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oseph Natterson——主体间精神分析
Joe Natterson老师的新书研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盛宴。
95岁的Joe把自己毕生的心血融汇在一本两百来页的著作之中。
今天来参会的,很多人都跟着他组织的学习小组,历经了接近三十年的磨洗。
每逢这种时刻都很庆幸自己在正好的时候来到此地。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一场美丽盛宴的尾声,毕竟精神分析在这个国家看上去已经日薄西山。
说实话,我不这么认为,观察和理由很简单——还是那句老话:认知的澄清,行为的矫正,呼吸的协和,肌肉的松弛,将来无一不可被小程序或者人工智能取代。这些心理治疗的纯技术性存在,在这个国家,比精分的没落更明显。
心理治疗,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真正存续下来的,将是那批一百年的老骨头关于人的领悟——他们一辈子誓做完整之人,也一辈子把自己的来访当人看。
这世界很绚烂、很夺目,越来越复杂和精密,但无论你怎么变着戏法调戏Siri,向它倾诉,都不如那一句来自另一个人类同伴至诚恳的“我明白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来得同频而温暖, 它在这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的世界中,和你一起保存着人的温度。
二、Jessica Benjamin——关系精神分析
关系精神分析现在在米国的领军人物Jessica Benjamin, 接受我们学院客体关系代表人物Jimmy Fisher和自体心理学女神Estelle Shane访谈,一场纯粹的精神分析晚宴。
记录下来几个点以备忘:
1). 关系精神分析难以避免涉及女权。当代精神分析日益寻求治疗双方之平等性,这是当今社会-文化中男女关系越来越平等这一现象——无可避免的结果,也是这种社会性平等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一个缩影。
2).不光是分析师要能够在治疗中“活下来”——承受来访者的攻击、暴怒和绝望;来访者也需要在治疗中“活下来”——幸存于分析师的共情失败、技术性错误,以及不可避免的权力不平等。
所以“幸存”是相互的。关系碎裂-修复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成长性的,对双方而言都是。
不可被言说和反思的关系破碎,才是真破碎。
亲子关系亦如是,相互幸存。
3). 关系精神分析强调治疗关系的相互性。包括“抱持”、“涵容“这些心理功能,其实也是相互的。
来访者也在时刻抱持着治疗师:
用自己的好转抱持治疗师的职业价值;
用叹息、伤感、各种情绪反应,来抱持治疗师共情的准确性;
用微笑抱持治疗师的幽默;
用痊愈和离开,抱持治疗师的最重要的存在价值。
治疗关系,虽然不平衡,但却是极其相互影响的。
于是,作为一个关系精分师,若想疗愈另一个人,自己就不可能不被这个人深切地改变。
4). 分析师最重要的一种“臣服”(surrender),乃是臣服于“我可能无法治好ta,甚至帮助不了ta”这个想法——一旦治疗师臣服于,接受了这个想法,治疗师就获得了一种非刻意性的,巨大的自由;而来访者也将不再被视为一个亟需被治疗和修复的物体,一个客体。
接下来,真正意义上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才能开启。
5). 治疗师所做的“治疗性行为”,不光是为了来访,也不光是为了自己,——我们和来访一起保护、深化、丰富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你关系要大于你与我各自的心理特点之和;关系会创造新的可能性。而人,只有在关系中方能生长。
每一段关系都有其独特的,大于两个个体之和的潜能及生命力。
总:今日着实受益良多,我感觉在Stephen Mitchell和luis Aron逝世后,最有理论活力的关系精分师,就是Jessica,无复疑哉。
三、Adam Phillips——客体关系中间学派
参加Adam Phillips的研讨会,深深喜爱他所说的两句话:
1. “我不希望精神分析运动再次变得蓬勃壮大,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要再一次取悦大众,努力变得标准化、医学化,以便于传授。而我未曾见过比人性更为复杂且不可检验的东西。我于是喜欢精神分析如今日这般,诗意的存在,缓缓而行,对未知充满敬畏”--Adam Philips
2. “对我而言,精神分析和文学,都不惮于让人变得更为复杂。如果分析师,对来访者的理解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模型,我们忠于那本自具足的好奇心,而非精神分析的某个流派,在这个心境下,你会发现每个case都是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现实和幻想完美交错的自传体小说。
于是我企盼终有一天,分析于你们,将不再是苦行--Adam Phillips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938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573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59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94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58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