例如童年在原生家庭中遭到情感虐待)[3]。所以,如果想挽救这段关系,可以要求他或两人一起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自恋型情感虐待是亲密关系中的一个恶性循环,它很容易剥夺了另一方的自我价值,使其充满了恐惧和自我怀疑。如果你在感情上受到这种勒索,你没有忍受它的义务。
从了解自己的价值,确立自己的界限开始,因为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和尊重。
参考资料
[1] Goleman, D. (1995). Severe trauma may damage the brain as well as the psyche. The New York Times, C3.
[2] Benson, K. (2015). Psychopath Free:Recovering from Emotionally Abusive Relationships with Narcissists, Sociopaths, and Other Toxic People.
[3] van Harmelen, A. L., van Tol, M. J., Demenescu, L. R., van der Wee, N. J., Veltman, D. J., Aleman, A., ... & Elzinga, B. M. (2013). Enhanced amygdala reactivity to emotional faces in adults reporting childhood emotional maltreatment.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8(4), 362-36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40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0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510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51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898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